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群雄逐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曹操的奋斗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失败了。但是,张角以他的生命为代价告诉世人,东汉帝国已经将要到灭亡的时候了。

要知道,一个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总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但是,有一个人的横空出现却为东汉末年这个混乱的时代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这个人的名字叫曹操。

这里,先从曹操的出身说起。

曹操,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在东汉桓帝在位时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曹亭侯。——真是行行出状元啊。曹腾死后,曹嵩继承了曹腾的封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来历,据《三国志》记载为“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意思是,没有人知道曹嵩是从哪家哪户过继给宦官曹腾的,曹嵩的祖宗是谁也没有人知道。

不过,据其他一些史料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过继给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根据以后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亲密关系来看,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曹操异于常人的出身,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问题少年

曹操虽然出身不太好,但其父曹嵩在京都担任朝廷要职,位高权重。曹操家境优渥,曹家可谓富甲一方。换言之,曹操家里有钱,他是一个不差钱的公子哥。

曹操的父亲曹嵩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读书学习也很少过问。由于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曹操成了一个问题少年。

既然是问题少年,我们来看看少年曹操都干了哪些让大人头疼的事儿。

据《曹瞒传》记载,曹操“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换句话说,曹操喜欢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不放过,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曹操的一位叔叔看不惯,屡次将曹操的过分行为告诉曹嵩,要求好好管教孩子,免得以后长大学坏了。

这位叔叔的“告状”,让曹操着实担忧了一阵子。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这位叔叔,便假装面瘫,歪脸咧嘴,嘴角流着涎水。这位叔叔见状,忙问其故。曹操答道:“我忽然中风了。”这位叔叔很是担心,未及细想就马上告诉了曹嵩。

曹嵩大吃一惊,连忙叫儿子过来,却见曹操好端端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曹嵩问道:“叔叔说你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

曹操答道:“我本来就没有中风,是叔叔不疼爱我,所以他在您面前说我的坏话。”

曹操的鬼点子得逞了,从此曹嵩再也不相信这位叔叔关于儿子曹操的“小报告”了。此后,曹操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得意妄为的曹操,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

反正都闲着没事干,那就找一件刺激的事去干吧。——这是曹操和袁绍这些纨绔子弟达成的共识。

这件刺激的事儿是——闹洞房抢新娘。

据说抢新娘这件事儿是这样的:有一次,这俩哥儿结伴出来闲逛,看见一个村里有人举行婚礼,宾客正在热闹地吃喝。他们看见别人有好事,就条件反射地动了歪心思,想恶搞人家一把,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大。——“我就是见不得你好!”这估计就是当时曹操和袁绍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俩哥儿等到天黑了,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

果然,不出所料,众宾客都出去抓小偷了,连新郎也慌里慌张地出来凑热闹。趁大家都乱成一团去抓小偷这个空当,这俩哥儿蹑手蹑脚趁乱溜进了洞房。

两人一脸奸笑,一使眼色,把水果刀架在新娘的脖子上,用鼻子在新娘身上嗅了嗅,叫道:“小娘子,不许动,小心刀子不长眼睛!你乖乖地跟我们吃香的喝辣的去吧。”——这情节很像《笑傲江湖》里田伯光的采花情景,他们成功地把新娘劫走了。

在抢走新娘的过程中,袁绍笨手笨脚,慌乱之间不择路,掉进了荆棘丛中,衣服被荆棘挂住了——跑不动了。——看来,当采花大盗没有“万里独行”的本领是成不了职业的。

怎么办呢?

眼见上当的村民们正往他们这边赶来,如果不及时跑路,被人家抓回去,屁股少不了一顿打。还是曹操鬼点子多,指着袁绍大喊:“贼就在这里。”吓得袁绍扯破衣服裤子忙不迭地逃跑。

此时,袁绍根本顾不上什么形象,何况黑灯瞎火的光着屁股跑路也不算是什么丢脸的事儿。

这龌龊事的最终结局是:新娘毫发无损地还给人家,恶搞者成功地跑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儿的刺激,还是小时候留下的影响太大,曹操日后养成了一个恶习——就是喜欢抢别人的妻子。

当然,养成抢别人妻子的恶习,后果比较严重。后来,曹操为此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这是后话。

曹操抢新娘是《世说新语》中的记录,有人说属于传说、流言之类,真实性不高。但不管如何,这件事情也体现出民间对这俩铁哥们的印象:小时候放荡不羁,不干正经事。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放荡不羁的事,当然不能全部反映出曹操的个性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还干了一件轰动同龄人的惊天之举。

