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鲁隐公(三)
鲁隐公五年,即公元前七一八年,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这跟礼是相背的。
鲁国的大夫公子彄(kōu)(臧僖伯,鲁孝公之子)劝谏鲁隐公,凡是物品不是用于祭祀和军事,材料不是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的,君主都不应该对它们采取行动。君主要做的就是让民众处于正轨之上,祭祀、演习来明确法度就叫做‘轨’,选取材料来制作器物就叫做‘物’,如果国家不在‘轨’与‘物’上,那么国家的政事就会混乱,国家乱政多了,那么就会陷入衰亡。所以,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都是在农闲之时进行的。每三年一次的军事演习,整顿军队,宴请大臣,来明晓军队的实力。昭示礼服的区分,明确贵贱的身份,辨别等阶的上下,顺理长幼的秩序,这是通晓礼法威仪。
鸟兽的肉不会被摆上宗庙祭祀,他的羽毛、牙齿、皮革、骨角不会被用于制作礼器,国君便不能射它,这是从古时候就传下来的规矩。至于山林河川里的东西,器用日常的物品,都是下人们干的事情,官吏应尽的职责,国君不应该涉及。
鲁隐公听了之后,却没有听从公子彄的意见,表示,他这是为了要到边境去巡视。
于是,鲁隐公就到了棠地去观赏扑鱼,当地早就已经建造好了观赏的平台,名为观鱼台。
公子彄称病没有随鲁隐公前往,同年十二月便去世了。
《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因为这有违于礼。
九月,太子允的母亲仲子的寝陵落成,将要表演万舞,鲁隐公询问众仲表演的人数,众仲回答,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万舞是用来协调八音而展现八风,所以应该在八佾之下。
鲁隐公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从此便开始使用六佾。
这一年,宋国侵占邾国的田地,邾国便向郑国求援,郑国为了报当年的东门之役,便率领周天子的军队和邾国一起攻打宋国,入其郛(fú,古代城市外围的大城),宋国向鲁国求救,但鲁隐公最终没有发兵救援宋国。
鲁隐公六年,即公元前七一七年,郑国来鲁国,请求与鲁国修好。
五月,鲁隐公与齐国国君齐僖公在艾地结盟,鲁国与齐国交好。
冬天,周王室派人到鲁国来相告洛邑饥荒缺粮,鲁国将代为周王室向宋、卫、齐、郑四国求购粮食,这是符合礼的。
鲁隐公七年,即公元前七一六年,鲁惠公之女叔姬嫁到了纪国。
夏季,鲁国在中丘(今山东沂南县南)筑城,由于这件事耽误了农忙,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具体的时间。
齐僖公派遣他的弟弟夷仲到鲁国来聘问,这是为了巩固鲁、齐两国艾地之盟。
七月,鲁国进攻邾国,这是因为宋国的缘故。
冬天,周桓王派凡伯(凡国国君,周公旦之后)到鲁国来聘问,可是在他回去的时候,却被戎人劫掳了回去。
这是因为戎人早些时候觐见周桓王的时候,向周王室的公卿大夫赠送财货币礼,其他人都以礼相待,只有凡伯不以宾礼对待戎人。
于是,戎人怀恨在心,趁着凡伯出使鲁国,对他下手。
鲁隐公八年,即公元前七一五年,郑庄公请求废除泰山的祭祀,改而祭祀周公旦,与鲁国交换周天子封邑,用泰山旁的枋地交换在许地的田土。
三月,郑庄公派遣宛到鲁国来交换枋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
这是因为周桓王对郑庄公不礼敬,郑庄公想要羞辱周桓王。
秋天,齐国让宋、卫两国与郑国讲和,在瓦屋(周邑,今河南温西北)结盟,解除了三国东门之役的仇怨。
齐僖公派使者向鲁国通禀了这件事,鲁隐公让众仲应对,众仲对使者说,齐国国君让三国释怨而安定了三国的民众,这是齐君的恩德。我国君主知道了之后,怎么敢不承受齐君的德行。
这一年,无骇去世,公子翚请求鲁隐公赐予无骇谥号与氏号,鲁隐公便询问众仲,众仲就表示,天子分封诸侯,将他的出生地作为他的姓,赐给他土地并以此为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又用这个作为他后人的氏族;先人为官且世代都有功绩,那么就可以用官名做氏族,也可以将封邑作为氏族。
于是,隐公就以无骇的字为氏族,便是展氏。
鲁隐公九年,即公元前七一四年,三月,《春秋》记载‘大雨,震电。’,后又有‘大雨雪’,《左传》亦载‘大雨霖以震’、‘大雨雪’、‘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这一年,对于鲁国来说,好像并不是什么好的开端。
夏季,鲁国在郎地筑城,但是由于耽误了农忙,《春秋》没有记载具体时间。
七月,宋国没有去觐见周桓王,郑庄公便以王命讨伐宋国。
由于宋国对鲁国当初入郛之战没有前来救援怨恨在心,变没有向鲁国禀告这件事,鲁隐公知道后,大怒,便断绝了与宋国的往来。
冬天,鲁隐公与齐僖公在防地(鲁地,今山东临沂东南)会见,商讨一起讨伐宋国。
鲁隐公十年,即公元前七一三年,鲁隐公在中丘会见齐僖公、郑庄公,之后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的日子。
五月,公子翚先行会见齐僖公、郑庄公,讨伐宋国。六月,鲁隐公与齐僖公、郑庄公在老桃会见。
鲁隐公先在菅地击败了宋国军队,之后,郑国的军队先后攻占郜地、防地,但都将其归属给了鲁国。
郑庄公得了名声,鲁国得了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