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卢浮宫里的断头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卡佩王朝之开局低迷

开局低迷的王朝

于格·卡佩是保卫巴黎的罗贝尔公爵的孙子,卡佩这个名字来源于他家喜欢穿一种短斗篷。自从公元956年继承了法兰西公爵之位后,于格·卡佩就伙同兰斯的大主教,加上德意志的奥托二世、奥托三世,向自己的主子发难。到了加洛林王朝的最后几年,他已经掌握了所有国王应有的权力。

加洛林王朝的末代懒王路易五世死后无嗣,但是整个加洛林王系没有绝嗣啊,加洛林公爵查理是路易五世的叔叔,当然可以要求王位。大家回顾《德意志:铁与血的历史》相关内容,当时的德意志奥托三世弱冠登基,由太后泰奥法诺摄政,在这个拜占庭女人的一手支持下,于格·卡佩代表卡佩家族战胜查理公爵,正式取得了法国王位,开启了整个欧洲持续时间最长、最显赫的卡佩王朝。

于格·卡佩以法兰西公爵的身份成为国王,经过了神乎其神的“涂油礼”,职称上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实质上的权限基本没有变化。

于格是法兰西公爵,他大概可以辖制的土地在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中游,包括巴黎和奥尔良两座名城,南北狭长的一个岛屿,时称“法兰西岛”。该岛面积大约是三万平方公里,而当时整个法国领土有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这时的法王,其权力范围不到全国的十分之一。更可怜的是,即使是在此王领地内,还有很多城堡主,根本不把国王放在眼里。

而王领之外,更是群雄争霸。当时的法兰西,各路诸侯统辖着大面积的土地,实力和气派都比国王大多了,著名代表有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阿基坦公国、布列塔尼公国、加斯科涅公国这五大公国以及佛兰德尔、图卢兹、巴塞罗那、安茹、布卢瓦—香槟伯国等一批大伯国。

这些爵爷在自己的广袤土地上享有独立自治的权力,根本没拿国王当主子,于格·卡佩能顺利登基,跟大型诸侯对国王这个职务毫无兴趣也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这些爵爷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日子也不好过。跟“法兰西岛”的情况一样,当初为了抵御诺曼人的进攻,法兰西全境建有大量的防御城堡,城防坚实,有自己的土地,养着自己的民兵。慢慢地,城堡主形成气候,独断专行,也不把自己的领导,也就是所属地的爵爷放在眼里。各种势力分片割据,支离破碎。历史学家形容,此时的法国就是一片大马赛克。

于格做国王那阵子啊,也没个固定的国都,带着几个所谓内阁班子,有时在巴黎上班,有时在奥尔良上班,风餐露宿,看着像盲流。因为在王领之外没有征税的权力,所有管理国家的开支都从“法兰西岛”这么一小片土地上来,盲流的日子相当窘迫。

不管有多大权力,法王就是法王,经过主教涂了油膏的。大家还记得吧,在《德意志:铁与血的历史》中,老杨介绍过关于欧洲王室这种油腻腻的加冕礼,在中世纪欧洲诸国,王权还没有最终确认的时候,就靠这一身油膏让国王显出一点权威。

法兰西王室涂的这瓶油膏,则很有来历了,据说是当年克洛维受洗的时候,一只鸽子带给主教的,用这瓶油膏加冕,证明王统与大卫王和克洛维一脉相承,绝对是上帝认可的领袖。这瓶油膏据说每次用完就会自动加满,预备下一个王使用。涂上油膏的国王,法力无限接近上帝,可以通过触摸或者画十字等办法治疗疑难杂症。所以,不管诸侯实际上听不听话,形式上的效忠是必需的。


世界历史上,不管哪个国家,只要是王位,不稀罕的还是少。法国诸侯中,对王位无视的有,觊觎的当然也有。不过呢,法国这些爵爷,愿意抱团起事的几乎没有。他们一边打国王的主意,一边还要防止自己左邻右舍黄雀在后。所以,于格·卡佩开国那几年,虽然有几路诸侯谋反,最后也都没有撼动卡佩家的位置。

于格一边忙着跟自己的臣子干仗,一边就是盘算如何让法王的王冠千秋万代地留在自己家,不要落在其他人头上。于是,上任几个月后,于格就宣布,自己的大儿子罗贝尔成为法王继承人,诸侯综合考虑当时的形势,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九年后,罗贝尔成为罗贝尔二世,受膏成为卡佩王朝第二任君主。后来的卡佩诸王,都是在自己登基不久就将儿子立为王储,加上卡佩家族的媳妇都比较争气,都能生出男性继承人来。时间长了,法国人就习惯了,诸侯之间的关系太复杂,王位之争注定是场乱战,反正法王也没多大权力,世袭就世袭吧,以后的法王就是卡佩家了。

罗贝尔二世在历史上被称为“虔诚者”,一生有三个重要事迹:第一个是传说他通过触摸治好了淋巴结核病;第二个就是他被教宗开除教籍;第三个是他将勃艮第兼并,成为王领。

触摸治病这个事,天主教的历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还有人说喝绿豆水吃生茄子能治糖尿病呢。咱们自己没亲身验证过,不能随便怀疑“砖家”。

