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罗马帝国与希腊罗马文明
一、奥古斯都的继承者们
世袭的君主政体 按照罗马共和国的传统习惯,统治者是没有“皇帝”这种称号和“皇冠”这种象征物的,奥古斯都也严格遵守了这个传统,但是他留给后人的明显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后世的历史学家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共和国,也更习惯称他为“皇帝”。此外,能够证明这个国家是君主制而不是共和国的证据还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国家的元首不是由元老院或者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而是世袭的,也就是由元首本人在他的几个儿子或者养子之间挑出一个,让他来继承自己的位置。罗马帝国就是用这种方式来保证帝位传袭的,从奥古斯都到提比留、凯尤斯、喀劳狄一世和尼禄等,一直延续到了公元68年。
奥古斯都一直都在小心翼翼地掩盖他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事实,但是他的后人却直接揭开了这块遮羞布。他们直接修改法律并操控选举,让自己能够终身任职;平民大会已经没有了任何权力,元老院也成了橡皮图章,对于皇帝的任何建议或者提名只能说“赞成”,不能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军队、财政、公共建设是政府中最重要的三个部门,它们全部都被皇帝牢牢地把控着。
面包和马戏 皇帝们虽然也会使用国库中的资金享受奢侈的生活,但是为了保证皇室有崇高的声望和人民的忠心,他们也会尽量满足民众对“面包和马戏”的需求。“面包”指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政府用财政补贴的方式从埃及运来大量的谷物,免费送给那些罗马的无产者;“马戏”指的是民众的精神生活,政府建设剧院等各种公共娱乐设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每当到了节庆的时候,整个罗马的人们都倾家而出,欣赏街头的游行、剧院的演出、运动场上的战车竞赛、竞技场里的格斗和搏杀。最让后世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是,生命和鲜血完全无法唤醒他们的良知,只是他们的一个娱乐项目,当时的罗马人最喜爱的节目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死搏杀,人和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的生死搏杀。
公共建设和宫殿 除了娱乐设施,在公共建设上皇帝们也毫不吝啬地进行大手笔的投入。在罗马和其他行省的重要城市里,皇帝们投入巨资兴建了用石头铺砌的宽阔道路、广场,兴建了大理石神庙,为了解决罗马民众的饮水问题,还用石头建设了高架渠。公元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个罗马,在随后的重建工作中,当时的皇帝尼禄对城市布局重新做了规划:原来的木棚全部拆掉,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房子,所有的街道都加宽取直;在大火焚毁的地方,他利用空地开辟了一个公园,里面用大理石砌成了巨大的宫殿,被人们称为“金宫”。为了让民众得到更刺激的娱乐,那些被指控为放火犯的基督徒被他像火炬一样当众烧死。
虽然奥古斯都仍然保持着罗马传统贵族那种不尚浮华的低调作风,但是他的后代显然不愿意这样,这些继承者们非常羡慕东方君主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的生活,认为这才是帝王应该过的生活。凯尤斯和尼禄不仅要享受奢侈的生活,还想要和埃及的国王一样,让他们的子民把自己当作神灵一样崇拜。
暴君和恐怖统治 “暴君”这个词来自希腊,本义是“用暴力取得统治的君主”,后来成为表示“专制、嗜杀的君主”的专用词语。如果以专制和嗜杀为标准,那么所有的罗马皇帝和独裁者都可以用暴君来称呼,因为这些人都是依靠暴力来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怀疑有人觊觎他的权力和地位,并且不惜以杀戮来消除这种怀疑。
奥古斯都之后的四个皇帝(提比留、凯尤斯、喀劳狄一世、尼禄)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这四个皇帝不管看起来多么风光,生活是如何奢侈,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多疑,对军队的怀疑、对大臣的怀疑等,所以他们会经常到他们的禁卫军中探望,目的就是获得禁卫军的忠心。有了禁卫军这支精锐部队的支持,他们就不用再担心元老院的反对、民众的反抗了,也不用担心有人造反、谋害自己了,可以说禁卫军就是皇帝手中最可靠的一把利器。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要是禁卫军造反了该怎么办?
