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物流(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物流概述

1.1.1 物流的含义

关于“物流”的定义,人们的看法还存在着差异。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尤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从那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物流一直没有比较明确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需要,在对军火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引进了“物流”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物的流通”“实物流动”。此后,物流概念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物流科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许多国家的专业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及物流研究专家对物流概念做出了各种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认为:“物流作为客户生产过程中供应环节的一部分,它的实施与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经济的货物流动和存储服务,提供了从存货原始地到消费地的相关信息,以期满足客户的需求。”

美国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有计划地将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料处理及仓库管理等。”

日本通商产业省运输综合研究所对物流的定义十分简单明了,认为:“物流是商品从卖方到买方的全部转移过程。”

联合国物流委员会(1999年)指出:“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存储计划、实现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了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提高了物流的标准和要求,确定了未来物流的发展,较传统的物流概念更为明确。

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了物流的7R定义,认为物流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恰当的条件下,将恰当的产品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提供给恰当的消费者”。在该定义中,用了7个恰当(Right),故称作7R。

不论对物流概念的具体理解有何差异,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物流不仅包括原材料、产品等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物流动过程,还包括伴随这一过程的信息流动。因此,我们可以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指物质资料实体运动及相关运动的总称。作为使用价值的运动形式,物流可以创造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和形态价值。运输和储存构成物流实体运动的两大支柱。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物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生产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的流通与消费之中。

1.1.2 物流的分类

1. 按覆盖范围分类

按照物流活动覆盖的范围,物流可以被划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1)国际物流。国际物流,就是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的,即通过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并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供方)运送到另一国(需方)。国际物流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征。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由于近十几年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以及诸如欧洲等地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国际物流成了现代物流研究的热点问题。

(2)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因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都有其区域的特点。

2. 按供应链作用分类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而创造价值、连接上游与下游而形成的组织网络。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供应链中的物流活动应按照专业化原则进行组织,即在整个供应链上,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物流。

(1)供应物流。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商品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对生产企业而言,供应物流需将原材料配送给工厂,它的主要客户是工厂,它处理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由于原材料与零部件的数量之间有固定的比例关系,因此,供应物流的功能就是强调原材料的配套储存、分拣、及时配送、加工和预处理等。对于流通领域而言,供应物流是指在为商品配置而进行的交易活动中,从买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由于供应物流占用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因此,对其严格管理使其合理化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供应物流不仅要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要以最低成本、最少消耗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满足限定的条件,因此,就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现代物流学就是基于非短缺商品市场这样一个宏观环境来研究物流活动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供应数量的保证是容易做到的,而企业竞争的关键则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和零库存等问题。

(2)生产物流。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产品库的产品发送为止,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制造产品的企业所特有的,它需要与生产流程同步。原材料及半成品等按照工艺流程在各个加工点之间不停地移动、流转形成了生产物流。因此,生产物流合理化对工厂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成本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制造型企业的物流系统有两种:一种是为制造活动提供支持的物流,它的功能要求与供应物流相同;另一种则是为制造商的产品分销提供支持的物流。国内外的应用实例都表明,制造商自己直接建立分销网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其市场覆盖面要广,分销能力要强,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要及时,因此要求在区域市场上运输和配送商品的能力要很强,需求预测及订单处理功能要完善。

(3)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营利益,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环境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因此,销售物流活动便带有极强的服务性,以满足买方的要求,最终实现销售。在这种市场前提下,销售往往以送达用户并经过售后服务才算终止,因此,销售物流的空间范围很大。企业销售物流的特点就是通过包装、送货和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现销售,这就需要我们企业研究送货方式、包装水平以及运输路线,并采取各种诸如少批量、多批次、定时、定量配送等特殊的物流方式达到目的,因而其研究领域是很宽的。

(4)回收物流。企业在生产、供应以及销售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需要伴随物流活动;而且,在一个企业中,若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同时还会占用很大的空间。

(5)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对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和处理等物流活动。

3. 按活动主体分类

按照物流活动的承担主体,物流可划分为企业自营物流、专业子公司物流和第三方物流。这三种物流形态目前在市场上共同存在,它们的成长变化过程反映了现代物流社会化发展的一种变化趋势。