而教宗会对一个“虔诚者”下破门律,则是因为罗贝尔二世的婚姻问题。

话说卡佩王朝早期,王权羸弱,找个有钱有势的王后,借助岳父家的势力保全王位,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于是,卡佩王朝的太子爷都深受包办婚姻之苦,登基后就急着寻找真爱,抛弃原配。教皇一天到晚调解法王的离婚官司,一发现法王不给自己面子拒不接受意见时,就翻脸对法王下破门律。卡佩王朝不少国王因为婚姻问题被开除过,但是卡佩家这帮孩子比德意志那几个刺儿头省心,每次看到教皇真发飙了,都能态度良好地道歉、认错、沟通、协调。所以在那个王权和教权角力的时代,法王在教皇心中,还基本属于乖孩子。

于格为罗贝尔选择了佛兰德尔伯爵的遗孀,而罗贝尔一直深爱着自己的表妹。登基后,就跟原配离婚,迎娶了表妹。

当时的教宗是格里高利五世,咱们都认识,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三世的堂兄,历史上第一个德意志人教宗。

这位德国教宗坚持不认可罗贝尔二世的二婚,劝说无效,只好将法王开除出教。罗贝尔二世顶不住来自教廷和周围的重重压力,跟教廷多次沟通未果,只好再次跟表妹离婚,娶了另一个伯爵的女儿,生下继承人,而表妹就留在身边,又是前妻,又是情人,这样凑合着过。

罗贝尔二世任内最大的功绩,则是兼并了勃艮第公国。勃艮第公爵是于格·卡佩的弟弟,也就是罗贝尔二世的亲叔叔。勃艮第公爵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老婆带来的继子。罗贝尔二世跟这个继子打了几场,抢赢了,勃艮第成为法王的另一片王领,也开启了卡佩家后代继承者,为扩大王领进行不屈不挠斗争这项伟大事业的征程。

罗贝尔二世仿效父亲,在自己任内,就为儿子亨利加冕为下任法王。给儿子戴上王冠时,罗贝尔二世想必是再三嘱咐儿子,要防范环伺的各路诸侯,亨利没想到的是,最先出现的敌人,居然是自己至亲的人。

诺曼底公爵

1000年前后,整个法国版图上,自以为是男一号的肯定是卡佩家那几个法王。实际上,对剧情影响巨大,随时夺了主角风头,片酬拿得更多的,肯定另有其人,头号重要角色,就是诺曼底公爵。

自从“简单查理”将塞纳河下游割让给大海盗罗洛,这些职业罪犯就浪子回头金不换了。罗洛和他手下众兄弟,娶了法兰克的女人,皈依了基督教,收心过上了安分守己、遵纪守法的家居生活。根据这些人的原始秉性,任何一个法王都不太敢招惹他们。安顿了几年后,诺曼底公国就成了法国最有权势的诸侯。诺曼底历代公爵貌似都不想做法王,而法王也收拾不了公爵,双方相安无事。

罗贝尔二世做了三十五年法王,第三个老婆帮着生了好几个儿子(老杨每次都强调法王生儿子的事,是因为卡佩王朝的生育能力是他家得以发达的重要条件),长子夭折,次子亨利成为下任法王。

亨利一世登基后,按照以往法王的遭遇,应该是会遭遇几个诸侯的常规谋叛。而让亨利一世没想到的是,这次先跳出来为难他的,居然是自己的亲妈。

世界上没有不偏心的父母,亨利的老妈偏心得有点过。她钟爱小儿子罗贝尔,一直张罗着让罗贝尔继承王位,改变不了老公的主意,只好在老公死后,跟小儿子一起,造大儿子的反。

被骨肉至亲打得措手不及,亨利一世只好外出避难。他选择藏身的地方,就是诺曼底公国。

此时的诺曼底公国已经传承至第六代公爵,很遗憾,也叫罗贝尔。大家别晕,从诺曼底公国的公爵排序上看,这位是罗贝尔一世,为了跟上面几个法王区别,我们叫他罗贝尔公爵吧。

罗贝尔公爵桀骜不驯,在法国诸侯中地位超然。不过,既然他们已经宣誓对法王效忠,没有利益冲突之下,还是想让大家觉得他是个挺忠心耿耿的封臣。如今老大落难来此,罗贝尔公爵闲着也是闲着,能袖手旁观吗?

于是,公爵发兵,帮助亨利一世打回家去,拿回了王位。亨利一世为表达谢意,将巴黎北部一块叫韦克森的地区送给诺曼底公国,罗贝尔公爵感觉这笔买卖挺合适。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两边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罗贝尔公爵在历史上的名头绝对不仅仅来自帮着法王平叛这么点小事,应该说,公爵是影响了整个欧洲历史的人,原因是他抢了一次亲。

一个制革匠的女儿阿莱特被公爵看上了,公爵强迫她成为自己的情妇。一个农家姑娘被公爵看上,这是欧洲三流言情小说里才有的浪漫啊,所以阿莱特不争地位不争名分,就争了一口气,给公爵生了个儿子,唯一的儿子!这个男孩儿的英国名字叫威廉。好好的法国人,干吗要叫英国名字啊?没办法,叫他的法国名字“纪尧姆”谁认识啊?