这件壮举是——“刺杀张让,为民除害”。

“三国第一刺客”曹操刺杀大宦官张让的惊天之举,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情节,而这更直接让一千多年后的明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演绎成了“献刀刺杀董卓”。——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移花接木”的能力,简直是连接得天衣无缝啊!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惊天之举”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一样心中有一个侠客梦。

当侠客,自然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为民除害,替天行道”。——虽然当时没有武侠小说,金庸也无法穿越回到东汉给曹操赠送一套全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曹操心中的侠客梦。

这不,曹操真的有一段“侠客行”之旅。

曹操虽然颇为叛逆顽劣,但他疾恶如仇,知道宦官张让是一个十足的大坏人。

是坏人,就该杀;要当侠客,就要杀张让这种大坏蛋!——这是曹操心中的判断。

当时,这个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十常侍之一。此人专权用事,残害忠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因此,张让在官民中的口碑都极差,天下人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曹操自然也有所耳闻,听久了难免就产生了刺杀张让的想法。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正在京城洛阳做官。有一次,曹操去洛阳,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闯进了张让的卧室。

一个刺杀张让的机会来了。

恰巧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曹操便想把蓄谋已久的想法付诸行动,试图行刺张让。

就在曹操血脉偾张正准备动手之时,张让忽然张开眼睛发现了他的危险举动。

“有刺客啊!”张让的尖叫声瞬时惊动了全府。

刹那间,卫士们紧闭大门,荷枪持剑摆好缉拿刺客的姿势,蜂拥而至。

看了这个缉拿刺客的场面,被激情冲昏头脑的曹操也冷静了下来,知道再不赶紧跑恐怕会把小命丢在这里。

曹操使出打狗戟法,行云流水,戟影纷飞,紧密有度,狂风暴雨般让人心惊胆寒。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杀到厅堂,从厅堂打到院墙,边后退还边嚣张地叫道:“挡我者死!”

卫士们傻眼了,不怕死的刺客见多了,但谁也没有见过这泼皮般打法的刺客。

没有一个卫士敢近前,没有一个卫士想去阻拦这个地痞般的刺客,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翻墙而去。

其实,曹操手中的手戟并非“灭绝师太的倚天剑”——削铁如泥且一碰上非死即伤,如果有几个不怕死的卫士上前抓捕,他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逃脱不了。

对于曹操这个惊天之举,孙盛在《异同杂语》中盛赞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查阅了许多古书籍,确实没有找到曹操是个武林高手的记载,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杀人于千里之外,逃逸于无影无踪之间。

那么,曹操的武艺是如何“绝人”的呢?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暂时不去分析曹操不能成功刺杀张让的原因,而更应该研究一下曹操的武艺水平。

曹操行刺被发现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条不紊地使出了打狗戟法。从这个反应来判断,曹操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他平时肯定下过一番苦功夫。

在众多卫士的包围之下,曹操竟然能从卧室杀到院墙,毫发无损的全身而退,其打狗戟法当是有一定的造诣。考虑到曹操当时还年少,其打狗戟法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至少也达到了戟法四五段的水准。可是,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曹操的武艺水准还达不到一个武将的平均水平。因此,曹家戟法四五段的段位相当于什么级别的武者,我们无从得知。

所以,唯一能解释曹操能够成功逃走的原因,就是张让的卫士实战能力确实太差了。

但是,就凭曹操敢孤身闯荡龙潭虎穴的勇气,称曹操为“三国第一刺客”也应不为过。

此时,曹操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以及他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点,当是许多大人都不具备的。

至于一向以害人为能事的张让,为什么没有对此事秋后算账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曹操是蒙面刺客,张让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不知道是谁来刺杀他,也不知道刺客的动机。

第二种情况,知道曹操的干爷爷曹腾和自己是同人(都是宦官),不好意思撕破脸把事情搞得太僵,毕竟出门抬头不见低头见。

第三种情况,曹操属于“激情杀人”且未遂,而他父亲曹嵩在京城做官,背后有人给他撑腰,况且他还是一个少年,即使惩罚也可能只是从轻发落。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这可能就是一向飞扬跋扈的张让未报案让官府缉拿曹操的原因吧。


有志青年

曹操虽然不怎么喜欢读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但他对“课外书”有着由衷的喜爱,尤其喜欢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六韬三略》等都读得不亦乐乎。当然,不得不说,曹操的这个业余爱好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曹操这个顽劣的小屁孩慢慢地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有志青年。

