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译文全集(卷二):审美教育书简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封信

【内容提要】

希腊人具有性格的完整性,他们的国家虽然组织简单,但却是一个和谐的集体。在近代,由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变成强制国家,人只能发展他身上的某一种力,从而破坏了他的天性的和谐状态,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这种片面的发展,对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是绝对必要的,但个人却为了这种世界的目的而牺牲了自己,失去了他的性格的完整性。因此,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

我这个描述对于时代算是太过分了吗?我想,人们不会这样指责我,而是会提出另外的责难,说我揭露得太多了。您会对我说,这幅图像诚然像现在的人类,但它更像一切正处在文明过程中的民族,因为一切民族在通过理性返回自然之前,都毫无例外地必然会由于拘泥理性而脱离自然。

但是,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时代的性格,我们就会感到惊奇,人类现在的形式与过去的,特别是希腊的形式形成鲜明的对照。面对任何其他的纯自然,我们都有理由因为我们有教养与文明而感到荣耀;可是面对希腊的自然,我们就不能享有这种荣誉,因为希腊的自然是与艺术的一切魅力以及智慧的一切尊严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像我们的自然那样,是艺术和智慧的牺牲品。希腊人不只是由于具有我们时代所缺少的纯朴(1)而使我们感到惭愧,而且就以我们的长处来说——我们常常喜欢以这些长处来慰藉我们道德习俗的反自然的性质——他们也是我们的竞争者,甚至常常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看到,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

那时,精神力正在壮美地觉醒,感性和精神还不是两个有严格区分的财物,因为还没有倾轧去刺激它们彼此敌对地相分离,各自划定自己的界限。诗还没有去追逐机智,抽象思辨还没有沾染上吹毛求疵的毛病。(2)两者在必要时可以交换它们的任务,因为任何一方都尊崇真理,只是方式不同。理性虽然升得很高,但它总是怀着爱牵引物质随它而来;理性虽然把一切都区分得十分精细和鲜明,但它从不肢解任何东西。理性虽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放大以后再分散在壮丽的诸神身上,但是,它并不是把人的天性撕裂成碎片,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因为每个单独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3)这同我们近代人完全不同!在我们这里,类属的图像也是放大以后分散在个体身上——但是,是分成了碎片,而不是千变万化的混合体,因而要想汇集出类属的整体性就不得不一个挨一个地去询问个体。几乎可以这样说,甚至我们的心力在经验中的表露也是被分割的,简直就像心理学家在想象中对它的区分一样。我们看到,不仅是单独的主体,就是整个阶级的人也只是发展他们天禀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就像在畸形生物身上看到的那样,连一点模糊的痕迹也看不到。

我不是没有认识到现在这一代人的长处,如果把他们当作一体放在知性的天平上加以衡量,那么,就是在古代最优秀的一代人面前,他们的长处也毫不逊色。不过,他们必须集合在一起才敢开始竞争,必须全体对全体进行较量。试问,有哪个单个的近代人敢于走出来,一对一地同单个的雅典人争夺人的价值?

虽然类属有长处,而个体有短处,这种状态从何而来?为什么单个的希腊人有资格作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而单个的近代人就不敢如此呢?这是因为,前者的形式得之于结合一切的自然,后者的形式得之于区分一切的知性。

给近代人造成这种创伤的正是文明本身。只要一方面由于经验扩大和思维更确定因而必须更加精确地区分各种科学,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这架钟表更为错综复杂因而必须更加严格地划分各种等级和职业,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就要被撕裂开来,一种破坏性的纷争就要分裂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这样,直觉知性和思辨知性(4)就敌对地分布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怀着猜疑和嫉妒守护各自领域的界限。由于人们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因而随之在自己身上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在不少情况下是以压制其他的天禀(5)为己任的。一方面,过分旺盛的想象力把知性辛勤开垦的地方变成一片荒芜,另一方面,抽象精神又在扑灭那可以温暖心灵和点燃想象的火焰。