诺曼底这一支海盗,自从改信基督教后就特别虔诚,罗贝尔公爵突然决定要去圣地耶路撒冷朝圣。长路漫漫,这一趟的行程堪比西天取经,公爵估计自己碰不到猴子、猪或者水怪之类的帮手,十有八九会中途挂掉,于是出发前,给诺曼底公国指定了继承人,也就是他唯一的儿子威廉。

阿莱特一直是公爵的情妇,威廉是私生子。根据西欧古怪无聊的规则,私生子是没有继承权的。罗贝尔公爵将公国交给年幼的私生子,整个诺曼底公国内一片哗然,反声四起。

罗贝尔公爵管不了这么多了,他朝圣的心坚决如铁。正如他自己期望的,这一次远行,他就真没有回来,八岁的威廉成为新出炉的诺曼底公爵。

威廉的成长受到各种叛乱的折磨,他的监护人和老师都被陆续谋杀,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能安全长大并成就霸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他的敌人一边向他进犯,一边还叫他“私生子”,实在是让一个“私生子”无法忍受。威廉成年后冷酷残暴多疑的性格大概就源于此。

好在,罗贝尔公爵在亨利一世身上的投资收到回报了,威廉公爵找到亨利一世,要求他帮自己平叛。亨利一世欠着人情,不能不还,只好以盟友的姿态与他战斗在一起。

威廉在1047年平灭了主要的反叛,基本稳住了自己的地位。1053年,他迎娶了佛兰德尔伯爵的女儿玛蒂尔达。这桩婚姻对威廉来说肯定是如虎添翼的,却引起了教皇和法王两位老大的不满。教皇阻挠是因为威廉和玛蒂尔达大约是有点血缘关系,属于近亲结婚,于礼法不合;法王反对是因为他帮完威廉,看这小子这么快站稳脚跟,羽翼丰满,颇为后悔,如今他成为佛兰德尔伯爵的女婿,以后势力更强,更难以辖制,非常闹心。

罗贝尔公爵可以让私生子成为公爵,可见这个海盗家族的驴脾气,威廉要结婚,谁能阻挡呢?威廉结婚后的1054年和1057年,亨利一世两次对诺曼底用兵,都没什么值得记录的成果。

跟亨利一世不同的是,威廉所有的用兵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比如诺曼底南部的布列塔尼公国和曼恩伯国有矛盾,他就渔翁得利,趁乱征服了这两个地区。

1066年,威廉人生的又一个奇迹和巅峰,他的舰队越过英吉利海峡,跟英王哈罗德相会在伦敦附近的黑斯廷斯。大战之后,当年的圣诞节,威廉在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廷加冕,成为英王,开创了英吉利的诺曼王朝,威廉成为威廉一世,江湖人称“征服者威廉”(参看《英帝国:日不落之殇》)。


黑斯廷斯大战这样一出好戏,法王亨利一世没机会看到。他在1060年就死了,没有享受到给英国国王做主子这种荣耀的生活。

亨利一世的儿子腓力一世八岁成为法王,威廉一世成为英王那一年,他正式亲政。腓力一世上任的头几年,简直就是法国王权的谷底,比他父亲爷爷那几辈过得还要窝囊。有的时候手头紧了实在没办法,腓力一世还组织打劫经过法兰西岛的意大利人商队。欧洲皇室王室经常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动作,况且打劫是这帮人的民族传统,我们也就不大惊小怪了。

话说威廉一世入主英国后,遭遇很多反对,他一时间要稳住在英国的地位,艰难重重。他进入英国前刚降服的布列塔尼公国,此时反悔了,说是不承认威廉是老大。威廉一世百忙之中跟布列塔尼干了一架,战事不利,最后签订了对威廉一世很不合算的和约。

之前亨利一世为了感谢罗贝尔公爵的帮忙,曾将巴黎北部的韦克森送给诺曼底,后来亨利一世跟诺曼底翻脸,又自说自话把这片地收回去了。

威廉在布列塔尼吃了亏,就找腓力一世索要韦克森。谁也没规定,送人的东西不能再要回来,于是威廉一世发兵攻打法王。

威廉一世VS腓力一世,这个实力差距太大了。威廉一世的军队几乎是所向披靡,先是洗劫了韦克森,接着占领了巴黎附近的要塞芒特。

卡佩王朝的法国,生死一线,眼看就要亡国,而英吉利海峡两边的英法国家将统一为一个整体,全世界都在等待这个无比热闹的结局。谁知老威廉关键时刻不给力,对不起广大观众。他的战马突然跌倒,英王被掀下马,腹部受伤,不治身亡。

上帝保佑那匹伟大的战马,腓力一世在家里惊魂初定后,头脑从来没有过地清明,他清晰了对付英国和诺曼底的思路。

话说威廉一世死后,将诺曼底领地交给了长子罗贝尔,英国王位则传给了次子威廉,而最小的儿子亨利则给了一笔钱,让他自己爱买啥就买啥去。

老杨在英国史里介绍过威廉一世这三个儿子之间的恩怨和战争,而腓力一世根据这个情况拟定的斗争思路就是,随时在英国扶持反对势力。腓力一世很早就跟大公子罗贝尔勾结在一起了,罗贝尔先是跟着法王对抗自己的父亲,父亲死后又忙着对付自己的兄弟。