不过,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展现自己胸中的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必须通过走仕途这条路来实现。

青年曹操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当然想去做官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朝廷选用官员,既没有笔试也没有面试,自然就不存在像现在哪个职位的录用率是多少比例的问题了。那么,当时选用官员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这里,我们要说一下东汉的选官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官员的制度,是做官最主要的途径。其录用依据是:由社会上的权威人士给预备官员下评判,根据社会舆论来给他们授予官职。这是当时最制度化的选举官员的制度,社会精英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聘、高官荐举等多种方式,旨在选拔有名望且品学兼优的人为官。

刚成年的曹操,知道要做官首先得去找一些社会的权威人士给自己下评论,推荐自己成为一名预备官员。

于是,太尉桥玄、名士何颙这两人就认识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桥玄,太尉,对面相有独到的见解。他看了曹操的面相,吃惊地说道:“我一生中看过许多天下名士,没有哪一个人像你这样奇特。小伙子,你要多加努力啊!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是不能拯救国家的,能平定天下的就是你了!我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希望把妻子、孩子托付给你,待我死后就拜托你帮助照顾他们。”

太尉桥玄的这番话一出,曹操的声名传遍乡里,引得乡邻啧啧赞叹。

曹操听了桥玄这番话自然是大喜过望,但想不到桥玄又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在士人团体中还没有名声,可以去拜访许子将,请他推荐你。”

许子将就是许劭,字子将,汝南大名士,天下排名第一的看相师。

许劭主持的“汝南月旦评”,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名士集会,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个看相算命摊位,专门品评天下士人,谁人一旦得到他的好评,身价立涨百倍。因此,谁人想身价水涨船高,只需得到许劭一句好评就足够了。

曹操得到桥玄的建议,便去拜访许劭。见到许劭后,曹操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

许劭一声不吭,什么话都没说。

要知道,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曹操连赶几天几夜的路程早已是车怠马乏,长途跋涉几百里路才来到汝南,但许劭什么话都不说一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算命先生,给顾客看面相、识手纹、判吉凶是他的基本操守。许劭作为天下第一的看相师,竟然不把曹操当顾客,岂有此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意思是,许劭,你今天不给我说句话,你就别想走了。

根据许劭给其他人看相算命的结果来看,许劭的看相算命水平是极高的,他对面相手相、八卦易经、风水占卜、吉凶福祸的预测准确率也是极高的,所以许劭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鉴定专家”。——怪不得,曹操无论如何都想逼许劭给他一句话。

面对曹操的威胁,许劭没辙了,只得被逼说出了一句评语。这句评语也是评判曹操一生最好的评语之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句话是根据几种说法综合得来的)。意思是,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你就是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是在混乱的时代,你就是一个杰出的英雄。

当然,说真的,几乎没有哪一句评语能这么恰当地评价曹操。可见,许劭确实是真正的“社会评论家”,就是有水平啊!

曹操得到许劭的这句评语,觉得很恰当,大笑而去。

自此以后,曹操的声名也在士人中传开了,并逐渐声名鹊起。


踏上仕途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但在曹操看来,与其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子将一评!

身价暴涨的曹操,人气也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越升越高。

声名鹊起的曹操,自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年仅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召入京都洛阳为郎官,成了东汉帝国的后备官员。

进入京都后,曹操犹如蛟龙入海,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久,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地主豪强聚居之地,卧虎藏龙,鱼龙混杂,很难治理。

年轻气盛的曹操一到任,看见都城北区糟糕的环境就很生气,马上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严禁夜行。当然,曹操是一个实干家,不会像他的前任一样只是说说而已。曹操是动真格的,他令人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贴上公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意思是,谁敢触犯法令,不管是谁,一律用大棒打死!

曹操的这个禁令一出,皇亲贵戚以为他是作秀而已,不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看见这个公告,但根本就不放在眼里。蹇图晚上吃了饭没什么事做,三更半夜就出来瞎溜达。

曹操接到消息后,马上带着夜巡的士兵把蹇图逮捕了。

蹇图仗着侄儿蹇硕的威势,平时在京都里作威作福已经习惯了,别人大话都不敢和他说一句,突然之间被抓起来有些蒙圈了。但蹇图仔细一看,原来是新上任的不懂官场规矩的洛阳北部尉曹操,便又恢复了神气。

蹇图:“你凭什么抓我?”

