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日本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三都:江户、大阪与京都

如果活在德川时代,身为“江户人”会是件光荣的事吧。

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击败对手,从此大权在握。三年之后,他选择江户作为执政的地点,建立了幕府。尽管天皇还居住在京都,但所有重要的政策均由幕府决定,江户也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首都。住在江户,就等于是首善之都的居民。

不过,根据德川时代的说法,只有双亲都是出身江户之人,才有资格称得上“江户之子”。如果父母是从外地来的,就只能被称为“田舍子”;假如双亲只有一方是江户人,则被称为“斑”。所以真正的江户之子,实际上只占人口的十分之一,反而是田舍子的人数高达六成。但或许正因为人数稀少,江户之子的身份才显得更加稀罕。

江户就是今天的东京。1868年日本推行明治维新,天皇从京都迁居到此地,江户才改名为东京。但早在德川时代,江户就已经是日本的第一大都市,因此德川时代也经常被称为江户时代。

德川幕府上台之后,日本经历了一段太平的日子,没有战乱的骚扰,经济能够蓬勃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加。到了18世纪,江户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和同一时期的北京不相上下,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同一时期的伦敦,人口大约只有六十万,而巴黎只有五十万。

当然,那个时代并没有人口普查的机制,这些数字都是历史学者寻找各种数据,再加以推算得出来的,所以并不见得精准,学者间也存在不同意见。但江户人口众多这件事,倒是勿庸置疑。因为人口爆炸,德川时代的江户人已经感受到生活空间的狭小——跟今天东京人的烦恼一样。

不过,在德川家康上台时,这座拥挤的都市不过是关东地区的一个小渔村。17世纪初德川家康进驻江户,它才开始成长、扩张,逐渐变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当时的日本,除了德川幕府直接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外,其他地区由两百多个地方领主分别统治着。这些领主被称为“大名”,他们的领土则称为“藩”。大名拥有自己的军事势力,和德川幕府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关系。有些大名与幕府的关系良好,甚至就是德川家族的亲属,但是,并非所有大名都是如此。

如果大名的势力太大,又对幕府缺乏忠诚,很可能会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虽然如此,江户幕府并没有因此打算消灭这些大名。他们采取了另外一套方式稳固政权,也就是所谓的“参勤交代”。

按照这项制度,大名的妻子被要求在江户长期居住,而大名每隔一年必须到江户参与公务。身为地方领袖的大名,当然不可能独自行动,而是携家带眷,连同家中的武士和仆人,一同来到江户。有时同行的人数高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光是旅费就花去不少钱。

这还没算在江户安顿所需要的开销。大名终究是国内的一方之霸,他们在江户的居所也不能够寒酸。势力比较小的大名,居住的地方都至少有两千坪,至于势力大的大名,宅院的面积甚至超过十万坪,其中所需要的花费可想而知。也因此,参勤交代为大名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但从幕府的角度来看,参勤交代让他们得以就近监督大名。增加大名的经济负担,不仅可以让这些盘踞一方的地方领袖不敢捣乱,同时还可以塑造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一举数得。

除了巩固德川的政权外,参勤交代也产生一些意外的影响。比如,各地文化随着大名的队伍流入江户,促进了日本国内的文化交流。此外,因为跟着大名来到江户的大多是担任武士的男性,使得江户城里的男性人口远远多于女性。

现代日本有所谓“单身赴任”的说法,也就是男性上班族因为工作所需,必须离开家庭,一个人到外地工作。德川时代来到江户的武士们,跟这种情况有几分类似,因而被一些人喻为“单身赴任”的前身。

江户除了作为政治权力的核心所在,在交通与商业发展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江户全景

德川家康上台之后,幕府修筑了五条交通要道,起点都是江户,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它为中心、向外发散的交通网络。

五条要道中,东海道与中山道通往天皇所在的京都。前者从江户出发后往南走,沿着海岸线往西;后者从江户出发后往北走,途中经过内陆的山区,最后抵达京都。另外三条则以路线的终点命名,分别称为甲州街道、奥州街道和日光街道。

修整后的交通干道,不仅可以让大名前往江户,让商人运送货物,还可以让小老百姓到各地旅行。在这五条干道中,东海道因为沿途风光明媚,所以格外有名,成为旅行的代名词,也刺激出不少艺术作品。