法王腓力一世任上最受考验的工作,就是应对英国国王。几乎所有人都预备看法王如何面对一个强大的诺曼底公爵出洋相,而腓力一世居然神奇地没有出洋相,而他一手开创的那种修理英国王室的最佳办法,则一直被后代法王发扬光大。

腓力一世接班时,法国王权已经处于谷底,威廉一世进占芒特,卡佩家族眼看就要崩盘。可是上帝居然没有安排卡佩家的绝路,还给他们一个翻身的机会,所以我们就可以宣告,卡佩家族马上要触底反弹了。而腓力一世可以说是卡佩家族随后近千年波澜壮阔的大行情的起点。


前面说过,卡佩家有个重要特点就是法王的婚姻不幸福。腓力一世走过这场最大的危机后,觉得应该犒劳自己一下。犒劳的办法就是,跟父亲包办的王后离婚,迎娶安茹伯爵的老婆。这种事,想想教皇就不会答应。腓力一世后来的日子都用来跟教会谈判了,而教会多次劝告无果,只好再次动用撒手锏,宣布将腓力一世开除出教。

以当时腓力一世的地位和权势,他被破门,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恶果。况且,法王还有法国本土的教会支持呢。开除就开除,一边对抗一边继续跟教廷沟通呗。从1092年到1104年,整整十二年的努力,教廷也累了,而且发现人家早木已成舟,子女满堂,算了,婚姻合法,别再闹了,该干吗干吗去吧!

站在咱们的角度看,腓力一世最后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实际上,他失去的,也挺要紧的,因为他和教廷的矛盾错过了对一个基督教国王来说很重要的修炼,那就是“十字军”东征。

又见“十字军”

再讲“十字军”东征的事,老杨感觉自己都快魔怔了,可是欧洲诸国的历史,哪一家都不能回避这档子破事。这次,咱们总算回到了发源地,从最初的角度看看这帮乌合之众吧。

先说说“十字军”东征前后,欧洲基督教界的事。1000年,充斥着各种古怪的猜想和危险的言论,基督教内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德意志:铁与血的历史》中,老杨大概介绍过10世纪前后罗马教廷的情况,那个时代的教廷,一天到晚就是忙两件事:第一,跟各国国王争权夺利,不是收拾皇帝国王就是被皇帝国王收拾;第二,内部的腐化堕落。

教众也不都是傻子,教廷形象越来越难看,肯定会受到一些质疑,直接影响了教会的权威性。所以,教会内部慢慢滋长出一些反省的力量。

公元910年,法国阿基坦公爵威廉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克吕尼修道院,引发了后来著名的“克吕尼运动”。克吕尼运动的主要纲领是:教会摆脱世俗政权的干预,实行教士独身制度,教会史家称之为教士“摆脱国王和妻子”,创立纯洁的教会。从此,西欧各地的封建主纷纷在自己的领地中建立类似的修道院,或者延请克吕尼修道院的修士到自己的领地上恢复最早的、没有被带坏的干净清廉的修道院。克吕尼运动很快影响了全西欧,后来的近一个世纪,各地出现了近两千所类似克吕尼的修道院。

10世纪初的克吕尼运动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教廷的权威和形象,为后来10世纪末教会倡导的“上帝和平与休战”运动打下了基础。

什么是“上帝和平与休战”呢?说来话长了。大家还记得吧,查理曼帝国分裂,三个兄弟之邦就互相征战,后来西欧又遭到来自三个方向的三股不同敌人的骚扰。当时西欧诸国,国家普遍羸弱,各国的封建主为了保护家邦和财产,只好自己征召并装备骑士组成私人武装,与外敌对抗。敌人基本平静后,各国诸侯旗下都有大批好勇斗狠、闲得发慌的骑士。

谁也不敢想让这帮人解甲归田,因为这群职业武夫,除了打架啥也不会干。怎么办?养着吧。这不各路诸侯也经常征战吗?武夫又派上用场了,互相打呗。如果封建主和诸侯只是自己互相打打也就算了,问题是,这些骑士打完了还抢啊。大家都知道,当时当地,最好抢、收益最高的地方就是教堂修道院。10世纪前后的西欧社会,根本没有什么法律可以约束骑士的行为,天底下的大事小情,他们都可以用刀和剑来解决。基督教界损失不小,心里着急,跳着脚骂了几次也不管用,只好把上帝搬出来了。

跟克吕尼运动一样,“上帝和平与休战”这个运动也起源于法国南部。可以理解,法国南部几乎没有国王管事,谁说了也不算,肯定最乱,最容易滋生各种“运动”。

“上帝和平与休战”简单地说,就是看在上帝分上,尽量不要打,实在要打,也不要天天打,最好有休息时间,有张有弛才能打得更好嘛,而且以后骑士干仗,最好不要对教廷或者平民产业下手,各方应保持克制,等等。

