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正面管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正面管教,能带给我们什么?

在本章中,我们将建立对正面管教的基础认知。

什么是正面管教?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不逃避不推卸责任,做到就事论事的冷静客观,共同构成了正面管教这个教育理念的基础。

那么,正面管教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学习本章的内容。

面对拒绝沟通的儿子,该怎么做?

陈立,一直是陈先生陈太太的骄傲。他从小学起,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几乎没怎么让父母操过心。而这次中考,他也果然没有让父母失望,顺利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是“985”升学率最高的一所中学。

整个暑假,一家人都在兴奋中度过。但对自我要求很高的陈立,高兴之余,就是利用所有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涯做准备。他将此视作一个新的挑战。

刚入学时,陈立表现得斗志昂扬,每周回家都有新的话题分享。但是慢慢地,他变得越来越沉默。

陈太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趁儿子在学校的时候跟陈先生商量。

“孩子他爸,你找个时间跟儿子聊聊,看看他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困难了。”

“我问过他了,他不愿说。”

陈太太叹了口气,有些发愁:“那可怎么办?”

陈先生安慰她说:“别急,我估计可能是还没适应新的环境,再加上学业压力大的原因。”

“也是,那毕竟是全市最好的高中,又是住校,跟他以前的学校还不一样。”陈太太赞同,“那我们就再观察一段时间。”

“对,现在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不能逼得太紧。”

两人做出了决定。但在一个月后,陈立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更加沉默寡言。

周考、月考成绩,他一直能稳定在班里前十,所以,并不是学习上的原因。陈太太和陈先生一商量,特意在周末找了时间跟儿子谈心。

“爸爸妈妈,你们别担心,我好得很。”面对父母的询问,陈立这样说。

陈太太着急地说:“你这样的状态,也叫好得很?”这让她无法相信。

陈立闭口不言。

“儿子,我们都知道你有自己的主意,但我们还是你的父母。”陈先生说,“只要你还没满18岁,我们就对你有责任和义务。有什么事情,你只管告诉我们,你解决不了的,有我们帮忙一起想办法。”

这番话,明显触动了陈立。他想了想,终于张了口,但说出的话却并不是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听到的。

他说:“我真的没事,只是功课太忙,所以不想说话。你们看,我每次的考试成绩,不都还稳定吗?”

“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你的成绩。”陈太太看着儿子,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怎么就不愿意将心里话告诉父母呢?

在以前,他明明不是这样的孩子。

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在陈立这里得不到更多的信息,这让陈先生和陈太太更加着急。难道,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吗?

两人扪心自问,经过反复讨论,也没有找到症结。

一直以来,他们对儿子的要求,就不只是成绩。他们希望陈立能成为一个健康、善良、乐观、自律,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也是这么去教育的。

他们不骄纵、不溺爱、不包庇,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时候绝不包办,不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样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是温和的,同时也是有效的。

可是,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就失灵了呢?

两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学校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可是,得到的反馈也是陈立是个努力上进的好孩子,虽然话少了些,但学习相当刻苦认真。

陈太太当然知道,儿子的学习态度没有任何问题,否则也不可能在这样顶尖的学校里,一直保持着这样好的名次。

她心里揣着疑虑,耐心地和同学们打听沟通。终于,有一位同学的话,让她找到了蛛丝马迹。

那位同学说:“有一次发了周考成绩,我记得陈立特别生气,气得差点撕了卷子。”

这么一说,陈太太也有些印象。她记得那张卷子特别皱,问陈立时,他只说没有放到文件袋里面,所以弄皱了。

原来,背后还有这样的原因。

“那他有没有说为什么生气?”

“好像是因为有道题不该错,他做错了,因为这个被拉低了好几个年级名次。”

难道,是儿子对学习成绩特别在意,所以才会有这样反常的行为?带着这个疑问,陈太太再次拜访了陈立的班主任王老师。

王老师赞同她的观点,说:“陈立是个乖孩子,一向没让我怎么操心。说起来,他确实特别在意成绩。”

她回忆说:“每次考试成绩下来,我看他都特别紧张,对成绩并不满意。”

陈太太恍然大悟:“对!他原先在初中时,基本都是第一、第二名。”

陈立是个优秀的孩子,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他的成绩优异,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强烈的自信心。

作为父母,陈先生陈太太无疑是合格的。他们的做法,也值得很多朋友们借鉴。

每一个男孩都是独特的,在叛逆期时,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对陈立父母的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供给各位家长朋友们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当我们的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或者是类似问题时,我们也有了参考的解决之道。

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步:拒绝焦虑,冷静思考

孩子的成长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

尤其是在进入叛逆期之后,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逐渐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特有的三观。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促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越来越明确。

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会在生活、学习,甚至性格上都发生改变。原本跟父母无话不谈的孩子,现在沉默寡言了;原本孩子活泼爱笑,现在每天心事重重了。甚至,父母说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徒劳……

这些改变被父母看在眼里,难免会着急焦虑,但却并非孩子有意要跟父母对着干。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远离焦虑,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寻找原因,靠近孩子的内心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陈先生和陈太太的做法。

首先,他们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成长,所以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并在商议后决定静观其变。其次,他们没有去逼迫孩子,而是选择了谈心的方式,尊重孩子。

陈立并不是拒绝与父母交流,他有他的原因。

如果在这个时候,他的父母对他施以高压,逼着他必须将真实的原因吐露出来,这将是对他自我意识的一次碾压,会对陈立正在成长中的人格产生负面影响。

既然儿子不愿意说,他们就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到老师、同学那里去寻求帮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们寻找到了原因。