德川时代就有位作家写了名为《东海道中膝栗毛》(1)的作品,描写在东海道上旅行的故事,大受读者欢迎,结果一连出了好几部续集,许多模仿之作也纷纷出炉。“栗毛”指的是马,而“膝栗毛”则是用膝盖代替马匹,“东海道中膝栗毛”也就是用双脚徒步旅行东海道。徒步旅行毕竟辛苦,幸好,当时在东海道已经设置有休息站,总共五十三个,被称为“东海道五十三次”,可以让旅行者暂时歇息。

但德川时代的旅行者不能说走就走,他们必须先向地方领主申请许可,告知远行的原因,得到同意后才能出发。当时最流行的理由,是申请到各地的寺院参拜。最受欢迎的路线是巡回四国地区的八十八家寺院——一直到今天都还是著名的观光路线。因为信徒人数众多,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导览手册。在这种风气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除了陆路之外,水路在德川时代也很重要。尽管幕府禁止普通的船只出海,但沿着海岸线,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国内各地,十分便利,幕府上台之后也特别针对水运加以整顿。

四国地区的八十八家寺院所在位置示意图

参勤交代

东海道的旅人

东海道的起点——日本桥

有了完备的交通设施,商品流通就更加容易。当时的日本,已经有了名产或特产的概念,每个地方按照自然环境或文化传统生产不同的商品。比如位于关西的龙野,以酿造酱油出名;姬路的棉布在市场上特别有名;至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盐,则大多出自濑户内海一带。这众多特产当中,有许多到今天还是地方的代表性商品。

来自各地的商品涌入人口众多的江户,于是,这里也就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江户日益兴盛的同时,日本另外一座城市也正在崛起,那就是位于关西的大阪。大阪的人口虽然比不上江户,但也聚集了数十万人,远远超过德川时代的其他城市,就算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也称得上是座大城市。

不过,大阪与江户的“性格”很不一样。

大阪原本是丰臣秀吉的根据地,他在这里兴建了一座富丽雄伟的“大阪城”。有学者推算,如果按照今天的物价,这片亭台楼阁的造价将高达七百八十五亿日元(约合四十八亿人民币)。16世纪的大阪,一开始就是围绕着这座昂贵的大阪城发展起来的。只是,后来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大阪城不幸在战火中烧毁。之后,政治中心转移到江户,大阪也失去了原本的地位。

是危机也是转机,远离权力中心的大阪,在这之后改头换面,以另外一种姿态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因为交通便利,大阪成为全国的物流中心、最大的商品转运站,各种生活必需品都会在此地汇聚、合流,再运送到其他地方。少了政治的纷扰,大阪变成了一座属于商人、充满自由与活力的城市。

大阪的兴起,有赖于发达的水运。除了天然的河流外,人们在大阪内部开凿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运河和水道,纵横交错,将整座城市变为水都。因为水道众多,桥梁也成为大阪的一大特色,因而出现了所谓“大阪八百八桥”的说法。

这些水道与桥梁中有很多已经消失了,但有些还在,比如今日繁华的观光景点道顿崛,就是德川时代开通的运河之一。道顿崛附近的日本桥,也可以追溯到同样的时代,不过最原始的桥梁已经不复见,只有名称保留了下来。

在这些水道交汇的地方,渐渐出现了大型的交易场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堂岛米市场、天满青菜市场和杂喉场鱼市场——从名称中不难看出,其中所交易的物品都是人们日常饮食的必需品,大阪因此也被亲昵地称为“天下的厨房”。

相较于江户与大阪的崛起,曾经长期作为日本政治中心的京都,在德川时代似乎丧失了原本的重要性。不过,这座位于天皇脚下的城市依然有着与众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京都虽然位于江户的西边,但江户人前往京都,会说自己要去“上方”,“上方文化”也成为精致文化的代名词。

此外,京都聚集了许多贵族,和平民居住的江户、大阪相比,生活氛围大不相同。京都所出产的商品,也以其质量高而闻名。比如京都西阵一带出产的织品,尽管价格昂贵,还是受到了许多有钱人的欢迎,直到今天,西阵织依然是日本传统工艺品的卓越代表。

丰臣秀吉时代的大阪城与城里繁荣的街道

元禄时代的京都城市图

德川时代有位名叫广赖旭庄的学者,曾经以简洁的方式指出了京都、大阪与江户之间的差异,他说:“京都人细腻,大阪人贪婪,江户人浮夸。”又说:“京都之人多矜气,重土地;大阪之人多杀气,重财富;江户之人多客气,重官职。”

不过,或许正是因为性格截然不同,这三座都市才能够以各自的姿态,引领着时代的风骚。德川时代的经济与文化,就在这些大城市的带领下,像繁花一般盛开着。


(1) 《东海道中膝栗毛》中文版译作《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十返舍一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