托克吕尼运动的福,教廷说话最近还是有人听的,而且啊,克吕尼这一派的神职人员很多都是出身骑士家庭,跟武夫基本还是能沟通的。

骑士的特点就是讲道理。有人劝,尤其是上帝劝,他们还都听话。后来他们就答应,以后尽量不抢或者少抢教廷的东西,而打架的时间也确定了,先是按双休日休息,最后同意周三到周日都不打架,骑士之间的决斗也放到周二。将暴力约束得这么纪律,这就是所谓的骑士风度。

应该说,这个“上帝和平与休战”运动确实降低了打架斗殴的频率。前面说过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刚接掌诺曼底公国时,遭遇反叛,也多亏了这项运动,给了他喘息休整的机会,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打架斗殴的次数虽然是减少了,可休息了几天再打,动手的强度又胜了一筹,暴力程度一点没降低。况且,打架这个事,脑子一热,旁人很难控制。现在骑士给教会面子,行动还能受约束,万一哪天他们不想给面子了,不还要打还要抢吗?骑士不能不养,还要保持他们好斗彪悍的血性,但是又不能让基督教界受损失。怎么办?好办,让他们离开欧洲,打异教徒去。


自从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并控制耶路撒冷,所有去该地朝圣的基督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和虐待。后来,东罗马的重镇安条克(现在土耳其的哈塔伊)被突厥人攻陷后,基督徒进入圣地的通路被直接切断了,很多去朝圣还能活着回来的人,回忆这一趟行程,无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有个出生在法国亚眠的修士彼得,就是其中之一。

彼得修士据说是早年爱妻亡故,就把自己折磨成苦行僧。苦行僧就是有别人虐待自己最好,如果没人虐待自己,就自己虐待自己。听说圣地那边的穆斯林喜欢虐待基督徒,所以他就颠沛流离,历经辛苦,翻山涉水地跑过去了。一个脏兮兮骨瘦如柴的苦行僧,造型挺悲惨,居然跌跌撞撞进入了圣地。这一趟见闻让彼得受了极大的刺激,尤其是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受到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等到彼得跌跌撞撞地赶回法国,他已经将自己的圣地亲历,发表了好几次公开报道和演说,在西欧各地到处传播。

当时教廷的老总乌尔班二世正好也来自法国,而他的前任就是逼德皇亨利四世在雪地里站了三天道歉认错的格里高利七世;后来亨利五世杀进罗马,又扶持了自己的教宗;乌尔班二世上任后,肃清了这些敌对力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是基督教史上数得着的铁腕。

在《罗马帝国:霸主养成记》中,东罗马科穆宁王朝的开国君主艾力克修斯一世刚上任时,内忧外患,眼看着突厥人就要打到眼前,病急乱投医地到处求助。而因为当时天主教廷和东正教廷的对立,罗马教皇很希望看到东罗马有事要帮忙,正好可以获得谈判筹码,让东正教乖乖向天主教缴械。

1095年初,乌尔班二世就开始在意大利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圣地,并随身带着修士彼得,让他现身说法,鼓动教众。意大利人虽然也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可真要抛家舍业地到千里之外去打架,他们又不愿意了。乌尔班二世没办法,决定到自己的祖国去想办法。

1095年11月,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蒙发表了基督教史上最重要的动员演说,号召全欧洲的基督徒报复突厥人的恶行,拿回神圣的“流着奶和蜜之地”,将“不忠之人”逐出耶路撒冷。

乌尔班二世的激情动员加上修士彼得的悲情演讲,法国人就真被鼓动了。别说法国人容易受忽悠啊,他们也是被逼的。1089年至1095年这几年,法国遭遇饥馑,王权衰败,国家混乱,骑士间私战频繁,抢劫杀人放火,上下都不好过。下层民众有吃饭的要求,中层骑士有土地的要求,上层封建主有财富的要求,打架目标一致,所以很容易就被煽动起来了。加上教皇还说了,只要是参加了东征的人,一辈子什么罪都洗清了,必将沐浴天国神圣的光辉。

骑士和贵族出征,总要告别家小,安顿好家业啥的,琐碎很多,底层百姓则简单多了。彼得振臂一挥,这些人回家拿了几张大饼,也不打点行李就跟着出发了。城镇居民、农民甚至还有妇女和孩子,组成两万人的“大军”,号称“十字军先锋”,浩浩荡荡就杀奔耶路撒冷而去。至于这支“十字军”的结局和后面的故事,就参看《罗马帝国:霸主养成记》吧。

“十字军”东征是在法国发起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正规军中,也以法国的贵族骑士为主,所以,当时的国王腓力一世没有参加,不能不说,这让他在教界的形象不太好看,也让法国王室和教廷的关系留下阴影。阴影就阴影吧,中世纪的西欧诸国,哪家的国王甚至皇帝不受教廷挤兑呢,谁家没有几个被下了“破门律”的王呢。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收复圣地,并在当地建立了四个基督教国家。不知道法王腓力一世会不会因为没有参与这一项了不得的功绩而遗憾,不过,他生了个了不起的胖儿子,应该弥补了他不少遗憾。

了不起的胖子

腓力一世的长子登基后是路易六世,世界史上出名的胖子,史书称其为“胖子路易”。那个时代各国都不富裕,有权有势的人的标志就是长得胖,腓力一世自己就是个胖子,英王威廉一世也胖,他被战马掀翻而死,不能全怪战马,实属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