毋庸置疑,这种多疑的心理和皇帝的酒色无度、视人命如草芥的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提比留、凯尤斯、喀劳狄一世、尼禄这四个皇帝为什么会被称为怪物和嗜血的暴君了。
提比留担任过将军、财务官、大法官、执政官、保民官,做事勤勤恳恳,一直到继位之前都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是在当上皇帝之后,他为了权力杀死了许多他认为心怀不轨的人,这就让他戴上了暴君的帽子。凯尤斯继位的时候只有25岁,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深孚众望的皇帝,但是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挥霍无度、残忍好杀的暴君。凯尤斯的外号是“卡里古拉”,就是“小军靴”的意思,因为他小时候喜欢穿着一双小军靴,像个大人一样走来走去,这个外号比他的名字更出名,有些史书干脆就把“卡里古拉”当作他的名字。喀劳狄一世不像是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浑身散发着书卷气息的文人,但是他宠信他的妻子和奴隶,在历史上留下了斑斑劣迹。尼禄少年时代喜欢诗歌、绘画、音乐,是哲学家塞涅卡的得意门生,然而登基不久就开始酗酒、杀人、荒淫无度。
这四个皇帝只有提比留是善终的,凯尤斯被刺杀,喀劳狄一世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尼禄更不堪,为了不被人刺杀,他先自杀了。
维斯帕西安 尼禄自杀后,就在公元68年6月9日至公元69年12月22日这一年半之内,罗马帝国有四个皇帝登基、三个皇帝驾崩:加尔巴被奥托谋杀、奥托被维特里乌斯打败后自杀、维特里乌斯战败后被维斯帕西安处死,之后皇位就落到了维斯帕西安头上。这段时间被后世称为“四帝之乱”时期。
维斯帕西安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当时是犹太军团的统帅,奥托自杀后,他又获得了多瑙河军团、叙利亚军团、埃及军团的支持,最后像恺撒、奥古斯都那样用武力赢得了帝位。这个皇帝比较务实,不像尼禄那样荒淫无度、好大喜功,他下令将金屋拆掉,在原址上建造了巨大的圆形竞技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罗马竞技场。在这个用石头建造的竞技场里,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看到它的遗址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到阴森恐怖的气息。
维斯帕西安施政比较宽厚,不是一个嗜杀的皇帝,在公元79年寿终正寝。但即便如此,因为犹太人造反,他还是派他的儿子提图斯带兵攻破了耶路撒冷,烧毁犹太圣殿并屠杀了大量的犹太人。
图拉真 因为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列举出所有的罗马皇帝,也无法一一评价他们的是非功过,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点评,图拉真就是其中的一个。
图拉真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战功赫赫,爱兵如子,赢得了士兵们的一致拥戴。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军队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历史的顶峰。这也是一个擅长“作秀”的皇帝,用各种措施和行为得到了罗马民众的喜爱。从图拉真的统治时期开始,来自各行省的议员在元老院中占据了大多数的席位,使得行省在帝国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图拉真来自西班牙行省,而且此后的皇帝都是来自帝国的各个行省。
哈德良 图拉真之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哈德良有过从军的经历,还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个爱好和平的皇帝,他适当放弃了一部分边缘地区,但是加强了防御。哈德良统治罗马大约有20年的时间(从公元117年到公元138年),让民众享受到了一段时间里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不但关注着罗马城的市容市貌,也对各个行省的建设非常关心,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巡视了全国所有的行省。哈德良也很重视建筑,他不但修建了位于罗马的宙斯神庙,还在罗马的其他地区修建了众多的庙宇,这些建筑和他壮丽的陵园都保存到了现代。
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间是公元161—189年。他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思想家。这是一位具有典型的斯多亚学派美德的皇帝,生活简朴不尚奢华,忠于职守勤于案牍。和图拉真、哈德良只是受到斯多亚学派的影响不同,马可·奥勒留本身就是一个有名的哲学家,是著名的《沉思录》的作者。
遗憾的是,马可·奥勒留一直都反对基督教。当时的人们认为基督教徒都是一些不善于处理邻里关系、不服从政府管理的人,皇帝们也有这样的误解,因此在位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做了一些迫害基督徒的事情,即使是后世认为的最仁慈的皇帝也不例外。
二、罗马帝国的后期
