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懒惰?简单地说起,懒惰就是“懈怠”。通常情况下,日文的懒惰用“懶”字,写成“懶惰”,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是“懒”才正确。现在我查到了日本汉学家简野道明的《字源》, “懶”用“憎懶”,是“憎恨”或者“讨厌”的意思。而“懒”就是“厌倦”“懒散”“疲惫”的意思。有元代文学家柳贯的诗为证:
借得小窗容吾懒,五更高枕听春雷。
再次援引《字源》,就有宋代诗人许月卿的“半生懒意琴三叠”,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懒性从来水竹居”。
根据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懒惰就是“懈怠”之意。但是,也包含着“厌烦”“疲惫乏力”的心绪,这一点千万别忽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借得小窗容吾懒”,或者“半生懒意琴三叠”,还是“懒性从来水竹居”,都说明了“懈怠的生活”中自有另一种天地。欣然居在里面,想念、期待,有时候,甚至是倾向于自我欣赏、故弄玄虚。
这种心态不但是中国人有,日本人也有。如果从历代的歌人以及俳人的吟咏中寻找这些例子,一定数不胜数。最突出的是室町时代的童话或幻想作品中,以至出现了《懒汉太郎》这样的小说。
……这个人的名字叫懒汉太郎,他善于建造房屋,因此常常去侍奉权贵。他在四面筑起围墙,三个方位竖立大门,还在东西南北挖掘池塘,堆砌假山,种植松柏……用五色的锦缎装饰天花板,屋梁和椽木都是用白银黄金的铆钉,挂着璎珞帘子。就连马厩和官署也都用心装饰一番,以便好好享受。虽然理想很美丽,但是现实很残酷,条件不足,就只好以四根竹子做柱子,屋顶覆盖稻草,栖身在里面……且不说住处如此不堪,手和脚皲裂,浑身生有虱子和跳蚤,还肘生污垢,却不知道痛苦。没钱就不能做生意,不干活就没有吃的。常常四五日赖在床上,整日里无所适从……
写这个故事,纯粹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是中国小说的翻版。恐怕是过去的破落贵族们,天天过着懒汉太郎的日子,为了消磨时光,才写出这样无聊的书吧。正因为这个缘故,作者对让人厌烦的懒惰主人公,不但不加以斥责,而且还宽容那种懒惰、肮脏、蛮横,甚至还抱着一种津津乐道的欣赏态度。虽然他被邻居们避而远之,视为生活中的另类,但是,他身为乞丐,却有不畏当地地头蛇的骨气,外表看起来愚蠢可笑,但是有创作诗歌的能力,所以被当时的天皇认可,最终也被老百姓奉为神明,成为了御多贺大明神社里的神仙。
古代嘉永年间,美国海军军人佩里的船队来到浦贺时,他们对日本人最敬佩的地方就是干净整洁,港口和街道,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一点比亚洲的其他民族都强。可是,还有这种“懒汉太郎”的思想存在于文学之中。“懒惰”绝不是赞美的词语,没有人会把被称为“懒汉”当成一种光荣,可是,另一方面却嘲笑那些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的人,有时认为他们俗不可耐,这种看法直到现在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