路易是腓力一世抛弃的前妻所生,据说腓力一世抛妻的原因是嫌她太胖。江湖传闻,路易六世一直受到后妈的谋害,太后长期对路易六世偷偷下毒,被后妈虐待下毒还长这么胖,不知道怎么吃的。

胖子路易应该说是卡佩王朝经过平淡低迷开局后的第一个亮点。之前说到,卡佩初期的法王,莫说是整个法国,就是在自己的法兰西岛都说了不算,有大量的城堡主占据要道,设卡盘剥,根本不把法王放在眼里。腓力一世在任时,经常说,这些城堡主都快把他折磨病了。

路易六世一登基,就预备把这些城堡主折磨病。胖子虽然行动笨拙,爬上战马都非常费劲,可他一旦爬上马,就不把战马累死不罢休。他孜孜不倦地坚持对王领内城堡主的征伐,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终于肃清了自己的辖区,至少在法兰西岛内,法王是真正的老大了。

王领安静了,其他的诸侯还是不服啊。敌人的敌人可以是同盟,路易吸收大量忠于国王的教士、小商人、小市民进入御前会议。以前参议国事,大封建主和大贵族都结伙欺负国王,现在再遇到这些大家伙咄咄逼人,自然有人挡在法王前面和他们拌嘴,法王消停多了。

前面说到,乱糟糟的法国是各种运动的土壤。这段时间,又闹运动了,也就是著名的“城市公社运功”。城市大家都懂,公社到底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一帮子人凑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拉扯,自己把自己喂饱就叫公社。公社这个概念在中世纪的西欧还是挺先进的。


11世纪至13世纪,西欧商业经济高速发展,法国整体混乱,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部分城市慢慢地发展发达,渐渐兴旺起来。这些城市都是在大封建主的土地上,领主看着自己的城市发达也高兴啊。老牌封建大地主,脑子里也没个经济学概念,不知道这种商业经济,给予宽松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发展得更好,他们坚持自己属地产生的财富都应该属于自己这个原则,对于这些新兴的商业城市压榨起来毫不手软。苛捐杂税没完没了,市民还要稀里糊涂地服各种劳役。市民终于不干了,觉得自己的城市应该自己做主,自治,选举自己的政府、官员,大小事市民商量着办,彻底摆脱这些地主老财的控制。这个追求城市自治的运动,就是“城市公社运动”。

“城市公社运动”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追求城市自治的道路上,部分封建主还是能通融的,市民花一大笔钱,跟封建主买断城市的自治权,地主收了钱,找地方花钱去,不再找麻烦。如果封建主不能通融,市民就毫不留情地发动起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有的时候,场面很惨烈。


法国北部重要的商业城市拉昂,是当时法国的毛纺织中心。拉昂地区的老大,是当地的主教高德里,军旅出身的教士,行为乖张偏激,喜欢弄瞎人的眼睛。高德里先是收了市民的钱,同意拉昂自治。谁知道,这伙计身为神职人员毫无诚信,三年后,钱用光了,他又反悔了,他下令收回拉昂的自治权,废除公社。

拉昂的市民都挺彪悍的,不吃这个亏。他们发动起义,杀掉了拉昂的不少贵族,还把高德里主教抄出来,砍掉了他的脑袋!

砍死主教,多大的事啊!这个高德里背后还站着老大路易六世呢。拉昂市民支付的钱,有一部分进了路易六世的腰包,这次高德里出尔反尔,也是路易六世首肯的。看到高德里被杀,路易六世当然要发兵镇压。

基督教徒杀掉了主教,谁心里不发怵啊,现在看到王军杀来,更加腿软。路易六世洗劫了拉昂城,取缔了公社,将几个要犯正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昂城市起义”。看完这个故事,大家都认为路易六世肯定是个扼杀“城市公社运功”的刽子手。其实还真不是,路易六世有个称号叫“公社之父”,这一轮法国“城市公社运动”的发展,是得到路易六世大力支持和扶持的。而路易六世在跟城堡主和大封建主的斗争中逐渐占了上风,主要原因就是他获得了这些公社的支持。对拉昂公社的镇压,他也很无奈,各级教会主教的鼎力帮扶,是法王能站稳根基的重要条件,拉昂市民砍死了主教,他不管不行啊。在拉昂的市民不屈不挠地又斗争了十来年后,路易六世最后还是授予拉昂自治权。


路易六世任内做了一件顶顶牛的事,他居然团结了法国北方的各路诸侯,吓退了联手而来的德皇与英王的联军!