(1)企业自营物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以产带销”的经营方式,因此,其物流运作的规模、批量、时间都是在计划指导下进行的。企业自备车队、仓库、场地、人员,自给自足地自营物流的方式成为传统企业物流的主体。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以销定产”成为企业新的运作模式。小批量、多品种、高速度和准时供货等市场需求对新型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明显地感到灵活多变的物流运送需求和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正在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压力,为了从物流成本和速度需求的双重枷锁中解放出来,许多企业开始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

(2)专业子公司物流。专业子公司物流一般是指从企业传统物流运作功能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专业化实体。它与母公司(或集团)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它以专业化的工具、人员、管理流程和服务手段为母公司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企业自营物流相比,专业化子公司更加注重对物流过程一体化的管理和物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能使物流效率最大化,并能有效地控制总成本达到最低水平。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子公司还可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3)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及降低物流成本而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做法。这是跨国公司管理物流的通行做法。按照供应链理论,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在该领域具有专长或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这样所形成的供应链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是站在货主的立场,以货主企业的物流合理化为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的目标。它同货主企业的关系应是密切、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零星的业务往来。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有助于促进货主企业的物流效率和物流合理化。在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将成为未来较大的市场潜在需求。

4. 按特殊性分类

按特殊性分类,物流可划分为一般物流、特殊物流两种。

(1)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具有某些相同点和一般性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涉及全社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以及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物流系统的基础点也在于此;否则,物流活动便有很大的局限和很小的适应性,物流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便受到限制。

一般物流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标准化系统,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研究物流与其他系统的结合、衔接,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及管理体制等。

(2)特殊物流。特殊物流是指在专门范围、专门领域和特殊行业的物流活动。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的基础上,具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以及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都属于特殊物流范围。特殊物流活动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细化、物流活动进一步合理化和精细化的产物。在保持一般物流活动的前提下,能够有特点并形成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物流便会形成本身独特的物流活动和物流方式。特殊物流的研究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特殊物流可进一步划分如下: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可划分为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炭物流、腐蚀化学物品物流以及危险品物流等;按数量及形体不同,可划分为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产品物流,超大、超长型物流等;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不同,可划分为“门到门”的一贯物流和配送等;按装备及技术不同,可划分为集装箱物流和托盘物流等;在特殊的领域,可划分为军事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按组织方式,可划分为加工物流等。

1.1.3 物流的功能

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进行组合便能合理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标。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以及物流信息管理,它们可以分别对应物流活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七项具体工作。

1. 包装功能

商品包装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使用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饰和标志的工作的总称。简言之,商品包装就是包装物和包装操作的总称。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制品和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和再包装等活动。物流包装作业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商品的销售包装,而在于通过对销售包装进行组合、拼配和加固,形成适于物流和配送的组合包装单元。对包装活动的管理应根据物流方式和销售要求来确定,要全面考虑包装对产品的保护作用、促销作用、提高装运率的作用、包拆装的便利性,以及废包装的回收与处理等因素。包装管理还要根据物流全过程的经济效果来具体决定包装材料及其强度、尺寸,以及包装方式等。

2. 装卸搬运功能

装卸搬运是介于物流各环节(如运输、储存等)之间起衔接作用的活动。装卸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装卸是物流过程中对于保管物资和运输两端物资的处理活动,具体来说,包括物资的装载、卸货、移动、货物堆码上架、取货、备货、分拣等作业以及附属于这些活动的作业。搬运是指物体横向或斜向的移动,装卸指上下方向的移动。广义的装卸则包括了搬运活动。此外,搬运与运输的区别主要是物体的活动范围不同。运输活动是在物流节点之间进行,而搬运则是在物流节点内进行且是短距离的移动。在物流活动中,装卸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对装卸活动的管理,主要是确定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力求减少装卸次数,合理配置及使用装卸机具,做到节能、省力、减少损失和加快速度,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3. 运输功能