内战和塞维鲁的出现 公元192年,康茂德(马可·奥勒留的儿子)被人下毒后绞死,他的去世令罗马陷入内战之中。当时的禁卫军和不列颠、叙利亚、多瑙河等地区都推出了自己的皇帝候选人,经过激烈厮杀,塞普提米·塞维鲁胜出,戴着仍然在滴着鲜血的皇冠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塞维鲁出生在非洲的一个骑士家庭,学习过拉丁文字,原本只是一个小人物,后来马可·奥里略的一个部下提拔了他,他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并成为多瑙河军团的统帅,更在公元193年一跃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开创了塞维鲁王朝。他一共在位19年,却花了12年的时间征战。塞维鲁最臭名昭著的政策是用莫须有的罪名成批地屠杀那些富人(不论他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然后把他们的财产分给自己的部下。这种行为不是塞维鲁首创的,但是从此之后罗马的皇帝纷纷仿效,使它成了最佳的敛财手段。塞维鲁的行为造成了三个极为恶劣的后果:第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被杀掉,严重削弱了罗马的统治力量;第二,有野心的将军们互相不停地争权夺利,而且为了权力丧失了底线;第三,人们不敢从事商业活动,害怕自己因为有钱而成为下一个被杀的人,这些因素严重损害了罗马的经济发展。
30个皇帝 随着塞维鲁和他的儿子卡拉卡拉相继去世,罗马帝国成为军队将领们的逐鹿场。从公元217年开始,一直到公元270年,在这53年的时间里,罗马出现了30个皇帝,这里还没有算上那些自封为王的,而且这30个人只有一个是善终的,剩下的全都死于非命。
公元270年,奥勒良成为罗马皇帝。奥勒良出生于多瑙河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大后成为一个才华卓绝而又富有指挥才能的将军,登基后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收复了罗马三分之二曾经丢失的国土,使四分五裂的罗马初步完成了统一。可惜的是仅仅在位5年他就被自己的禁卫军暗杀了,而且他的继承人也没有逃脱被谋杀的命运。
发生在3世纪的这场内乱对罗马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第一,不停的内战撕下了民主的遮羞布,专制光明正大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削弱了罗马城的领导权威,从此罗马城丧失了它一直拥有的特殊地位;第三,罗马帝国整个国家的城市建设都被破坏;第四,削弱了边境的防御力量,让蛮族有了入侵的机会。
戴克里先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成为罗马的又一个皇帝。他的登基结束了罗马持续了100多年的混乱和内战,让罗马恢复了统治秩序。戴克里先还是一个改革家,他知道这个帝国太大了,凭自己一个人是无法治理好的,于是就把罗马分成了四块,自己和另外三个人分别统治其中一块,史称“四帝共治”。在另外三个人中,地位仅次于戴克里先的称为“奥古斯都”,另两个称为“恺撒”。他在军队和税收方面也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物价和工资的时候遭到了失败。戴克里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主,而且自称有君权神授的资格,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在登基21年之后选择了退位,享受了8年悠闲的晚年生活后与世长辞。
君士坦丁 戴克里先去世后,罗马又一次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一直到君士坦丁出现才结束。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四奥古斯都之战”中获胜,取得了帝国西半部的控制权,随后又在公元324年打败了李锡尼,统一了整个罗马,也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接着他将首都从罗马迁到了古希腊城市拜占庭,命名为“君士坦丁堡”,意思就是“君士坦丁的城市”。这个城市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的西岸,扼黑海入口、当欧亚交通要冲,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这也是君士坦丁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君士坦丁不仅将君士坦丁堡建设成了一个“新罗马城”,还对帝国政府进行了改革,同时还皈依了基督教并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结束了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的历史,历史上被称为“君士坦丁大帝”。
查士丁尼 到了公元4世纪之后,罗马再次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一个是以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一个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逐渐崩溃,所有的领土都被蛮族占领并成立了自己的王国,已经无法称为一个帝国了。又过了100年,东罗马出现了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查士丁尼,他一度收复了意大利、非洲、地中海等地区的西罗马失地,再次使罗马获得了短暂的统一。查士丁尼曾主持修订了《国法大全》,这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也为他赢得了永垂不朽的盛名。
查士丁尼死后罗马再次分裂,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完全可以称为希腊帝国了。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个城市也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到了公元800年,西罗马帝国一度兴起,也曾经试图复兴和统一罗马帝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始终没有完成统一的目标。