第三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陈太太意识到,她虽然成功找到了原因,但并不适合直接去和儿子谈心。陈立将学习成绩看得这样重要,却又不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这其中一定有原因。

和陈先生商议之后,两人决定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找到市内一家口碑良好的心理工作室。就陈立的情况向心理治疗师进行了咨询。

在充分倾听了两人对陈立情况的描述后,心理治疗师对陈立的情况做出了初步判断分析:

1.由于男孩第二性征的发育所带来的心理变化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性别特征并不明显。小女孩也会喜欢玩奥特曼,小男孩也会对亮晶晶的东西感兴趣。

但随着他们的成长,男孩会越来越具有男人的特点。这一点,在陈立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渴望成功,渴望因此而带来的强烈成就感。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了男人的事业心、进取心,这当然不是叛逆,这是男孩在朝着男人蜕变的过程。

2.自我定位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耻辱感

一向成绩优异的陈立,接受不了只能在高中的班级里排在前十的这个现实。虽然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包括他的父母,都认可他的成绩。但对陈立来说,这就是巨大的失败。

所以,他会因为在考试时做错了一道题而愤怒,会越来越沉默。这种愤怒,是他在与自己较劲,来自他对自己的不满意。

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强烈的自尊心让他耻于开口。他不甘于这样的失败,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定,一定要重新回到班级前两名。他要拿着这样的成绩单,扬眉吐气。

但现实与愿望相反,在这个全市最好的学校里,前进一名都并非易事。他憋着一口气,却因为一直不能如愿,而越来越沉默寡言。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当然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拒绝沟通,只是他不懂得如何疏解这种情绪,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治疗师的分析,让陈先生陈太太十分信服。更庆幸,他们没有做出错误的决定,没有逼着他开口,那样只会让他受损的自尊心雪上加霜。

于是,他们约定了时间,将儿子带到心理工作室,进行疏导治疗。

做过两次心理SPA后,心理治疗师就成功地解决了陈立的心理障碍,让他明白了两个道理。

首先,成绩不是衡量他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自律独立的意识,才是决定一名学生是否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而这些,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陈立全部拥有。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的陈立,不再急于求成,将自己放松下来。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他在面对考试时发挥得更好,失误更少了,名次也缓慢前进了。

其次,我们迟早都会抵达终点,人生是长跑而非短跑

陈立才15岁,还未成年,人生对他来说才刚刚开始。

他所要做的事情,并非计较一次周考、月考的成绩,而是应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放眼到整个人生去看。

在人生的长河中,这丁点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道理,让陈立豁然开朗。他突然发现,因为一时的得失而苦恼、而不敢向父母倾诉心声的自己,是那么幼稚可笑。

“感谢爸爸妈妈,因为有你们的关怀,才让我少走了弯路。我会继续努力,但不会因为这个而苦恼。”这是他在感恩节那天,写给父母的信。

一个用“不”对抗全世界的男孩

刘恒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老师和家长眼中让人头痛的孩子。他的口头禅就是“不”。

“不,我不想上课。”

“不,我不走那条路。”

“不,我不吃饭。”

一整天下来,从刘恒的口中会说出各式各样的“不”。不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不按父母说的话做。

眼看就要小升初考试了,刘恒的成绩还排在全年级倒数。刘恒妈妈愁得头发都快白了,每天只要刘恒一放学回家,她就不断督促着孩子:“快去写作业!快去吃饭!快去预习!”

然而,这些催促都收效甚微,回复她的永远是“不”。

看着刘恒满不在乎的样子,她恨不得替儿子完成作业,甚至去替他考试。但她毕竟不是刘恒,除了不断地催促和唠叨之外,她没有任何办法能让孩子变得听话。

刘恒爸爸急了,抄起衣架子狠狠地收拾过儿子几顿。但就算当时能让刘恒按照他的话去做,之后刘恒又我行我素起来。

而且,就算刘恒按要求去做了,也只是表面上敷衍了事,完成质量极差。

有一个这样的儿子,夫妻两人整天都愁容满面,羞于向他人提起自己的孩子。每当考试成绩出来时,他们连在街上走路都躲躲闪闪的,生怕碰到熟人问起儿子的成绩。

那么,刘恒真的是个坏孩子吗?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又应该怎样实施正面管教

对所有事情说“不”是刘恒表现出来的现象,那么在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难道,他天生就是一个喜欢说“不”的孩子吗?这不可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去深入了解这背后发生的事,再用正面管教的办法来着手解决。

第一步:了解更多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

刘恒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说“不”的?

面对这个问题,刘恒妈妈愣了一下,努力回想了许久,才用不确定的语气说:“应该是在四五年级的时候。”

刘恒爸爸说:“我在外面做生意,家里的事没怎么管,刘恒都交给他妈妈管。”

既然如此,妈妈应该很了解刘恒,怎么也不确定呢?

“他小时候很乖的,我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当时我也没有放在心上。”刘恒妈妈解释着,说,“我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这么严重。”

刘恒妈妈回忆着:“可能,是我在他小时候管他管得太多了,他现在才故意要气我,要跟我对着干!”

这件事的核心是刘恒,只从父母那里了解情况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刘恒自己的想法。

“我妈?”刘恒笑嘻嘻地摊了摊手说,“她除了说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就是快去干这个快去干那个,还会说什么?我就不想做!”