商品运输就是商品的载运和输送。物流的运输功能主要就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创造空间价值。它包括供应和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以及生产物流中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对运输活动的管理要求选择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和经济的目的。

4. 储存功能

储存功能包括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主要是实现物流的时间价值。物流系统需要有仓储设施,但客户需要的不是在物流中心储存商品,而是要通过仓储环节保证市场分销活动的开展,同时,尽可能降低库存占压的资金,减少储存成本。因此,专业物流中心需要配备高效率的分拣、传送、储存和拣选设备。对储存活动的管理,要求企业正确确定库存数量,制定保管制度和流程,对库存物品分别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力求提高保管效率、降低损耗、加速物资和资金的周转。

5. 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功能又称流通过程中的辅助加工活动,主要是实现物流的形态价值。这种加工活动不仅存在于社会流通过程中,也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流通过程中,所以,它实际上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辅助加工活动。企业、物资部门及商业部门为了弥补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求,更好地衔接供需,往往需要进行这种加工活动。

6. 配送功能

物流配送简称配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技术》认为: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功能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形式最终完成的物流。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它集经营、服务、社会集中库存、分拣和装卸搬运于一身,已不是简单的送货运输,所以在本书中将其作为独立功能。

7.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和预测,以及对物流动态信息(运量、收、发、存数)及其有关的费用、生产、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提炼等活动。物流信息可以实现物流的信息价值。对物流信息活动的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渠道,正确地选定信息点和内容以及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和使用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电子商务还需要增值性的物流服务(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s)。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1)增加便利性的服务。一切能够简化手续和操作的服务都是增值性服务。在提供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时,推行一条龙(门到门)服务,提供完备的操作或作业提示、免培训、免维护、省力化设计或安装、代办业务、一张面孔接待客户、24小时营业、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账,以及物流全过程追踪等服务,这些都是对电子商务销售有用的增值性服务。

(2)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的观点和做法是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但在需求方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它也变成了一种约束。因此,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增值性物流服务方案,应该是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网络,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以此来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

(3)降低成本的服务。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期,物流成本将会居高不下,有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这种高成本而退出电子商务领域,或者是选择性地将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外包出去,因此,发展电子商务就应该寻找能够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方案。企业可以考虑的方案包括:采取物流共同化计划;同时,如果具有一定的商务规模,如珠穆朗玛和亚马逊这些具有一定销售量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比较适用但投资比较少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或者推行物流管理技术(如运筹学中的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4)延伸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关于结算功能,物流的结算不仅仅是物流费用的结算,在从事代理、配送的情况下,物流服务商还要替货主向收货人结算货款等。关于需求预测功能,物流服务商应该负责根据物流中心商品进货、出货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商品进出库量,进而预测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从而指导订货。关于物流系统设计咨询功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充当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物流专家,因而必须为电子商务经营者设计物流系统,为它选择和评价运输商、仓储商及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国内有些专业物流公司正在进行这项尝试。关于物流教育与培训功能,物流系统的运作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向电子商务经营者提供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其与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提高电子商务经营者的物流管理水平,还可以将物流中心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传达给电子商务经营者,也便于确立物流作业标准。

在以上物流系统功能中,前3项基本功能需要经验和实力,后4项增值功能则需要智慧和远见。在基本功能中,配送和储存分别解决了电子商务过程中供给者与需要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问题,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延伸服务最具有增值性,但也是最难提供的服务,能否提供此类增值服务现在已成为衡量一个物流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标准。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以在美国较有影响的凯利伯物流公司(Caliber Logistics Co. Ltd,http://www.caliber.com)为例,说明该公司是如何为客户(包括电子商务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包括传统物流服务和增值性物流服务。

课间案例

美国凯利伯物流公司的增值物流服务

美国凯利伯物流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物流服务的高水准目标,设立了专门为客户服务的公共型物流中心,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如下。

(1)JIT(Just In Time)物流计划。该公司通过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为供应商提供培训服务及管理经验,优化了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降低了库存成本,减少了收货人员及成本,并且为货主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