三、大罗马世界
我们之所以把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称为“大罗马世界”,其原因就是罗马帝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征服并统治地中海周边的大国。在古代,地中海本来就被称为“大地的中心”,罗马帝国建立后,这里才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称谓才名副其实。
罗马文化在欧洲的扩张 罗马成为地中海的主宰之后,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的野蛮文明产生了碰撞和交流。就像亚历山大曾经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样,罗马征服了东方的希腊化世界后,也开始向西传播希腊文化。当时罗马帝国的领土已经到达了北非的迦太基,这就让亚洲、欧洲、非洲连到了一起,文化的传播已经没有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阻碍。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等地有了接触希腊文明的机会,并且继承了这个古老的文明。虽然后来野蛮人的入侵几乎毁掉了不列颠和欧洲北部那些地方的罗马制度,但是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没有受到冲击,仍然在使用罗马的语言和文化。
北部边界 领土增加了,也就意味着需要保卫的地方更多了,战线拉长了,需要的兵力更多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到了奥古斯都时代的时候,罗马人已经对开疆拓土不再那么热情,而是开始考虑如何将边境线设在易守难攻的地方,从而让他们能够以最少的兵力防守最大的疆域。一般来说,海洋、沙漠、河流和山脉都是最好的边界,因为它们都可以给进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可以从地形图上看到,本身阿尔卑斯山就是罗马帝国北部的最佳边境线,但是这里生活着很多侵略成性的山地部落,无法完全保证罗马北部的安全,于是奥古斯都决定,将边境线推进到更北面的多瑙河。接着他又希望能够把西北部边境线设在莱茵河和易北河,然而奥古斯都在莱茵河以北、易北河以南的地区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三个军团被阿米尼乌斯率领的日耳曼人击败,他只好撤回莱茵河南岸。从此,罗马帝国北方的边境线就维持在了多瑙河和莱茵河一线,直到罗马帝国崩溃为止。在不列颠的北部和一些没有天堑的地方,罗马人用石头修建了长城,并把它作为防御工事。长城的修建说明罗马人已经无法仅凭军队的力量就能够战胜敌人,只能够依靠工事的帮助做被动的防御,这也意味着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罗马人在边境线的自己一方修建了许多兵营,各个兵营之间都有专门的军用道路以方便军队的调动。在某些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地方,兵营也就修得大一些,这些兵营后来许多都发展成了城市,例如现代英国的切斯特、兰卡斯特、唐卡斯特等城市,都有着这样的来历。这一点我们从城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兵营”这个单词在拉丁文中拼作“castra”,而“切斯特”“卡斯特”就是这个单词的变形。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就会发现这一带的城市都有着共同点:多瑙河沿岸的主要城市都在河流的南面,而莱茵河沿岸的主要城市都在河流的西面。造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位置就是当年罗马的兵营。
罗马帝国的南部边界和西部边界就比较简单了,南面是生活环境恶劣的撒哈拉大沙漠,西面是浩瀚的大西洋,通过这种天然的障碍要比河流、山脉困难得多了,和长城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东部边界 罗马在亚洲的领土主要是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其实这里也有一个沙漠作为它东部的屏障,然而有两个原因使得这个屏障并不可靠:第一,罗马的实际控制区只是沙漠的边缘一带,对于内部它仍然无力有效控制;第二,因为和敌方形成了拉锯战,没人知道确定的边境线在哪里。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阿拉伯沙漠在东部边界的南部,即使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北部的边境仍然无险可守。
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曾经被罗马占领了很长时间,为了控制亚美尼亚,罗马人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单独成立一个行省,但是罗马人在此地的统治并不太平,经常被帕提亚人和波斯继承人袭击。
罗马和平 虽然罗马的士兵一直在边疆浴血奋战,风餐露宿,枕戈待旦,但是罗马的内部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歌舞升平的。或许有读者会用罗马的内战来反驳,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罗马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从公元前29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92年,在超过200年的时间里,罗马始终都生活在和平之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公元68年的时候罗马也发生过一次时间不长的内战。