艺术和学术在人的内心世界所造成的这种错乱,政治的新精神使得它更全面、更普遍了。我们当然并不期望,古代共和国的那种简单的组织会比古代风俗习惯的单纯存在得更久。但是,这种简单的组织并没有上升成为更高级的生气勃勃的生活,而是沦为粗俗的机器。在希腊的国家里,每个个体都享有独立的生活,必要时又能成为整体;希腊国家的这种水螅性(6)如今已被一架精巧的钟表所代替,在那里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机械生活的整体。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即使有一些微末的残缺不全的断片把一个个部分联结到整体上,这些断片所依靠的形式也不是自主地产生的(因为谁会相信一架精巧的和怕见阳光的钟表会有形式的自由?),而是由一个把人的自由的审视力束缚得死死的公式无情地严格规定的。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训练有素的记忆力所起的指导作用比天才和感受所起的作用更为可靠。(7)

倘若公共社会把职业当作衡量人的标准;倘若他尊重甲公民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尊重乙公民是因为他有把一切都分得像表格一样精确的知解力,尊重丙公民是因为他有机械的技能;倘若它一方面不问性格如何只要求知识,相反,另一方面又为了一种遵守秩序的精神和奉公守法的行为就原谅知性的最大黑暗;倘若它让这些个别技能的内涵发展到什么程度,主体的外延到此就不得再发展(8)——那么,为了充分扶植某种能带来荣誉和报酬的单独技能,就忽略了内心一切其他的天禀,这怎么会使我们感到惊奇呢?当然我们也知道,精力饱满的天才并不把他职业的界限当作他事业的界限;但是,具有中等才力的人,只完成他分内的事就已经耗尽了他那贫乏的全部精力,如果还有余力从事业余爱好而又无伤他的职业,那就肯定不是一个平庸之辈。另外,如果精力超过了任务,或者天才由于有更高的精神需要为自己的职务设了一个竞争者(9),那对国家来说是不足为法的。国家惟恐失掉它独占它仆人(10)的权利,因而它就轻率地做出决定(而且谁能说它做得不对呢?),宁肯同库特瑞亚爱神也不愿同乌拉尼亚爱神共有它的仆人。(11)

因此,为了使整体的抽象能苟延残喘,个别的、具体的生活逐渐被消灭。对公民来说,国家永远是异己的,因为他在任何地方都感觉不到它。治人者由于不得不通过划分等级来简化他的公民们的多样性,由于不得不通过第二手的代表机构同人打交道,因而他就把人同纯属知性的伪作(12)混为一谈,最后在他眼中完全失去了人;治于人者也只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接受法则,因为这些法则同他们并没有多大关系。最后,积极的社会交往也对维持一种很少受到国家扶助的联系感到厌倦(就像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命运早已表明的那样),它裂解成为一种道德的自然状态(13),在那里公共权力只不过是一个派别,需要它的人憎恨它,回避它,只有不需要它的人才尊重它。

这种双重的势力(14)从内外两方面向人压来,在这种情况下,人怎么可能采取不同于他实际采取的方向呢?当思考的精神在观念世界里追求不可丧失的占有物时,它在感官世界里必然成为一个异己者,为了形式而丧失了物质。当务实的精神被关闭在由各种客体所组成的单调的圈子里,而且在这个圈子里又被各种程式所束缚,它必然会看到自由的整体在他眼前消逝,同时它的范围变得越来越贫乏。因此,前者试图按照设想来仿造实际的存在,把他的意象力的主观条件提高成为事物存在的根本法则(15),正如前者一样,后者又落入相反的极端,他按照经验中的一个特殊的片段来估量一切经验,使他的职业规则毫不区分地适应于任何一个职业。这样,前者必定成为空洞的吹毛求疵的牺牲品,后者必定成为迂腐的见识短浅的牺牲品,因为前者对于个别来说站得太高,后者对于整体来说站得太低。这种精神倾向的害处还不仅限于知识和创造,也扩大到感觉和行动。我们知道,心的感受性的程度取决于生动性,而它的范围取决于想象力的丰富。但是,分析功能(16)占了上风,必定会夺走幻想的力与火,对象的范围变得狭窄,必定会减少幻想的丰富性。因此,抽象的思想家常常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分析印象,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时才会触动灵魂;务实的人常常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们的想象力被关闭在他职业的单调圈子里,因而不可能扩展到别人的意象方式之中。