(2)合同制仓储服务。该公司推出的此项服务减少了货主建设仓库的投资,同时通过在仓储过程中采用CAD技术、执行劳动标准、实行目标管理和作业监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3)全面运输管理。该公司开发了一套计算机系统专门用于为客户选择最好的承运人,使用该系统的客户可以得到如下利益:使运输方式最经济,在选定的运输方式中选择最佳的承运人,可以获得凯利伯运输会员公司的服务,对零星分散的运输作业进行控制,减少回程车辆空载,管理进向运输,可以进行电子运单处理,以及可以对运输过程进行监控等。

(4)生产支持服务。该公司可以进行如下加工作业:简单的组装、合并与加固、包装与再包装以及JIT配送贴标签等。

(5)业务过程重组。该公司使用一套专业化业务重组软件,可以对客户的业务运作过程进行诊断,并提出专业化的业务重组建议。

(6)专业化合同制运输。该公司的此项功能可以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有:根据预先设定的成本提供可靠的运输服务,提供灵活的运输管理方案,提供从购车到聘请司机直至优化运输路线的一揽子服务,降低运输成本以及提供一体化的灵活运输方案。

(7)回程集装箱管理。该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回程集装箱的跟踪、排队、清洗和储存等,可以降低集装箱的破损率,减少货主的集装箱管理成本,保证货物的安全及有利于环保。

1.1.4 物流的目标

物流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进行物流所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具有抽象性;主要目标是进行物流所要达到的重点目标,是实现基本目标的关键性目标;具体目标是进行物流活动中某一方面或环节所达到的目标。

1. 基本目标

物流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效率目标、成本目标和服务目标3个方面。

(1)效率目标。效率目标是物流的基本目标之一,它要求物流要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效率目标主要可通过物流时间来衡量。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物流时间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订单方面的时间,包括订单的接收、处理、发送等;另一方面是关于物流的实体作业时间,包括进货、储存、分拣与理货、配货与配装、送货与交货等。

(2)成本目标。成本目标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进行物流过程中,成本要最小。也就是说,要以最低的成本,按照用户的时间要求,把货物保质、保量地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近几年来,小批量、高频率、多品种的发展,加大了降低物流成本的难度。如何在这一状况下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众多物流企业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服务目标。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模、客户的忠诚度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等。在现代物流活动中,服务目标包括很多的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时间目标、价格目标、质量目标与数量目标、安全目标等。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客户需求的差异性,需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服务目标。

2. 主要目标

(1)快速响应。快速响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迅速响应;另一方面是要准时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地提高企业快速响应的能力,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响应,缩短物流作业时间,降低库存水平。

(2)最低库存。最低库存指在保证需要的前提下,使库存水平达到最低。有效地降低库存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个主要环节。

(3)整合运输。运输对物流成本、效率以及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物流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运输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与服务水平,是进行物流活动及其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具体目标

物流的具体目标包括很多方面。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的环节上,其目标也存在差异。因而,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具体目标。

1.1.5 物流的作用

1. 宏观作用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资料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料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也取决于物质资料运动的质量——物流活动的质量。

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构成方面,物流可以说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动脉之一,支撑着其他经济活动特别是与物质资料运动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运行。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它不仅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支撑着人类社会的消费活动,并与交易活动特别是有形商品的交易活动息息相关;另外,物流效率的高低、成本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其他经济活动(生产、消费、流通)的效率、成本以及实现程度。

(1)物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任何社会的经济,都是由众多的企业、部门、产业所组成的,这些企业、部门、产业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它们不仅进行着各种产品的生产,也消费着不同的原材料和产品,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物流像血管一样,通过成千上万产品的流动,把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部门和产业以及消费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动脉。

(2)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首先,从物流产业的基本组成来看,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交通运输业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动脉之一;其次,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方面,其经济总量直接构成了国民经济总量的一部分,如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经济总量就增加1%[1];最后,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使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就我国情况来看,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9.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5.8%。从构成看,工业品物流总额204.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6.1%;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0.4万亿元,增长0.2%;农产品物流总额3.5万亿元,增长3.9%;再生资源物流总额8 616亿元,增长19.0%;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5 078亿元,增长35.5%,提高2.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物流业总收入7.6万亿元。