曹操:“违禁夜行。”

蹇图:“我侄儿是蹇硕,看在他的面子上放了我吧。”

其他的夜巡士兵也劝慰曹操道:“还是算了吧,蹇硕是不好惹的。”

曹操斥责:“我不管他是谁,违反禁令一律用大棒打死!”

于是,曹操毫不留情地令人用五色棒将蹇图活活打死了。

此消息一传出,京都的那群狐假虎威之辈收敛了,再也没有人敢触犯曹操的法令了。——谁人无事去摸老虎的胡须,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当然,曹操的法令肯定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大宦官蹇硕也很生气曹操打死了他的叔叔蹇图,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可是,曹操是照章办事,打死蹇图是符合法令的,拿他也没有办法。如此,那就设法把曹操这个小子赶出京城吧。

蹇硕作为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在皇帝耳边进言:“曹操这个小子很有两下子,应该提拔他到顿丘县当县令。”汉灵帝言听计从,二话不说就批准了。

碍于曹嵩的过硬后台,蹇硕不敢把曹操怎样,只能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把眼中钉、肉中刺的曹操赶出京城,让他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待着。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的堂妹夫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作为亲戚,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吧!

蹇硕出了一口恶气,幸灾乐祸地看着落魄的曹操卷起包袱回了老家。

被免职的曹操,回到老家谯县过起了闲居的日子。

过了两年,即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曹操以能明古学又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议郎,可以参预朝政。

于是,曹操上书陈时弊,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申冤,要求恢复忠臣名誉,惩罚奸邪之徒。虽然曹操屡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但都没有被汉灵帝采纳。

看着朝政日益腐败,想当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无能为力,心里很郁闷,知道自己说再多也是废话,干脆不再向汉灵帝提建议了。

看来想当能臣是很难的,不是有才干就能当得了的。但是曹操并不气馁,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那就是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急需一批有军事才能的人去镇压黄巾军。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全面爆发,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烽火四起,朝野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人才就成了抢手货。朝廷纷纷召集有军事才能的人,于是三十岁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奉命镇压颍川的黄巾军。

曹操带着他的一支劲旅,马不停蹄地赶赴作战的第一线,受命于中郎将皇甫嵩等人。

张角本是一个草包统帅,况且这群黄巾军又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中央军的对手。所以,曹操、皇甫嵩等人合军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大获全胜。

曹操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擢升为济南相,管辖十余个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是,新上任的官员要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建立自己的威望。

曹操明白,自己新官到任,济南有很多的事情要等待自己来厘清头绪。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新官上任放了哪三把火。

到任济南,曹操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俗称“曹公三把火”。

第一把火——反腐败。

自古以来,官场腐败问题都是很常见的事儿。无论哪朝哪代,官场腐败似乎就像一个魔咒,从来没能摆脱得了。即使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堪称史上最严的“肃贪令”,依然有很多官员“前腐后继”不怕死地去腐败,可见铁腕冷血依然也不能解决官场腐败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贪婪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你消灭得了人的肉体,但消灭不了人骨子里的贪婪。

当时,济南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按明太祖朱元璋的“肃贪令”来处罚的话,估计济南十有八九的官员都得死。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旨上明确地写道:“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翻开明朝律法《大诰》三编,我们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惩办贪腐官员的档案,其肃贪的力度与残酷度让人触目惊心:凌迟、枭首、族诛案数千件,弃市以下案一万余件。

用重典治乱世,这也是曹操奉行的政策。不过,一千多年前的曹操,不可能像一千多年后的朱元璋那样暴力——朱元璋创造性地发明了“剥皮实草”“锡蛇游”等极为残酷的刑罚。如果时光能倒流,恐怕曹操看了也会不寒而栗,并感叹道:“后辈可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但是,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深恶痛绝官场腐败问题,走马上任济南相后立即上奏罢免了八个贪官。要知道,当时曹操罢免的各县官员大都是攀附皇亲国戚的,即我们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有后台的人。曹操雷厉风行肃贪,导致济南官场震动。

“谁贪赃枉法,就别怪我曹某人手辣了!”——这就是当时曹操的决心。

济南的贪官看见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知道继续待在济南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都吓得卷起包袱跑路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济南的贪官跑到外地,又可以通过关系来混一个官位。卖官鬻爵是当时朝廷的一门生意,反正世道混乱,这些贪官不怕到外地没有官做。