他又陆陆续续说了一些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情况,我们就知道了,他是如何成为一个用“不”来和全世界对抗的孩子的。

第二步:分析问题,揭开事实真相

刘恒的家庭环境,和很多家庭都是相似的。爸爸在外面忙着生意和事业,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父亲的角色。妈妈作为全职太太在家,生活的重心就只有刘恒。

从小,妈妈就管他管得很紧。

用刘恒自己的话来说,他妈妈不止要管他做了没有,还要管他怎么做的这个过程。

他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们印象深刻。

那是一次航模比赛,刘恒兴致勃勃地选好了要参赛的航模,那是一架帅气的迷彩直升机。但是刘恒妈妈直接否定了他的选择,自行做主给他买了一架战斗机。

刘恒妈妈的理由是,她查过比赛的获奖数据,战斗机获奖的更多。所以从概率上来讲,不能选择刘恒所喜欢的直升机模型。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发生了很多次。总是被妈妈干涉选择的刘恒,有一天突然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开始对妈妈说“不”。

然后,他发现拒绝了妈妈的要求之后,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严重后果。反而,这让他看见了妈妈对他说“不”的无可奈何。

他尝到了拒绝的甜头。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于是便成了今天的刘恒。

第三步:停止对抗,从父母做起

1.想要孩子停止说“不”,父母先要学会将“不”用“要”代替

和孩子最亲近的就是父母,来自父母的习惯性否定,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从而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而刘恒的现状,则是另外一种后果。

刘恒已经12岁,迈入了男孩的青春期。他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对不断命令他、干涉他行为的妈妈产生了怀疑,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用“不”这样的方式与父母对抗,进而发展到和全世界对抗。

甚至,他在这样的叛逆行为中,看见老师、家长拿他没有办法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愉悦的感觉。

所以,在这个时候,首先要纠正行为的不是孩子,反而是父母。

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像刘恒这样已经初步形成了人生观的男孩,必须正视他的思想成长过程,少说“不”多说“要”。

孩子本来是一张白纸,他的行为最容易受父母影响。妈妈习惯了说“不要”,孩子也就学会了说“不”。

就像上面刘恒所说的那次航模比赛,妈妈可以说“要用战斗机模型”,而非“不能用直升机模型”。

这只是一个在沟通上的小技巧,体现的却是正面肯定。长期养成习惯之后,就能形成良好的正面沟通基础。

2.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孩子的成长是必然的,不论家长们愿不愿意,他们都势必不会、不能一直处于自己的呵护之下。

刘恒从刚开始学会拒绝,到现在几乎对所有事情说“不”,这个过程花了两年时间。

而在这期间,又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他仍然在被妈妈否定。

孩子的选择或许不是最佳、或许幼稚,但那是他根据他的所知所见,做出的决定。哪怕就是错了,我们也应该允许他犯错。

毕竟,孩子犯了错,有父母和他一起承担后果,孩子还能在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当他长大成人后再犯错,谁又替他收拾烂摊子?最终酿成的苦果,还是他自己咽下。

一个从小到大没有犯过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尊重他、引导他,让他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成长,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同样以上面那次航模比赛来举例,对刘恒来说,从选择航模类型到训练、再到比赛,这整个完整的过程都需要由他自己来感受。

父母可以给他建议,却不要代替他做决定。妈妈可以告诉他查到的结果,怎样才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比赛,而非直接替他选择。

无论刘恒是否采纳妈妈的建议,这其中的过程,需要由他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总结成败经验。

这是孩子的必经之路,任何人无法替代,哪怕父母也不行。

3.达成和解协议,逐步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造成现在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现在就算找到了症结所在,要改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除了父母的改变,刘恒也应该调整自己,改掉用说“不”来消极抵抗的习惯。

在我们的帮助下,刘恒与父母达成了协议:妈妈改掉总是否定刘恒的这个坏习惯,爸爸在家的时间里多陪伴儿子。刘恒也承诺,父母对他生活学习上的合理要求他一定做到。

刚开始,这对三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已经习惯了对抗的刘恒,要想改掉已经养成的坏习惯,需要进行更多的克制。而克制,对于一名12岁的少年来讲,绝非易事。

有多少次,那个条件反射的“不”字脱口而出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违反了协议。

而这次,刘恒妈妈已经认识到了她在教育上的失误,温柔而坚定地包容着刘恒。她认真仔细地观察儿子,越来越多次地尊重儿子的选择,“不要”“快去”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刘恒爸爸也不再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父亲的陪伴,给予刘恒另一个视角,一个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视角。

慢慢地,“不”这个口头禅从刘恒嘴里消失了,一家人的氛围重新变得其乐融融。有了认可、尊重自己的父母,刘恒不再和全世界对抗,重新融入了班集体中,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吴东最近有点烦。而这烦恼,还没人可以说,这让他更烦。在学校的时候,他躲着老师同学。回了家,他就躲着父母。

每天一大早出门,不敢回应妈妈的话,拿上书包就匆忙溜走。从学校离开时,他也匆匆忙忙,恨不得立刻走出校门。

每次,好像只有当他一个人走在路上的时候,他才能够自在一些。

好哥们儿浩子觉得他很奇怪,找了一天拖着他问:“你这成天都着急得很,究竟在忙什么?”

吴东支支吾吾地应付了一通就要走,浩子又说:“这个周六小娟过生日,她让我来问你,你去不去。”

小娟的生日?