我的计划是揭露时代性格有害的倾向及其根源,而不是指出天性用以补偿这一有害倾向的长处。我愿意向您承认,尽管个体在他的本质遭到肢解的情况下不可能幸福,可是不采用这样的方式类属(17)就不可能进步。希腊人的那种现象无疑是一个最高的水准(18),但它既不能够长期坚持在这个阶段上,也不可能进一步提高。之所以不能长期坚持,是因为知性由于它已有的储存不可避免地必然要与感觉和观照相分离,去追求认识的明晰;之所以不能进一步提高,是因为只有一定程度的清晰能与一定程度的丰富和热度共存。希腊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他们要向更高的教化前进,他们就必须像我们一样放弃他们本质的完整性,在分离的道路上去穷究真理。

要发展人身上的各种内力,除了使这些内力彼此对立以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这种力的对抗是文明的伟大工具,但也只是工具,因为只要这种对抗还继续存在,人就还是正处在走向文明的途中。只是由于人身上的各种单独的力都彼此隔离,并都妄想独自立法,这些单独的力才与事物的真理进行抗争(19),并强使平常由于怠惰与自满自足而停止在外在现象上的同感(20)也去探究事物的深邃。纯知性要在感官世界篡夺权威,而经验知性(21)则致力于使纯知性屈从经验的条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这两种内力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最娴熟的程度,占据了各自领域的所有地盘。一方面,想象力由于它的任意性敢于解除世界秩序,另一方面,它又迫使理性上升到认识的最高的源泉,迫使理性呼吁必然的法则来帮助它抵制想象力。

力的运用的这种片面性固然不可避免地把个体引向迷误,但把人类引向真理。只是由于我们把我们精神的全部潜能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把我们的全部生命都聚集在惟一的力上,我们才给这一单独的力插上了翅膀,人为地引导它远远越过那好像是自然给它设置的限制。这是确定无疑的,即使所有的个人合在一起,用自然赋予他们的目力也绝对达不到这样的地步,能窥探出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所能发现的木星的卫星;同样,这也是确定无疑的,人的思维绝不会创立一种微分学或纯粹理性批判(22),如果不是理性在有此天赋的个别主体身上成为一种单独的力,如果不是理性几乎脱离了一切物质,通过倾注全力的抽象武装了主体的目力使其看到绝对。但是,这样一种简直是分解成纯粹知性和纯粹观照(23)的精神,它有能力把逻辑的严格束缚更换成文学创作力的自由运动,它有能力以忠实而贞洁的心意去把握事物的个性吗?在这里,自然也为全才设置了他不可逾越的界限,只要哲学还必须把预防谬误当作它最高尚的职责(24),真理就总是要制造殉难者。

因此,不管这种分割培育人的各种力的做法对世界的整体有多大好处,我们都不能否认与之相关的个体由于这一世界目的所带来的灾祸而蒙受痛苦。体操练习固然培育了体操运动员的身体,但只有通过四肢自由均衡的运动才能培育美。同样,使各个单独的精神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固然可以造就出非凡的人,但只有各种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幸福而又完善的人。既然培育人的天性必须做出这样的牺牲,那么,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的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许我们成为人类的奴隶,我们几千年来就是为了人类而从事奴隶的劳动,我们那被肢解的天性打上了这种奴性的可耻烙印,为的是后代能够在幸福的悠闲中等候在道德方面得以康复,为的是他们能够自由地展现他们的人性!