一时之间,济南郡成了吏治清明的城市。

第二把火——依法治理。

第一把火放了,曹操又放出了第二把火。

这时,曹操又拿出了他当洛阳北部尉时的作风,执法如山,依法治理。

打击地方的地主豪强,查处欺男霸女的行为,这成了曹操治理的重点。

在曹操的努力下,路霸、村霸、市霸以及各形各色的地头蛇,不是夹起尾巴好好做人就是逃跑到了外地,济南郡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把火——破除神性。

古代,人们信奉神佛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混乱的年代,老百姓更倾向于把命运寄托给神灵,所以当时济南的神佛活动很旺盛。

当时,修建祠堂、烧香拜佛、磕头许愿就成了济南百姓的日常活动,这势必影响生产,也不利于安居乐业。

曹操对这些信奉神佛的活动深恶痛绝,把济南百姓修建的祠堂等都统统推倒了。经过一系列动作后,济南郡的“作奸犯科”者都逃到了其他郡,一时之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渐成风气。

但是,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世道更加混乱了,天下更加不太平了,先后发生了荥阳农民起义、南匈奴反汉、张纯反汉、长沙区星起义等。在这种极其混乱的情况下,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这一次,曹操没有接受这个任命书。他宦海生涯十几年,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知道这个帝国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治世之能臣”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于是,曹操用了一个理由来拒绝这个任命——“我生病了,不能出任了”(“称疾归乡里”)。

既然以生病为托辞,曹操不得不又一次回到了他的老家谯县。

回到老家的曹操,过着“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的生活。意思是,在城郊修建了一座房子,春夏季节沏茶读书,秋冬季节出去打猎,自娱自乐,与世无争,过着宛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话虽如此,此时的曹操不可能像后世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一样,做到真正的与世无争。

当然,曹操并没有死心,他仍然关注着世态,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处乡下的曹操,依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也许,曹操此时并没有闲着,他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兵书。

不过,这时候的曹操虽然很有钱,但也只能待在家里读书,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释放。

“树欲静而风不止。”闭门读书的曹操忽然接到了一封信,差点就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这封信是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写来的,信中大意是:废掉汉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曹操就是曹操,他不为所动,果断拒绝了。因为,他知道王芬他们一定不会成功的。

果然不出所料,王芬等人的谋反事件很快就失败了,而王芬也因为事败自杀了。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经过十几年的宦海生涯,曹操已锻炼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稳重老练的老手,不是王芬等人几句话就能忽悠得了的。

这就是曹操的可怕之处,年纪不大,眼光深远。

起义事件此起彼伏,今天农民起义首领张三被朝廷灭了,明天匪徒首领李四又起来闹事,唯恐天下不乱。当时,东汉王朝乱得像一锅粥一样,西边的张三死了,东边的李四又来了,整个天下动荡不安,没有预言家能预料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事。——这里借用清人曹雪芹的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整个局势就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孤独的奋斗

此时,待在乡下的曹操一定会有一种孤独感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每当曹操想起三闾大夫这句话,内心就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十几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曹操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燃烧着自己的热血,为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东汉帝国。

曹操的奋斗,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不被人理解的。

惩恶、进谏、肃贪、廉政,又有哪一项得到朝廷的肯定呢?

曹操落寞的心情,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

当然,不被人理解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心结。所以,终其一生,曹操最大的愿望想必就是希望后人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他的功过得失。

不要美誉,也不要诋毁,只要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这可能就是曹操最想对世人说的一句话。

不过,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考虑到千秋万载之后的评价,他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韬光养晦。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曹操的孤独,曹操的忍耐,曹操的奋斗,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身在乡野的曹操心怀天下,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狂风暴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了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曹操相信自己的机会一定会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一定会到的,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东汉帝国的皇帝汉灵帝为了巩固统治,分解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权力,想出了一个“分权制衡”的策略,并设置了西园八校尉。

曹操因其家世和才能,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在西园八校尉中排名第四。

漫长的黑夜,黑暗的岁月,终于城头变幻大王旗。

此时,东汉政权已十分动荡,时局也变幻莫测。

何进是东汉帝国的大将军,但以他的能力和眼光来看,只能注定是一个失败的大将军,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既然再次出山,曹操决定努力尽职,尽己所能。

这是曹操内心的愿望,也是一个校尉对王朝的责任。

但是,曹操料想不到的是他准备努力尽职的愿望又落空了,因为更大的祸乱又来临了,东汉帝国离倾覆的日子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