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
算力主导的世界,更应该不断被异构
一些关于摩尔定律或者制造工艺的宣传都指出,某些厂家可以将芯片的直径做到10纳米、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的小尺度——他们以为到了3纳米时,算力就会遭遇瓶颈,其实并非如此。制造工艺的进阶只是说晶体管制作的尺寸最小可以小到多少,这也包括中间互连的线,但是算力不会受限于此,因为我们还可以用很多其他技术来让芯片的算力继续扩展。
举例来说,现在我们的制造工艺可以将尺寸做到7纳米,可以把芯片里面的晶体管线路的单位再提高一倍,但这只是在单芯片的面积上增加了一倍的算力而已。那么,这一倍的算力是否能支持未来的需求呢?可能不行,因为现在算力也在经历一个指数型的发展,甚至比摩尔定律迭代得更快。
另外两个办法,分别是:架构创新和3D堆叠。
第一,架构创新。原来我们只是用CPU,现在可以用GPU或者其他专用芯片来对某些运算的负载做专门的优化,现在的1000个晶体管也许相当于以前的10万个晶体管,这是从架构角度讲如何设计芯片的结构。
第二,3D堆叠。在平面上,单位面积密度的增长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如果进行堆叠,我们还可以增加算力。同样,我们可以把不同工艺,比如7纳米、10纳米、14纳米的芯片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再封在一起。最近出现的超异构的概念表明,有好多种技术可以用来对算力进行支撑,以保证支撑爆炸性增长的算力要求。工艺上的要求是到7纳米,其实到5纳米就很难推进了。一个原因是这在物理上很难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建造这种工厂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比如,建造一个10纳米工艺水平的工厂需要高达100亿美元的花费。
推荐阅读 《三位一体:英特尔传奇》
• 一部跌宕起伏的英特尔传奇,一部由梦想引领的硅谷创新史。传承硅谷不朽的创业精神,拥抱“互联网+”时代。
• 迄今为止关于英特尔公司的极其全面、权威的作品。该书作者迈克尔·马隆(Michael S. Malone)为硅谷资深科技记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