但是,人怎么可能就注定得为了某种目的而忽略自己?自然怎么可能为了它的目的就夺走理性为了它的目的所给我们规定的完善呢?所以,培养个别的力,就必须牺牲这些力的完整性,这肯定是错误的;或者,纵使自然的法则还是朝这方面进逼,那么,通过更高的艺术(25)来恢复被艺术破坏了的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1) 认为希腊人和希腊艺术是“纯朴的”和“自然的”,最早是由温克尔曼提出的,他的著名论断“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到了18世纪成为德国思想界对古希腊的普遍认识。

(2) 在近代,“诗”(die Poesie,泛指文学)与“抽象思辨”(Spekulation)都脱离了自然,因而在文学中“机智”(Witz)占了统治地位,思维脱离生活。

(3) 希腊为数众多的神,是人性的各种因素千变万化的混合体,因而每个神都不乏完整的人性。

(4) 直觉知性(intui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说的“经验知性”(empirischer Verstand)或“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思辨知性(spekula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说的“纯粹知性”(reiner Verstand),或“抽象精神”(Abstaktionsgeist)。这两者的分离是由感官与精神的分离派生出来的。

(5) 席勒像大多数德国18世纪思想家一样,认为人身上有各种“天禀”(Anlagen,或译“内力”),即在其他场合常说的各种“力”(Krofte),想象力和抽象精神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

(6) 水螅是腔肠动物,它的身体和触手可以收缩和伸张,通常是无性繁殖,从本身长出芽体。

(7) 这段话讲得很抽象,大意为:国家为了维持它那像钟表一样的机械运转,制定了各种法律、规定等等,这些条文像公式一样严格地规定了人应该这样思想和行动,而不应该那样思想和行动。因此,指导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些死的字母,也就是条文中的那些死规定。

(8) 这句话大意为:个别技能的发展(即劳动分工)阻碍了人的性格向完整性的方向发展。

(9) 即在他的职业之外还有其他的爱好。

(10) 这里的“仆人”,指国家的公民。

(11) 库特瑞亚(Cytherea)爱神代表感官的爱,乌拉尼亚(Urania)爱神代表精神的爱。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国家因为害怕它的仆人即公民脱离它的强制,因而宁肯让它的仆人沉醉于感官的享乐,也不允许他们在职务之外还有别的精神追求。

(12) 知性区分一切,经过知性的分解人成了一个个碎片。

(13) 道德的自然状态(moralischer Naturstand),原指那样一种状态,从道德角度看是一种自然状态,人们在他们的交往关系中不遵守任何道德规范,造成一种彼此残害的大混乱的局面。

(14) 即人身内各种力的裂解和国家的强制。

(15) 即按照主观推论来解释客观现实,把主观设想的条件当作事物的普遍规律。

(16) 即思辨知性,直觉知性(intui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说的“经验知性”(empirischer Verstand)或“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思辨知性(spekula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说的“纯粹知性”(reiner Verstand),或“抽象精神”(Abstaktionsgeist)。这两者的分离是由感官与精神的分离派生出来的。

(17) 即人类。

(18) 根据温克尔曼的说法,在希腊,尽管各种力处于对抗之中,但总是保持了宁静和平衡的状态,因此想象和知性都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任何一方都不必压制对方就可得到充分的发展。席勒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观点,并且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9) 意即各种单独的力因此都在探究事物的真理。

(20) 关于“同感”(Gemeinsinn)这个术语,席勒于1793年11月21日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信中做了如下的解释:“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知性起的作用是逻辑的,就是说,是清楚意识到指导它的规则和原则而起作用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知性所起的作用是审美的,而且——正如殿下从语言运用中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一种触觉,这类知性在所有的语言中都称为同感。这并不是说,仿佛感官也能思维,知性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同在一个正规思想家身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而是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知性活动的本身,而是通过感到快乐或不快来接受它对我们的状态所起的影响。”

(21) “经验知性”,这里指想象力。

(22) 指莱布尼茨创立的微分学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23) 这里的“纯粹知性”指前面谈到的创立微分学和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那种抽象能力,“纯粹观照”指前面谈到发现卫星的那种观察能力。

(24) 意即哲学的目的不是探究真理,而是防止谬误。这里是影射康德的“批判哲学”。

(25) 即审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