路易六世清理了王领后,基本就将首都定在巴黎,不再到处乱跑了。开篇说到收藏了大量圆明园珍宝的枫丹白露宫就是胖子路易时代开始建设的。但是对卡佩王室来说,有个地方肯定比巴黎意义更重大,那就是东北方的兰斯。大家还记得吧,法兰克人发迹的鼻祖克洛维就是在兰斯大教堂受洗成为基督徒的。兰斯后来成为历代法王加冕的城市,地位尊崇。

回忆一下德国历史。这段时间,欧洲时局有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德皇和教皇的矛盾,教皇一天到晚想着怎么收拾德皇。虽然卡佩家的法王也偶尔被收拾,但大部分都是因为自己私生活的那点小事,跟教皇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怨。路易六世上台,对教皇相当巴结,在各级宗教大会上,只要教皇说德皇不是个东西,路易六世肯定是捧哏的,跟着敲边鼓。在兰斯大教堂,经常组织一些针对德皇的宗教会议,主要内容就是说德皇坏话。对当时的德皇亨利五世来说,路易六世和兰斯大教堂都欠收拾。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婿(参看《英帝国:日不落之殇》第十三章),亨利一世在威廉二世死后取得了英国王位,还跨海跑到诺曼底,把自己的大哥——当时的诺曼底公爵罗伯特抓去英国终身监禁了。亨利一世对诺曼底的统治基本也是强取豪夺为主,诺曼底部分地区爆发叛乱,向路易六世求助,而亨利一世为了镇压诺曼底,就向自己的女婿亨利五世求助。

本来亨利五世就有收拾法国的念头,岳父又有指令,于是德皇集合大军,预备进攻兰斯。当然亨利一世也不闲着,从诺曼底方向发兵,预备跟德军两头夹击。

路易六世做了一件让卡佩家很露脸很拉风的事,他走到圣丹尼大教堂,祈求王室的守护神丹尼斯主教保佑并宣告自己将力战来犯的敌人。路易六世举起了法王的战旗,号召法国人随自己出征。没想到的是,除了他王领内的军队,还真有不少平时根本不买账的诸侯带着兵马加盟,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联军。德皇也没料到看着挺狼狈的法王突然这么有型,还居然能组织这么多人,真打起来,心里没底,算了,撤退吧。英王看德皇跑了,只好跟法王签个和约,反正法王也收不走诺曼底,一切照旧吧。就这样,法国人随便一抱团,就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路易六世是法国王权上升期极重要的一位法王,他为卡佩家族带来了一个运势的大转折。很多历史书说这伙计庸庸碌碌的,就是能吃,其实他能有一番作为,一是因为有个时常鞭策他的老婆,二是因为他的首席高参,圣丹尼修道院的院长叙热。现在关于路易六世的研究,最多的参考是叙热为他写的《路易六世传》。

说路易六世庸庸碌碌是不公平的,作为一个胖子,他一点都不懒,一辈子都在征战。他天天这么跑,也没收到减肥的效果,四十岁左右,实在找不到一匹能驮动他的战马了,只好提前退休。晚年也没闲着,他临终安排的最了不起的事就是太子婚事,他为下任法王路易七世选择了阿基坦的女公爵为王后。

王后的背叛

看看当年法国诸侯的分布图,最醒目的,肯定是中部的阿基坦公国。诺曼底公国收服曼恩伯国和布列塔尼公国后,其领土面积还是不能跟阿基坦相比,法王在巴黎周围那些个可怜的王领,就显得更加寒碜了。

阿基坦公国地大物丰,是早年间被罗马化比较彻底的地区,在法国北部诸侯看来,这里是个高度文明高度发展的发达地区了。中世纪发达地区的标志就是文化的繁荣,阿基坦公国最出名的就是出产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顾名思义,就是到处走到处唱的诗人,有点像民间卖唱的。《罗兰之歌》能流传这么久后成书,也要感谢这些游吟诗人。在中世纪,大家都没什么乐子,有卖唱的过来唱一嗓子,听听也能打发不少时间。游吟诗人大部分是唱情歌,极肉麻的那种。估计还有些三俗的内容,不过,他们偶尔还会就时局、政治、王室八卦之类的编个小曲唱唱。在那个没有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的时代,这也是个了解国家大事和小道消息的办法。所以,中世纪,游吟诗人算是个体面的职业。

最早的游吟诗人的代表就是阿基坦公爵威廉九世,一个游吟诗人公爵,想象一下肯定是个放荡不羁、风流倜傥的人物。后来这个家族就一直喜欢游吟诗人,阿基坦地区是整个欧洲游吟诗人最受优待的地方。

跟路易七世结婚的阿基坦女公爵叫埃莉诺,是威廉九世的孙女。父亲死后,十五岁的埃莉诺就成为这个法国最富庶地区的女当家。因为这个家族的艺术家基因,埃莉诺也同祖父一样随性开朗。根据存世的油画,埃莉诺是个性感的红发美女,身材苗条,加上她富甲天下的显赫地位,还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女人,谁娶回家去不得供起来啊。

路易六世处心积虑给儿子安排这门婚事,想的是埃莉诺嫁进门,只要生下继承人,阿基坦公国就自动成为王领,法王的地盘就非常可观了。

路易七世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深谋远虑,路易七世本来是次子,他哥哥才是继承人。路易七世从小就在圣丹尼修道院,被叙热院长当作未来的神职人员调教,信仰虔诚,一心向主。谁知大王子突然夭折了,路易七世作为后备成为新的法王,并在十六岁登基那年娶了十五岁的埃莉诺。