罗马的和平并不是各个民族友好协商的结果,而是各个民族在罗马的屠刀之下不得不选择和平。听起来这个结论似乎是邪恶的、反人类的,但是对于人民和文明的发展来说,这个结果完全是正义的、进步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和平,都是人类的福音,都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在罗马完成这个工作之前,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地中海地区的上空,无数的人命丧黄泉,无数的土地被抛荒,无数的经济被摧毁,无数的文明被破坏……而和平的出现让这一切都结束了,于是陆地上数十个发达的城市被建立,海面上飞驰着满载商品的货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走向了世界,而罗马也成为地中海地区古典文明走向巅峰的一个标志。
四、政府和法律
罗马的榜样及影响 和平之后,罗马在政府组织和制定法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罗马成为古代史上一个共和国建设的杰出典范。罗马打下了如此辽阔的疆域,并且能够进行井井有条的治理,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在此之前,无论是什么地方,即使是雅典这样的城邦共和国,也都比不上罗马的成就。罗马不仅是古代共和国的榜样,对近代的共和国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就连“共和国”“民主”这些词语也都是从拉丁文中得来的。再比如近代民主国家官员的选举,就是沿用的古罗马的选举方式,像雅典那种用抽签来决定谁担任官员的落后方式自然被摒弃了。此外,近代各个国家的参议院、众议院等机构,同样也是借鉴古罗马的元老院模式;更让我们惊奇的是,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在制定宪法的时候,竟然参考古罗马制度提出了共和政体的观念!
罗马既有元老院和平民大会,也有独裁者,所以我们在赞扬罗马给后世留下先进的共和政体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专制政体同样也是它的遗产。在古罗马后期,君主们的专用称号是“imperator”(古罗马皇帝)和“princeps”(领袖),在英语中演化为尊号“emperor”(皇帝)和“prince”(王子),在形式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除了尊号之外,罗马专制政体的遗产还有皇宫、皇座、皇冠、皇袍,这些皇帝的象征物也被后世的君主制国家完全继承了下来。
接下来谈一下罗马的行政和立法,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影响。
行政 在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时,政府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从这方面来说,罗马是做得最好的,已经超越了前面所有的政权。罗马最初对各个行省的管理是粗放式的:每个行省任命一个总督,由总督负责本行省赋税、行政和官员的任免,罗马中央政府不加干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中央政府比较省力,对地方上的突发事件可以及时处理;不过这种方式同样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很容易让总督成为地方军阀,对中央政府的权威形成威胁。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罗马在行政方面一直都在大胆地摸索所有能够施行的方式。例如对新征服地区的管理上,罗马会尽可能地把那些刚被征服的民族集中在一起,建立起村、镇或者城市,如果这些人能够表现出对罗马的忠心,就会让他们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所在村、镇、城市也可以升级,并且获得更多的特权。罗马用这种方式很快就让新征服的地区平静下来,让这里的人迅速融入罗马,成为罗马忠心耿耿的支持者。罗马虽然也有一些城邦高度自治,但是它从来就不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立法 政治制度有了进步,法律也必然要随着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旦脱节就会出现问题。罗马人对法律的制定一直都很重视,他们可谓是古代最伟大的法律制定者,很多法典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周围各个国家立法的参考对象,并且对近现代的法律体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法律大多都是简单明了的,罗马的法律同样也不例外。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律应该是在公元前451—前450年颁布的,当时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一部法律,然后用拉丁文刻到了12块青铜铸造的铜板上,因此后世称之为《十二铜表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包括了债务、遗产继承、婚姻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罗马帝国最初只是一个城邦,接着成为共和国,后来又建立了帝国,国家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这时原来的法律已经无法适应国家的发展了,各行各业要求制定更广泛、更详细的法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例如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多,罗马公民需要更加完善的商法和财产法;罗马有一段时间道德败坏、性关系混乱,很多家庭为此而破裂,所以罗马迫切需要一部婚姻法来保障公民们的婚姻。