吴东的脑中闪过小娟清秀的笑脸,顿时僵在原地。

“你是去,还是不去?”浩子捅了一下他的胳膊肘,“你倒是给个话。”

“我,我……”吴东一急,夺路而逃,只留下一句话,“我想想再告诉你。”

看着吴东匆匆离开的背影,浩子摇了摇头,更觉得他最近实在是太奇怪。

回到了家,妈妈在做饭,爸爸还没有回来。吴东跟妈妈打了个招呼:“妈!我先回房写作业。”

妈妈扭过头来,只看到吴东的背影。她嘀咕了一句:“这孩子,最近怎么古古怪怪的。”

吴东爸爸回来时,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端上了桌。

“孩子他爸,你去叫东东先出来吃饭,作业等吃完饭再写也不迟。”还有大半年就要高考了,为了吴东能有一个良好的考试状态,家里都在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妈妈成天变着法给儿子做好吃的。

爸爸走到门口,敲了敲门:“东东,出来吃饭了!”

过了好一会儿,吴东才答应。出来的时候,也显得很没精神,面对一桌子他爱吃的菜,也没吃多少,就又进房去写作业了。

妈妈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跟吴东爸爸说:“他爸,你看这几天东东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吴东爸爸点了点头:“确实有些不正常。”

到了晚上十一点多,吴东才从房间里出来,对爸妈说:“这周六,我要去一个生日会,晚上回来再刷题。”

“同学吗?”妈妈问他。

“嗯,一个同学。”

“是谁?”

“你们知道的,是小娟。”说起小娟的时候,吴东显得有些局促。

吴东爸爸用眼神制止了妈妈的继续追问,答应了吴东:“不耽误功课就好,记得早些回来。”

等吴东回了房间,妈妈将爸爸拉回了他们的卧室,紧张地问:“他爸,你看这是什么情况?我们东东,是不是早恋了?”

吴东近段时间的反常,加上说起小娟时的样子,不得不让妈妈有这样的怀疑。眼看就要高考了,可千万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这让妈妈不由得紧张起来。

早恋,对任何一个有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让人紧张、忐忑的话题。

作为父母,一边担心孩子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一边又怕对孩子说教干涉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左右为难。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正确认识早恋

什么是早恋?

首先,恋爱与早晚无关,通常人们所说的“早恋”这个概念,原本就带着一定程度的偏颇色彩。

从10岁开始,男女之间就会互生好感,再过几年就会产生朦胧的爱慕之情。恋爱,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行为,是到一定年龄发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应正确对待。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不值得谈之色变,更不要将其与道德败坏画上等号。

对此,家长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感变化,进行积极的引导。杜绝给孩子扣上各种消极的帽子,甚至实施打骂、威胁等家庭暴力。

第二步:支持孩子,做孩子能谈心的对象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了解他的感受。让孩子明白,家长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他才能信任父母,将心里话都讲出来。

青春期的心灵,是青涩的,也是多变的。有了这样的情感变化,对孩子自己来说,也是十分新颖的体验,同时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力量,替他们排忧解难、处理遇到的种种烦恼,进行必要的人生指导。

孩子如果在家长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就会去别的地方寻找。等到那个时候,想要再获取孩子的信任,就十分困难了。

具体的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发现后,首先对孩子表明支持的态度

用支持,获取孩子的信任。

有了这样懵懂的情感萌芽,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隐瞒而不是告诉家长。在他们的心里,觉得这是羞于启齿的事情,是不好的事情。

而家长的支持,能降低孩子的戒备心理,达成基础的合作而不是对抗。

吴东从小娟的生日会回来后,发现爸妈都坐在客厅等他。他换了鞋子,就想进自己房间写作业。

“东东,你先等等。”吴东爸爸让他来客厅沙发坐下,说,“你现在学习压力大,我们也很久没有谈心了,今天正好聊聊。”

“爸。”吴东看着爸妈,内心十分忐忑地问,“有什么事吗?”

吴东妈妈拉着他坐下,笑着说:“没什么大事,我们就想知道一下,你是不是对小娟有那个意思?”

吴东吓了一跳:“妈!你怎么知道的?”这件事,就连小娟自己都不知道。

“这有什么。”吴东爸爸哈哈大笑,缓解了他的紧张,“我和你妈妈也年轻过,看你的样子就猜到了。”

吴东低下头,很不好意思。

“我和你爸商量过了,这是好事,证明我们儿子长大了。”妈妈笑着说,“你有什么心事,我们可以帮你拿主意。”

吴东没有想到,他深藏在心中的秘密会有被父母揭穿的一天。更没想到,等着他的不是呵斥、怀疑,而是支持。

2.一次恳谈,了解实际情况

获得了孩子的基础信任,就能将谈话继续下去。

接下来,要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这段朦胧的感情,进行到哪一步了?对方是一位怎样的人?人品如何?学习情况又是怎样?需要进一步了解后,才能给出对策。

而对吴东爸妈来说,情况就要简单得多。

小娟是吴东从初中到高中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不错,每年还都能拿几个芭蕾舞的奖项回来。长相甜美,说话可亲,是一个好孩子。

这样的女孩,会得到男孩的喜欢,实在是合情合理。剩下的,就是了解具体的情况。

“这件事,小娟知道吗?”妈妈询问。

吴东连连摇头,涨红了脸说:“不知道,我不想让她知道。”

“为什么呢?”原来,还只是儿子暗恋。

吴东仔细想了想:“我怕她知道后,就会躲着我。”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行色匆匆的原因。发现自己的感情后,他怕被小娟察觉,怕被任何人发现。

他很担心,一旦被小娟知道后,单纯的同学关系就会变了味。

原来是这样。了解了儿子的想法后,吴东爸爸说:“那你也不用躲着她,正常相处就好。像你现在这样,反而会被人看出不一样。你看,这不就被我们知道了吗?”

