产能持续扩张,成就“中国酒业大王”
1959年,“中国专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正式更名为“国营宜宾五粮液酒厂”,酒厂先后使用过“交杯”牌、“红旗”牌和“长江大桥”牌注册商标。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五粮液酒厂主要生产“五粮液”和“尖庄”两个品牌的产品,并依托全国各省市级的糖酒公司、糖酒批发站等传统国营流通渠道开展分销业务。1958—2002年,五粮液公司利用政府拨款和自筹资金先后进行了五次产能扩建(表19),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持续大规模产能扩张更是为公司日后行业位次的跃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984—1994年,五粮液公司累计实现利税13多亿元,1990—1994年销售收入增长了5.6倍。在1999年,五粮液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就达到了15万千升(包括五粮液主品牌和系列酒品牌)。到了2002年,五粮液公司的年生产能力进一步达到了30万千升。2002年之后,产能扩张速度稍有减缓,但在2014年左右达到了40万千升的水平。而根据公司的最新规划,2017年五粮液公司通过技改项目扩充产能,到2020年,纯粮基酒产能要从先前的20万千升扩充到30万千升,要确保五粮液主品牌产品在2020年达到3万千升的市场投放量。
表19 五粮液公司1958—2002年的五次扩建
也是在五粮液公司进入大规模扩张产能的过程中,1979年取消酒类专卖制度和1988年政府放开名酒价格等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市场经济的脚步离企业越来越近。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深化,一条全新的赛道摆在了所有白酒企业面前。“顺势而谋,寻机而动”,五粮液紧紧抓住了这次可以改变企业命运的契机。1989年,五粮液第一次提价,零售价格超越了当时浓香型白酒领军品牌泸州老窖;1994年,五粮液第二次提价,全年业绩超过了当时中国白酒销量第一的汾酒;1998年,五粮液第三次提价,零售价格超过了具备“国酒”光环效应的茅台。简而言之,持续的产能扩张和坚定的价格提升让五粮液公司以雷霆之势登上巅峰。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宜宾五粮液酒厂凭借1994年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的两项指标——销售总额12.61亿元和利税总额4.02亿元,被大会中国组委会、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评价中心联合授予了“中国酒业大王”称号,从此有了名震四方的江湖地位。1994—1998年,五粮液连续5年在产销量和利税方面牢牢占据着行业第一的位置,是毫无争议的中国“酒业大王”,如表20所示。1998年,五粮液集团实现利税12.4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湖南湘泉集团高出了6亿多元。而此时,贵州茅台公司才刚刚开启分销渠道的建设工作,山西汾酒公司还挣扎在被“朔州假酒案”殃及的阴霾中。2000年,五粮液集团的利税达到22.01亿元,此时排名第二的茅台集团也仅有8.76亿元,而上一轮的酒王山西汾酒以2.05亿元的利税排名行业第九。可以说,正是凭着十分明显的领先优势,五粮液集团一度在中国酒类行业形成了一峰独秀的局面。
表20 五粮液1988—1998年产量效益
资料来源:平川.好大的一颗“树”——五粮液集团品牌成功运作探源[J].中国酒,1999(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