商业的发展和帝国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罗马人和外国人对簿公堂的现象,然而双方都只熟悉本国的法律,这就让法官对如何定性、如何判决大伤脑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马成立了一个涉外法庭,专门处理罗马人和外国人之间的诉讼,审理和判决的时候一半采用罗马的法律,一半沿用外国的法律和习俗。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矛盾,这就出现了分门别类的法律。毋庸置疑,罗马的法律只能约束罗马人,对附属的民族和外国人是没有约束力的。因为这种法律能够适用的主体是有限的,所以在涉及外国人的时候,法官就会自行对其进行“解释”和“延伸”,也就是法官本人的意见决定了涉外案件的判决,这也是“法官制定的法律”的由来。即便如此,也不代表着法官对罗马人和外国人一视同仁,他们在“解释”法律的时候还是偏向罗马人的。
当时罗马的法律来源可以分为这样三类: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令、法官制定的法律。这就使得罗马的法律复杂无比,即使是最博学的法学家也无法弄清里面的头绪。当年恺撒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所有的法律和判决都搜集起来,仔细研究后归纳总结成一部法典,让人们不再头疼这个问题,可惜最终也没有做到。600年之后,查士丁尼为恺撒完成了这个宏伟的目标,编成了《法典》。
查士丁尼刚一登基,就任命了一个以特里布尼厄斯(著名的法学家)为首的十人委员会,专门负责汇集、编纂和解释罗马繁杂的法律和法令,终于在公元529年颁布施行《法典》。不过查士丁尼并没有满足,接着命令特里布尼厄斯组织了16个法学家,用3年的时间一一甄别了公元1—4世纪初罗马著名法学家的著述,最后汇总成《法理会要》。接着查士丁尼又让这些法学家编纂了《法学总纲》,《法学总纲》是一本深入浅出地阐述罗马法律的简明教材,即使是法律知识不多的人也能看明白,便于法律的普及。《法典》《法理汇要》《法学总纲》还有补编合在一起称为《民法大全》,我们通常叫作《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在位的时候所有的罗马人都已经获得了公民权,罗马人和非罗马人所适用的法律也基本上没有了区别,而且法律也变得更加人道,例如当时奴隶主已经不能随意处死自己的奴隶,父亲也不能杀死自己的孩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民族歧视逐渐变小,一个是信仰基督教和斯多亚学派哲学成为主流,其中基督教对罗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婚姻法的彻底修改。基督教提倡上帝的父道和“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教义,也是对弱者和不幸的人的同情和仁慈,同时也是对奴隶制的阻击。
五、罗马的经济生活
贸易的扩张 有了和平的环境,商人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有了公平的法律,商人就不用担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罗马的经济开始不可阻挡地兴盛繁荣起来。商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上,船舶可以安全地进行货物的运输,再也不用担心敌人的战舰和海盗的袭击;陆地上,安全的环境和公平的法律保护了商人的合法权益;交通上,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让整个帝国成为一个整体,货物的运输速度有了极大的提高;金融上,罗马的货币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一种国际结算单位,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方便。
罗马当时的贸易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它所生产的货物几乎遍及了当时的整个文明世界,远达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俄罗斯、印度、中国、东印度、阿拉伯和非洲的中部,并且从这些地区换回了许多对于罗马来说极其珍贵的物资。
由于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同的地区也就产生了分工,农业和制造业也受到了影响并产生了改变。每个地区都在分析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本地生产的什么东西最值钱,找到之后就重金投入加大生产,然后出口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生产方式与现代的大批量生产、分区生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意大利,如果本地的谷物比外地的贵,农民们就会大量进口谷物酿造利润更高的酒类或者榨取油类;有的地方负责制砖,有的地方负责铁的冶炼,有的地方只生产青铜器,有的地方专门制造玻璃等。埃及的商业集中在物流方面,从事从东方各国到意大利的谷物、亚麻布、纸张等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运输;西班牙的出口货物主要是金属制品和橄榄油;高卢的酒、陶器、羊毛外衣、亚麻布、安全别针和金属器皿也大量出口,换回了大量的财富。
虽然当时罗马商品的产量和贸易量的绝对数字还很小,远远无法和现代相比,但是就当时的水平来说,已经比许多国家都要高得多了。