吴东挠了挠头,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

“等你考上了大学,再来回头看。”妈妈说,“如果到时候你还是对小娟有好感,可以多联络着,顺其自然便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的感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会更成熟。到了那时,吴东将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

当然,吴东的情况是暗恋。那要是两人已经互有好感了,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绝对不能做出格、越界的事情。

其次,必须要为学业、彼此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父母和孩子应就这两条达成协议,并引导、督促孩子去积极执行。

3.随时保持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

有了上面的基础,再对孩子提出要求,要求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及时告诉父母。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根据他的心理变化,及时对他的人生做出引导。

并非父母不相信孩子,但有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引,孩子的青春期就会度过得更平稳。

吴东听了爸妈的话,放下了心。将情愫藏在心头,同学们也不觉得他反常了。

过了几个月,他对爸爸说:“爸,我觉得小娟是挺好的,但我好像能正常面对她了。”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让吴东坦然面对了心里的感情,能从容和小娟相处。这样下来,他见到小娟时仍然有好感,但却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无法面对了。

男孩办事拖拉,应该如何正面管教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催促声:快点穿鞋!电梯都到了怎么还在磨蹭?你再不抓紧时间就迟到了!你怎么这么慢,一张卷子做到现在还没做完?赶紧把玩具都收拾好,过来吃饭!

这些话语,是不是很熟悉?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这样催促孩子,甚至会因为嫌弃孩子办事拖拉,由自己动手替他解决问题。

眼看快要出门了,孩子还没系好鞋带。妈妈等不及了,蹲下身子说“我来”,于是快速地替孩子系好蝴蝶结,拉着孩子就走。

要出发去学校了,儿子的书包还没有收拾好。妈妈将儿子的书包拿过来,文具、课本、练习册等逐一检查,替孩子分门别类地收拾好。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很熟悉?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王磊正在上小学二年级,从他家里常常传出妈妈愤怒的斥责声。

早上起床。

“我都叫你两遍了!怎么还没起床?”妈妈进来看了一眼,催促着,“赶紧把衣服穿好,要吃饭了。”

当王磊出现在饭厅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几分钟。妈妈看了一眼时间说:“快把红豆粥喝了再吃个包子,鸡蛋我们在路上吃,来不及了。”

但妈妈的急迫,并没有影响王磊的节奏。他拿起勺子,慢悠悠地喝起粥来。另一只手,还好奇地去扒拉包子馅。

妈妈看得着急,一边收拾外出的包包,一边催促:“你快点!我送你去了学校还要去上班。”

“哦,我知道了。”王磊虽然答应了,但速度并没有快多少。到了要出门的时候,还剩下小半碗粥。

妈妈一看时间实在来不及,让王磊拿着鸡蛋就出了门。

将他送到学校后,王磊妈妈才匆匆忙忙地赶往公司,在最后一分钟打了卡,一屁股坐在位置上喘气。

每天早上出门,都好像是一场战斗。

中午吃饭的时候,王磊妈妈跟同事抱怨说:“你说,我那儿子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我简直想不通,我这个爽快人,怎么就生出这样磨叽的儿子!”

是的,王磊妈妈是一个性格风风火火的人,做事快速利落。所以,她就纳闷了,儿子怎么就半点没有遗传到她的良好基因,反而是个慢性子。

下了班,她开车去托管班接儿子回家,问他:“作业都做完了吗?”

“还有语文没做。”

“快去做!”王磊妈妈生气地说,“别的孩子在托管班,两门作业都能做完,只有你每次都剩下。”

她抓了抓头发,十分烦躁。让儿子去写作业,自己先忙着做饭。王磊爸爸回来后也到厨房帮忙,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顿晚餐。

督促着王磊吃饭,又监督着他做了语文作业,好不容易等王磊洗了澡去睡觉。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

王磊妈妈靠在沙发上,十分疲惫。

这日子过得,每天都跟打仗似的。而一想到明天又是一次新的循环,她就觉得心头烦躁。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只是王磊这一个个案,很多孩子在父母看来都有办事拖拉的毛病。明明花五分钟能完成的事情,他们能花十分钟甚至更久。

最后,就变成了父母在替他们着急。要不就替他们完成,要不就是父母妥协。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孩子从小得到的锻炼不够,让他们无法快速完成要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牙牙学语的婴幼儿成长为一名小学生,他要经历学爬、学坐、学站、学走、学说话的过程。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去体会、去探索这个世界,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这是孩子必经的成长之路,任何人不能代替,包括父母。

3岁时,幼小的孩子就能洗自己的小袜子;5岁左右,就能给自己搭配衣服、收拾书包,并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上小学一年级后,就应该在家务劳动中,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替他做得越多,他缺失的锻炼就越多。

等孩子逐渐长大时,我们又怎能去指责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什么都不会呢?”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都是父母替他系鞋带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也仍然不会系鞋带。

哪怕是这样简单的生活技能,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变得熟练。熟练之后,才会在需要的时候变得快起来。

二、父母替他们做得太多,孩子内心缺乏责任感与认同感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只是耐心地等待,看见他遇到困难时再加以引导。

绝对不能因为孩子的速度慢,而替他完成原本应该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否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家长一直在替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就一直无法学会。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认为不管自己怎么样,反正爸妈都会替自己完成,不用他自己负责。

没有为家庭付出过,没有为他自己打算过,孩子又怎么能产生对自己、对家庭的认同感呢?