路易七世和埃莉诺这两口子,怎么看都不搭。路易七世是个从小修行的人,内向安静,全部的热情都交给了上帝,哪里还有其他的感情分给老婆呢。对路易七世来说,娶老婆的目的就是生出未来的法王来,其他一概不考虑。热情如火的埃莉诺遭遇这么个冷冰冰的闷蛋,生活得十分郁闷。结婚7年后,埃莉诺总算是生了,竟然是一位公主,这下该路易七世郁闷了。

有抒发郁闷的办法,教皇又发动“十字军”东征了。还记得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四个“十字军”的国家吗?耶路撒冷公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公国和伊得萨公国。1144年,塞尔柱帝国占领了伊得萨公国,安条克公国眼看成为突厥人下一个目标,教皇急得赶紧组织远征。路易七世因为刚烧了一座教堂,烧死不少人,急于赎罪,就报名参军了。

听说老公要去中东旅游,埃莉诺那个高兴啊,她在巴黎都快闷坏了,坚决要求同行。她是阿基坦公爵,有自己的骑士团,再加上后宫那些侍女命妇啥的,组成一支女子“十字军”,也跟着出发了。

就这样,两口子溜达到中东去了。这次是“十字军”的第二次东征,这支“十字军”中最令人瞩目的大佬就是法王夫妇和德皇康拉德三世。

路易七世两口子进入安条克公国,就跟安条克公爵雷蒙德合兵一处,预备对突厥人进行反击。安条克公爵高大英俊,气宇轩昂,他是王后埃莉诺的亲叔叔。

雷蒙德公爵比埃莉诺大了七岁,游吟诗人血统,一样的热情活跃,爱好广泛。沉闷的军旅生涯,雷蒙德和埃莉诺似乎走得很近。而“十字军”里也开始盛传王后和王叔的风流韵事。

路易七世听到这些传闻已经火冒三丈,而更让他生气的是,在一些军事计划上,埃莉诺总是跟雷蒙德站在一起跟自己作对。路易七世跟埃莉诺大吵一架后,斯文内向的法王做了一件创举,他趁夜绑架了自己的老婆,离开了雷蒙德的辖地。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因为路易七世奇臭无比的指挥大败,雷蒙德因此战死,埃莉诺更加不能原谅法王。当时的教皇觉得有义务调解这场夫妻矛盾,还亲自安排了两口子同房。不久,埃莉诺又生下一位公主!野史传闻说这位公主可能是雷蒙德公爵的。

回到巴黎的法王夫妇完全不能调和了。对埃莉诺来说,既然已经红杏出墙,就不介意再找一个。这时,一个年轻的帅哥进入了她的视线。

这个帅哥当然是安茹伯爵亨利。安茹伯爵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外孙。玛蒂尔达公主先是嫁给德皇亨利五世,成为寡妇后,在亨利一世的安排下,嫁给了当时的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若弗鲁瓦出名就是因为长得帅,造型还特别风骚,因为家族标记是金雀花,所以他喜欢别着一朵花到处招摇。

玛蒂尔达公主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德皇亨利五世有的时候不在家,她还代摄王事,起点太高,二十三岁守寡后,心态一直不平和。

英王亨利一世看安茹伯爵若弗鲁瓦,怎么看怎么顺眼,坚持让女儿二婚嫁过去。玛蒂尔达从皇后沦为伯爵夫人,落差太大,而且玛蒂尔达比若弗鲁瓦大了十一岁呢。

婚姻不和谐也不用非得天天吵架,两口子都是聪明人,很快确定了非常冷静有效率的夫妻关系,由两口子变成联军为权力而战。玛蒂尔达到英伦三岛去争取大英王位,若弗鲁瓦帮着征服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不管有没有感情,孩子照样生,两口子打下的基业,以后都是儿子的。

这对勤奋的父母后来留给儿子亨利的领土包括诺曼底公国、安茹公国和可能的英国王位,而未来的发展,就看小亨利自己的努力了(参看《英帝国:日不落之殇》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


埃莉诺找到了下家,更加看路易七世不顺眼,而忠于路易七世的朝臣,也看王后不顺眼。两口子长期离心离德,终于在离婚这个事上找到了“心有灵犀”的感觉,那真是,一拍即散。埃莉诺没生出继承人,这个理由放在哪个国家都可以被休掉。埃莉诺离开了王宫,回到阿基坦公国,好在这个法国最大的公国还是属于自己的。

六周后,埃莉诺嫁给了安茹伯爵,亨利跟父亲一样,娶了个比自己大十一岁的女人。路易七世在家里一看地图,哎呀一声后,开始使劲扇自己耳光。现在亨利伯爵拥有的是诺曼底+安茹+阿基坦三大公国和附近几个伯国,亨利真要追着路易七世叫“王上”,路易七世都不好意思答应。

正当路易七世闹心如何辖制手下这么巨大的一个封臣时,坏消息陆续传来:先是埃莉诺跟了亨利不久,就生出了儿子,虽然这个儿子幼时夭折,可后来埃莉诺接二连三地给亨利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埃莉诺等于向全法国宣布,路易七世生不出儿子,完全是自己的原因。

1154年,更大的打击来了,小亨利取得了英国王位,成为英王。亨利二世之于路易七世,如今是个庞然大物。粗略算一下,亨利拥有的土地至少是法国王领的五倍以上。此时此刻,路易七世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