(3)物流对社会生产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流通规模必须与生产发展的规模相适应,这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而流通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效能的大小,只有物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某些产品才可能进行大量生产与消费。例如,只有当运输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煤炭、水泥等量大、体重的产品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大产业;又如,肉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容易腐烂的产品,在储存、保管、运输、包装等物流技术尚未发达时,它们往往只能保存几天或十几天,超过一定的时间期限,就会腐烂变质而丧失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物流的这种作用不仅影响了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而且进一步影响了社会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从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支撑来分析:一方面,物流产业需要其他产业为其提供供给,对其他产业形成需求;另一方面,它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供给,满足其他产业对物流的需求。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是由供给和需求联系的,尽管这种联系的方向与方式可能因其他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

从物流活动的特点及物流产业的特征来看,物流产业的关联产业可以说不仅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的其他产业。从后向关联关系来看,与物流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主要包括运输设备、包装机械等产业部门,物流产业吸收这些产业的产出。从前向关联来看,与物流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很多,既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的其他部分,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其他产业部门,都存在着对物流产业的需求(如运输和储存),而物流产业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服务(如运输和储存)。在环向关系上,物流产业与一些产业也存在环向的关联,这些产业一方面为物流产业提供产出,即物流产业对这些产业形成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为这些产业提供服务,即这些产业形成了对物流产业的需求,可以与物流产业形成环向关联的产业重要的有运输设备、包装机械等产业部门。

(4)物流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一国的物流发展水平越高,说明该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就越牢固,该国的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因为物流的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成本,进而影响着产品的价格与竞争力。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0.8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2.8%。其中,运输费用5.8万亿元,增长3.1%;保管费用3.7万亿元,增长1.6%;管理费用1.4万亿元,增长5.0%,回落2.9个百分点。从构成看,运输费用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3.3%,保管费用占34.1%,管理费用占12.6%。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 微观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一般由购买(供应)、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构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物流的微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是企业生产经营连续进行的前提条件。连续不断的生产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一方面必须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按质、按量、按时,均衡不断地得到自身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这种生产要素必须通过流动到达自己进行生产的场所;另一方面又必须及时地将所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或者作为生产要素到达进行生产的场所,或者作为消费资料到达消费的地点。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各种物质资料(半成品、零部件等)也需要在各个生产场所或工序之间进行流动,经过连续不断地加工,形成新的产品。可见,物流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职能都要通过物流来得以最终实现。

(2)物流是保障商流顺利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基础。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方面,商品要克服供需的社会距离,发生价值的运动,即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使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也要完成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转移,即商品实体的流动,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尽管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可能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但是就一个商品的流通过程来看,完全的商品实现不仅包括商品价值的实现,也包括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两者如果有一方得不到实现,那么就不能说商品得到了实现。如果没有物流,没有商品实体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转移,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要使商品实际进行流通,就要有运输工具,而这是货币无能为力的,如果我用X磅的金额买来1 000磅的铁,那么铁的所有权就转到我的手里,我的X磅起了交换手段的作用,并且完成了流通,就像所有权证书一样……但是,要把铁从卖主那里运到我这里来,货币是无能为力的。这需要马车、马匹、道路等。商品的实际流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是由货币来实现的。”[2]此外,物流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商流的实现程度,物流能力越大,商流的规模也就越大、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商流的规模也就越小,速度也就越慢。

(3)物流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是继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又一增加利润的源泉。不同资料反映,目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1979年以来,英国物料搬运中心多次进行的全国性的调查表明,物流费用已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支出的39%,在生产与流通领域,物流费用已占总支出的63%。美国《企业物流》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年平均支付的物流费用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25%。在美国,产品的制造成本已不足总成本的10%;产品的加工时间只占总时间的5%,而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作业时间占到95%;另据统计,消费者每购买45公斤重的产品,支出的运费、仓储费、订货服务费、配送管理费、库存费约为40美元。在我国工业企业的生产中,物流所占用的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3]。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个事实,即物流成本是影响企业总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物流效率的高低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