将来长大后,就很有可以会成为社会上的“啃老一族”,成为巨婴。

三、孩子缺乏自我管理与时间规划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孩子在动手能力上没能得到充足的锻炼,在心理上依赖父母,他们就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

没有学会系鞋带的孩子,不知道如果是由他自己系鞋带,需要多长时间。更不会知道,他做一张卷子所需要的时间。

在他自己没有形成时间规划意识前,哪怕父母每天催促他“快没有时间了”。在他的头脑里,也很难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

并非孩子办事磨蹭拖拉,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快起来。

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步:耐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从孩子能摇摇晃晃走路开始,就要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并加以鼓励。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不断增加他能做的家务,从帮妈妈拿杯子开始,到独立地炒一道菜。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充足的耐心。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速度慢,总有一天他可以熟能生巧。

第二步:设立原则,明确后果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他也必须承担责任。上学迟到的后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后果、因为他而导致妈妈上班迟到的后果……

不能因为他是孩子,就能被原谅,就能不遵守家庭的规则。他在学校,要遵守班级的规则;将来长大后,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越早替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孩子就越早受益。

只有承担了相应的后果,孩子下次才会改进。

第三步: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具体到每一项事情上,让他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只有经过反复的强调、训练,孩子才知道时间该怎么分配,最终他才会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掉王磊拖拉的毛病呢?

他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却不具备这个年纪的能力。

首先,妈妈需要耐下性子,去仔细观察儿子在生活中不足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如自己穿衣、系鞋带,单独拨出时间来练习,最终达到一个合理的完成时间。

完成作业时,可以先让王磊预估自己需要多长的时间,再记录下他实际完成的时间。找到差距,并不断缩小这个差距,就能提升效率。

其次,要让王磊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让他明白他做的事情,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一天妈妈因为王磊耽误了时间,而导致那个月失去了全勤奖。王磊就应该从自己的压岁钱里面,拿出相应的金额来补偿。

只有亲身感受过了,他才能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绝非一蹴而就,要改掉孩子办事拖拉的毛病,也不是只要知道了方法,就能马上达成目的的。

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只要经过反复训练,保持耐心,就会发现,孩子能做到许多我们原本以为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都说男孩要贱养,对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孩要富养,男孩要贱养”这句话,深受人们的追捧。

甚至有新闻报道过“贱养男孩”的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新闻里说,那个男孩从小就以为自己家庭环境很差,因为一家三口都挤在一套四十多平方米的阴暗房间里,吃穿都很拮据。当他长大后,才知道原来爸爸经营着一家颇有利润的公司,只是为了让他能在艰苦环境下勤奋学习,一家三口才辛苦了十多年。

当他知道了真实情况后,立刻就爆发了。

他不能理解父母为了他所付出的苦心,他只记得从小到大,他因为家庭环境差而受到的那些冷眼、嘲笑,和自己因此而变得自卑的性格。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个案,是我们所不赞成的教育观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男孩贱养”又是怎样的呢?

周华是一名刚上小学的男孩,他的妈妈正是“男孩贱养”这个观念的坚定执行者。她最常说的话就是:“嗨!别管他,男孩就是要贱养,不能太娇气了!”

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学校组织了集体春游。除了告诉家长们注意事项之外,因为是低年级的孩子,老师还要求家长替孩子准备在路上吃的零食、水、牛奶等,另外给孩子带上一些零花钱备用。

这是进入小学后的第一次春游,妈妈高高兴兴地替儿子准备着,但周华看起来却兴致不高。

“妈妈,我能不能不去?”

“怎么能不去呢?”妈妈反驳着说,“这是集体活动,每个孩子都要去的。”

周华低下头,“哦”了一声。

妈妈也没有往心里去,把他送到学校后,就去公司上班了。

没想到才刚刚吃了中饭,她就接到班主任刘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在春游时周华跟同学发生了冲突,两个孩子都受了伤。

这是怎么回事?

周华一直都是个听话的孩子,她根本想象不到,儿子还会有跟别的小朋友打架的一天。

听到这个消息,周华妈妈连忙请了假,急急忙忙地到了学校。

“刘老师,对不起,都是我平时没有教育好。”周华妈妈看见两个孩子都没有什么大事,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她看着周华说:“还不赶紧给老师和同学道歉?”

“我不!”周华大声反驳,“我没错!凭什么道歉?”

“这孩子……”周华妈妈很是尴尬,又再次给班主任和对方道了歉,“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育他。”

回到家,妈妈问周华:“儿子,不管怎样,打人都是不对的,你能跟我说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吗?”

周华开始并不想说,后来妈妈又询问了几遍,他才说出了当时发生的事情。

“谁让他看不起我,说我家没钱!说我穷就别来上这么好的学校。”周华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妈妈,我们家真的很穷吗?”

妈妈大吃一惊:“谁说我们家很穷了?”

“不穷吗?”周华说,“春游的时候,我身上的零花钱是最少的,带的零食是没有人吃的糙米饼。他们都是带巧克力薯片,一大堆人围着分着吃。”

他吸了吸鼻子,继续说:“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这样了,去年的秋游也是。所以,什么春游秋游,我一点都不想去,去了也没什么人跟我玩。”

怎么会这样?