城市 随着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脚步也加快了。货物的需求增加逼迫商人必须建设更多的作坊和工厂;作坊和工厂的增多让城市的面积得到了扩张,也提供了更多的赋税;城市扩大又使得政府必须加大在交通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良性循环下,旧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新的城市也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罗马的城市内部一般都是一个个的方格形街区,中间是宽阔的道路;在不同的街区里,分别建设了体育场、戏院、图书馆、澡堂等娱乐设施和公共场所。城市的建筑也很精美,议会厅、庙宇、教堂高大宏伟,私人住宅和公寓精致巧妙,有些住宅甚至还有上下水管道。
劳动 工业的增长和贸易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的富人,例如商人、银行家和承包人等,不过工人们却没有在经济的繁荣中得到太多的好处。富人们为了艺术可以慷慨解囊,坐在家里欣赏那些精美的艺术品,而工人们只能在外面欣赏广场上的雕刻,只能在公共澡堂、公共剧院里享受这个国家赐予他们的这点微不足道的福利。奴隶也是生产的主力,他们在主人的鞭打下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而且还不需要工钱;自由的工人虽然数量也不算少,但是他们必须拼命地干活儿,才能避免被奴隶抢走工作。
在早期的罗马,乡村中的小农场都是由农民自己耕种的,奴隶是大农场的生产主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的小农场被大农场、大牧场吞并,失地的农民要么去大农场当佃农,要么到城市里谋生,要么就在他乡流浪。后来佃农不堪剥削,也开始进入城市谋生,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耕种力量,政府立法禁止佃农离开自己耕种的农场,于是农奴也产生了,而且成了当时农业生产的主力。
农具和农业技术 罗马的农民使用的农具比较简陋,而且农业技术也很落后。他们使用的犁只能在土地里形成一个浅沟,根本无法深翻并形成垄沟;谷物的收割工具只有镰刀,脱粒靠的是连枷或者牛的踩踏。当时的农业生产全部是人力,即使发明了农业使用的机器也没有受到重视。据说曾经有人发明了一种可以提高效率的机器,但是当他进献给当时的皇帝维斯帕西安时,皇帝却认为使用机器会让大量的农民失业,于是就此束之高阁。
政府管控和衰落 罗马帝国的政府在早期很少干扰工业和贸易,但是到了后来,皇帝和官员开始加大对经济的管控力度,经济也就开始一步步地下滑。公元3世纪到5世纪,罗马的土地耗尽了肥力,产量越来越低,农民越来越无力承担沉重的赋税,开始出现逃亡的现象。为了保证收到足够的赋税,政府对工商业和农业的管控越来越严格,但是这种行为让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逃亡的现象越发严重,内乱也不时地发生。
六、希腊-罗马文化
奥古斯都开创了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他的继承者们又将他对文化的热爱延续了下来,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艺术作品一直都是罗马帝国繁荣和发展的体现,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建筑、雕刻、绘画方面的杰作,这个数量比之前几百年的所有这类作品的数量还要多,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就更无法与之比拟了。
在很大程度上,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因为罗马帝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希腊人或者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完成的,而且希腊的艺术也是通过罗马传播到更多地区的。但是这不是说罗马文化就是在模仿希腊文化,退一步说,即使模仿了,罗马文化也超出了被模仿者的高度,尤其是在建筑方面,罗马人表现出了他们独有的天分。
拱门和圆顶 当我们提到拱门的时候,首先想起来的就是罗马拱门。其实这种建筑技术并不是罗马人发明的,而是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来的,然后又将其发扬光大才闻名世界的。拱门是罗马人经常采用的一种建筑样式。例如他们修建的高架渠和桥梁,用拱门这种样式既实用又美观;还有著名的罗马竞技场,使用的是复式拱门,就连进门的通道也是拱门形状。罗马人喜欢修建拱形的凯旋门来纪念皇帝的战功,罗马城有三座这样的凯旋门,分别用来纪念提图斯、塞普提米·塞维鲁和君士坦丁大帝。
掌握了拱门的技术,修建圆顶也就不在话下了,毕竟二者的原理是一样的。罗马人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都是使用的圆顶,这样在巨大的空间内部就可以不再使用柱子来支撑了。修建拱门或者圆顶的时候,下面必须先搭好支架,等拱门或者圆顶完成而且黏合物晾干之后,支架就可以撤掉了。罗马帝国比较出名的圆顶建筑有两个:一个是哈德良建造的万神庙,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另一个是查士丁尼建造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位于君士坦丁堡,公认是最宏伟、最壮观的圆顶建筑。
书籍和教育 多年的和平生活,让罗马人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从奥古斯都开始,在之后的5个世纪里,罗马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书籍。这种书籍一般都是纸质,也有少部分是用干羊皮制作的,整本书就像是一个狭长的纸条,可以卷成一个卷进行存放。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所有的书都是用手写的。