在替周华准备东西的时候,妈妈确实是有意识地挑了价格便宜但安全的零食。跟很多妈妈一样,她认为男孩要贱养,能吃饱穿暖就行,没必要讲究那么多。

不只是在吃喝上面,周华的衣服通常也都是便宜的,有时候还拣表哥的旧衣服来穿。周华妈妈认为:孩子嘛,每年都在长个子,穿得再好也是浪费!

听见了儿子的哭诉,妈妈才惊觉,原来一直以来,是她错了。

周华妈妈走入了男孩教育的误区,让我们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剖析总结,具体错在哪里?

一、男孩贱养,并不是指刻意降低生活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部分人,都能达到“吃饱穿暖”这个基础条件。

所以在这个时候,不需要去刻意降低孩子的衣食住行条件。当然,并不是说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提倡铺张浪费。

那么,这个尺度应该怎样把握呢?

其实很简单,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给孩子相应的生活水平就行。爸爸妈妈及家人怎么生活,孩子就怎么生活,无须刻意去满足或降低孩子的生活标准。

二、孩子的心灵需要细心呵护,在这一点上不分性别

千万不要因为是男孩,就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用他们懵懂的双眼来打量世界,他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他们不只是一天天长大,随着年龄增长,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婴幼儿时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家庭。进入幼儿园后,就有了老师、同学、朋友。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就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孩子的心灵是弱小的,在这一点上,不分男孩女孩。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加以疏导。

很明显,周华已经因为刻意的“贱养”而导致了自卑心理。他选择了动手打人,正是想要用愤怒掩饰自己的自卑情绪。

那么,我们要怎样正确理解“男孩贱养”这句话?

首先,这里的“贱”并不是指不“尊重”,而是告诉父母要鼓励男孩要有责任心,要培养男孩的独立自主能力。

在男孩做错事的时候,要鼓励他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

就像周华因为被同学嘲笑家里穷,生气动手打人的这件事情。他和那个同学都有错,两人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在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在第一时间问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督促儿子给同学赔礼道歉。

其次,要在教育上富养男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是男孩,眼界一定要开阔,才能获得广阔的心胸与格局。

作为父母家长,一定要舍得在教育上对男孩投资,尽可能地让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良师益友。在学习上,教导孩子无惧挫折、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就是对男孩最好的锻炼与教育。

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周华妈妈诚恳地给儿子道了歉,将家庭经济情况如实地告诉儿子。

“儿子,我们家和你们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他们能买得起的东西,我们一样也都买得起。”

“真的吗?”周华不敢相信,这和他一直以为的完全不一样。

周华妈妈拉着他的手,愧疚地说:“真的,是妈妈觉得,要养成你艰苦朴素的习惯,所以才故意让你吃些苦,并不是买不起。”

“从今天起,只要你不浪费,妈妈答应你,吃的穿的都和其他同学一样。”

周华妈妈说到做到,不再刻意“贱养”儿子。慢慢地,周华的性格重新变得活泼起来,也不再抗拒和同学们一起的集体行动。因为他知道,他的家庭和其他同学家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他的未来,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爸爸的责任:男人之间也有悄悄话

父亲,对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父爱如山,沉稳内敛。

爸爸,是男孩儿时心中的英雄,是无所不能的超人。长大后,父亲仍然是那棵参天大树,是儿子心头的坚实依靠。

父亲的言行举止,对男孩三观的形成影响巨大。有些秘密,儿子只愿意告诉父亲。假若这个角色缺失,他就会向外部寻找倾诉对象,甚至会误入歧途。

王山是一名正在读初二的男孩,他兴趣爱好广泛,在同学中人缘很不错。

但是在最近,细心的妈妈却发现,他在家里的话越来越少,也不愿在家里多待。到了周末,他总是约同学出去,甚至有一两天回家的时间比正常要晚。

问他的时候,他总是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妈妈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儿子大了,原本就要有他自己的交际圈子。

然而,当期中成绩出来时,妈妈大吃一惊。

原来能在班上排十多名的儿子,一下滑到了第三十八名,变成了倒数。每一科的分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开完期中家长会,班主任老师特地将王山妈妈留下来,让她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这样突然的名次下滑,背后一定有原因。

老师说:“他在课堂上走神明显,有好几次抽他回答问题,都答不上来。”

妈妈带着王山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王山爸爸神情严肃地坐在客厅沙发上。一接触到爸爸的眼神,王山就情不自禁地缩了缩身子,想要冲进自己的房间去。

“王山,过来!”爸爸喝止了他,“你躲得掉吗?”

王山求助地看了一眼妈妈,妈妈说:“我们是应该好好谈谈了,了解一下你考得差的原因。”

还有一年就要中考了。

按王山原来的成绩,他考上本校的高中没有问题。但班级第三十八名,就肯定没有希望。他所在的这所学校,是本市的重点中学,在一开始就读的时候一家人就已经想好,是要直升本校高中部的。

得不到妈妈的支持,王山只好极不情愿地走过去,找了一个离爸爸最远的地方坐下。

“这次的成绩,是怎么回事?”爸爸的口吻十分严厉。

“没……没怎么回事,就是没考好。”

嘭的一声响起,王山被吓得打了个哆嗦,茶几上的水杯翻了,水从茶几上流淌到地上。

“好好说,别吓着孩子。”妈妈连忙打着圆场。

爸爸冷静了一下,说:“要不是看在你这么大了,我非得狠狠收拾你一顿!自己去反省,反省好了来跟我说,到底是什么原因。”

小时候,王山没有少挨爸爸的打,听见这句话如蒙大赦,连忙回到自己房间。

客厅里,王山爸爸看着妻子说:“这都是你惯出来的!”