罗马帝国对教育非常重视,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初等的学校;较大的城市学校的规格也会高一些,会聘请一些学者担任教授,向那些有潜力、有抱负的年轻人讲解演讲、写作和辩论的技巧和艺术。罗马和雅典的学校层次更高,相当于现代的大学,这里的学生数量惊人,而且很多著名的学者都会在这里传授学问,所以那些有钱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罗马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不过它并不是唯一的语言,例如叙利亚地区说的是闪米特语言的一个分支阿拉米语,埃及人说的是当地土话科普特语。罗马东、西方的行省也有所不同:所有东方行省的人说的是希腊语,可是到了西方的那些行省,说希腊语的都是一些有地位的人;东方行省出现的书籍都是用希腊文写的,而西方行省出现的书籍都是用拉丁文写的。
大作家 罗马的历代皇帝都对文学十分重视,这就让罗马的文学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类型,开辟了广阔的文学范围,更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文学巨匠。我们在这里列举出一部分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通过这些作家和作品可以一窥罗马文学的全貌。
普鲁塔克是一位来自希腊的教师,还曾在政府中当过官员,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名人传》,内容是一系列的名人传记,曾经流传到了很多国家。
马可·奥勒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创作的《沉思录》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详细地阐述了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伽伦和马可·奥勒留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出生于帕加马,一直都居住在罗马城。他写了许多关于逻辑学、伦理学、解剖学、医药学、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著作。他还是一个旅行家,曾经去过很多地方。
克罗狄·托勒密是一名出生在埃及的希腊人,曾经写过一部关于天文学的著作,并且对三角法则有着详细的总结。这部著作成书于公元2世纪,里面阐述的有关太阳、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天体的观念一直沿用到了16世纪。克罗狄·托勒密还是一个地理学家,他曾画了一幅世界地图,认为自己描绘的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昆体良是一个西班牙人,出生于公元35年,他对演说术和教育学很有研究,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维斯帕西安和图密善都很重视昆体良,在各种场合对他赞誉有加,这对确立他的学术地位有着很大的帮助。
著名学者塞涅卡也是一个西班牙人。学术界有这样一个认识,即随着奥古斯都“黄金时代”结束,接下来就是拉丁文学的“白银时代”,而塞涅卡就是白银时代最出色的作家。塞涅卡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在道德、哲学方面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建树。塞涅卡是皇家顾问,也是尼禄的老师,但是随着塞涅卡的地位上升、财富增多,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尼禄的嫉恨,最后他被尼禄逼迫而不得不自杀。
普林尼也是“白银时代”的一位作家,后世一般都叫他老普林尼(区别于他的侄子小普林尼,小普林尼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老普林尼的代表作是鸿篇巨制《自然史》,内容包括植物学、地理学、农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学科。为了准备编写这部书的资料,老普林尼大约参考、查阅了两千本书。这部书也是用拉丁文写成的,将希腊的文化、学术和罗马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着很高的可读性。
尤维纳尔是公元2世纪初的一位用词犀利的拉丁诗人。此外还有一位叫塔西佗的历史学家,文笔动人,对罗马人、日耳曼人以及罗马人征服不列颠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古典文学衰落 在罗马帝国最后的几百年里,很少出现非基督徒的作家,成名的更是寥若晨星,尤其是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这段时间里,整个罗马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最有感染力的艺术著作都是由基督徒作家完成的。公元1世纪最优秀的作品应该就是《圣经》(《新约全书》)了,后来的奥古斯丁也算得上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用渊博的知识写出了许多杰出的著作,为世界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西比乌斯是一个历史学家,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令人开卷有益。此外就是那些神父了,他们也撰写了许多著名的神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