“怎么都是我的错了?”王山妈妈觉得委屈,“儿子成绩不好,你除了打骂还做过什么?”

王山爸爸性格严肃,奉行“严父慈母”,对着儿子几乎就没一个笑脸,也从来不夸赞他。

“老师说让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动态,你光吓他有什么用?”妈妈埋怨着。

“他还是学生,只要想学习就好了。”爸爸皱着眉头,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在我们家不允许!”

然而,王山正值青春期,处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父母能管理他的行为,但却绝不该禁锢他的思想。

我们需要宽容男孩、认同男孩,引导他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很明显,一位跟儿子零沟通的爸爸是做不到的。

我们要和孩子进行正面沟通,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彻底改变父亲的教育观念

在王山身上出现的问题,爸爸要负主要责任。要解决王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改变爸爸传统固有的思想观念。

教养男孩,应宽严并济,不可一味地严格要求,当然也不能过于溺爱纵容。

在青春期时,受到爸爸关爱和鼓励的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汲取来自父亲的力量,让他能理性对待遇到的困难,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退缩。

在家庭里,父亲的地位并非神圣权威不可挑战。

在男孩面前,爸爸应以身作则,成为儿子心目中的男人榜样。保持威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父亲需要提供给孩子安全感,成为孩子可信任的人。

爸爸必须明白,为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自己的教育观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不当之处,该改就改。切不可死守着旧有的已不合现代教育的观念,耽误了孩子,也给自己的家庭增添烦恼。

第二步:与孩子分享小秘密,重新赢取信任

因为父亲长期以来树立的严厉形象,王山对爸爸的畏惧多过信任。父子两人连正常谈话都很少,更别提谈心。

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重新建立这份信赖呢?

在这里,跟爸爸们分享一个小技巧,能快速修补父子关系。

试问,谁会一出生就是成年人呢?就算成年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也会有糗事。做爸爸的,也有儿时调皮淘气的时候。

找到机会将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说出来,既不会损伤父亲的尊严,也会拉近和孩子内心的距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变一段已形成的关系,让王山向爸爸吐露藏在心头的秘密,这更需要时间。

知道自己的问题之后,王山爸爸有意识地在儿子面前保持和缓的态度,偶尔也会跟王山开一些玩笑。让儿子感觉到,爸爸并不是一个刻板的符号,而是一个和他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本能反应,不能着急。不能因为儿子的反应未达到预期,而让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

第三步:寻找合适时机,聆听孩子倾诉

王山爸爸努力了大半年,才和儿子重新建立了融洽的父子关系。父子两人能在一起讨论国内外时事,一起出门看足球比赛,一起去骑自行车。

这些活动,逐渐占据了王山的周末时间,让他外出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家的时间多了起来。

在这期间,王山的成绩有所好转,但也没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王山妈妈有些着急,但爸爸耐住了性子,说:“儿子的基础不差,只要能解决他心里的问题,我相信学习成绩就不是问题。”

爸爸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让儿子跟他敞开心扉的恰当时机。

这个周日,王山一家人去参加了亲戚的婚礼,在回来的路上王山提议和爸爸一起骑自行车,于是妈妈就先回了家。

绿道上树荫婆娑,轻风拂过发梢衣角,王山的心情十分放松。

到了一个休息的地方,爸爸买了两瓶矿泉水回来,递了一瓶给王山,笑着问:“你不需要我替你拧瓶盖吧?”

对爸爸偶尔的小玩笑,王山现在已经习惯,同样笑着回答:“当然不需要。”他觉得,这样能和爸爸相处的时光,以前是连想也不敢想,就好像在做梦一样。

喝了水,王山想了想,说:“爸,有件事我一直没告诉你。”

“哦,是吗?”爸爸说,“那你现在准备好告诉我了吗?”他并没有催促,等了这么久,他不想因为催促把事情搞砸。

王山想了想,大力点了点头。这件事,他跟关系好的男同学在私底下探讨过,也没讨论出结果来,或许,在爸爸这里能得到答案。

但是说起这件事,他还是很不好意思。

“从去年暑假开始,我就老是做一些梦。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内裤有遗精。”第一次的时候,他被自己吓了一跳,问过同学才知道是遗精。

这件事给王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他说出藏在心里的恐惧:“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还是说,我是个坏孩子?”

爸爸听到这件事,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惭愧地说:“孩子,这都是爸爸不对。你现在青春期,已经开始了第二性征的发育,我却没有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你。”

他看着王山,认真地说:“这不是病,这是梦遗。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每个月两次左右都是正常现象,你当然不是坏孩子。”

“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冬天棉被盖得太厚太暖和,或者裤子穿得太紧了,都会发生。”

“真的吗?”王山欣喜若狂,不敢相信他担心了很久的问题,就这么被解决了。

“当然是真的。你不用放在心上,只要规律作息,加强锻炼,注意不穿紧身裤,慢慢次数就会减少。”

解决了心头大患,并得到了爸爸的认可,王山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后来再发生梦遗的情况,他不再偷偷摸摸地去洗内裤,而是会悄悄告诉爸爸,两个人一起分析梦遗的原因。

没有了心理负担,王山的成绩回到了正常水平,甚至还前进了几个名次。自从爸爸改变了教育观念,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