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日本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锁国:一场历史的误会

1661年11月,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因为受到图谋造反的指控,被斩首于北京。有记载说,当消息传到台湾时,郑成功忍不住难过得痛哭流泪。

年轻时的郑芝龙,曾经是海上最活跃的一号人物。他从事贸易活动,势力遍及日本、中国、菲律宾等地。他也是天主教徒,并拥有一个教名“尼古拉斯”,虽然更多人习惯称他为“一官”。“一官”这一称呼来自“一官党”。“一官党”早期是郑芝龙组织的贸易船队的名称,后来势力逐渐扩大,成为郑芝龙整个庞大的政商军集团的总称。

在那个年代,这块广阔的东亚海域之上非常热闹。除了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有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商人以及传教士。当时日本的贸易船,可以从南部的长崎出发,途经中国东南沿海,一路开往今天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早在那个时候,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就存在着一个关系紧密的贸易网络。

可是,当郑芝龙的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这个世界,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大海,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和他年轻时的形势已经截然不同了。当时的北京已落入满洲人的手中,而原本的明朝政权,如今已经名存实亡,只能苟延残喘。郑成功还在台湾勉力支撑着,但是反攻的希望十分渺茫。

清朝政权为了防堵郑成功,宣布把福建一带沿海居民往内陆迁居五十里,而且颁布规定,一般人都不能随便出海。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日本政府对于海上贸易也正实施着严格的规定,不但日本人不能任意出海,外国船只,特别是从欧洲来的商船,也不能随便进入日本。原本自由的海域,顿时变得戒备森严。

不过,日本政府对于海洋的管控并不是为了防堵郑成功——他们甚至跟台湾的郑氏家族保持着频繁的往来。

日本政府所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

事情要从1600年说起。那一年,日本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重要战役。战场上的一方,是军事实力雄厚的德川家康;另一方,则是其他势力联合的军队。

日本原来的政治领袖丰臣秀吉,两年之前刚刚过世,此时正是权力交替、政局不稳的紧要关头。德川家康在政府当中,本来就具有相当分量;丰臣秀吉过世之后,他想要夺取政权的野心,在旁人看来更是昭然若揭。不过,这是一个人人竞逐权力的年代,没有人会眼睁睁看着别人独揽大权。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

权力斗争很快演变成了军事冲突,大大小小的战役随之爆发。最后在“关原”(1)这个地方,德川军与联军终于展开了一场总决战。联军的兵力与德川军不相上下,但论士气与战术,则远远无法与之抗衡,因而节节败退,结果德川军大获全胜。

经过关原之战,德川家康理所当然地掌握了日本的大权。之后,他一步步消灭了属于丰臣秀吉的旧势力,除去反对力量,最后连日本天皇也只能对他言听计从。在德川家康的要求下,天皇把他封为“右大臣”与“征夷大将军”——这是只有执政者才能拥有的头衔。虽然顶着征夷大将军之名,但德川家康并没有四处征讨蛮夷。相反,他为日本带来的是此后两百多年的承平时代。

德川政权上台前,日本长期处于诸侯割据、征战不休的分裂状态。一直要到16世纪后半叶,才在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等人的前后接力下,完成了统一全国的霸业。只不过,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都无法维持一个长久的政权。他们一死,原本的斗争就重新再起,一直要等到德川家康接手后,这个混乱的局面才终于结束。

德川家康把他的统治机构“幕府”设立于江户(今天的东京)。从这一刻起,一直到19世纪幕府垮台之前,日本国内再也没有出现像关原之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也没有了政权交替的动荡。德川家康的后代稳坐在执政者的位子上的这两百多年,也因此被称为“德川时代”。

德川时代的日本,一开始对外还是采取开放的态度。当时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来了许多天主教传教士。他们从16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在日本国内积极传播基督信仰,成果丰硕。到了17世纪初,日本的天主教徒已经多达数十万人。

天主教团体势力越来越大,让德川幕府感受到了威胁。他们最害怕的,是这群天主教徒会跟反幕府势力联合起来夺取政权。于是,从1612年开始,幕府连续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信仰天主教。

为了压制天主教发展,幕府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手段。比如,他们将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画像发送到各地,要求民众用脚踩踏,不愿意乖乖遵行的人就会被认定是教徒。要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不但会受到刑罚,更有可能引来杀头之罪。许多不愿抛弃信仰的日本教徒因此丢掉了性命,就连外国传教士也遭到追杀。

可是,信仰的力量非常强大,传教士们没有轻易放弃。他们无视幕府的规定,继续传教活动。从西班牙来的方济各会传教士,态度尤其强硬,结果触怒了德川幕府。幕府因此宣布:禁止所有西班牙船只进入日本。

但天主教徒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冲突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在这之后,变得越来越激烈。

1637年,在九州岛岛原一带的天主徒,和饱受当地领主压迫的农民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抗活动,参与活动的群众据估计超过三万人。事后,幕府认定葡萄牙人涉入这场动乱,因此和西班牙人一样,他们也被列入了贸易往来的黑名单。换句话说,这场由宗教信仰引起的冲突,最终演变成为商业上的禁令。

关原之战

耶稣会教士

德川幕府不只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进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任意出海。除此之外,在禁令发布之后,许多长期居住在海外、从事贸易的日本人,也无法回到国内,只能永远留在异乡。

对外的航海禁令,和幕府一样维持了两百多年。也因此,德川执政的时代几乎与“锁国”一词画上等号。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上这么写,日本的老师们也这样告诉他们的学生。

不过,这真的是个“锁国”的时代吗?

德川时代的日本人并不这么想,他们甚至不用“锁国”一词。这个名词,是后来由欧洲人发明出来以后,才逐渐传回日本国内的。

19世纪欧洲强权崛起,四处征伐,自命为世界的主人。他们所到之处,当地人只能乖乖迎接,没有拒绝的权利。像德川幕府这样把欧洲人拒于门外的政策,自然是不被允许的。随着西方的经济崛起、军事扩张,他们的世界观也变得越来越强势。许多日本人接受了西方世界的想法,认为德川幕府当年必然是盲目无知,昧于世界局势,才会关上国家的大门,拒绝与世界交流。

可是,“锁国”是个误导人的词。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欧洲人——那些无法进入日本的欧洲人——的观点。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德川幕府尽管不像当代的日本一般开放,但也并未完全锁上国家的大门。在赶走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后,他们仍然保持与外界的来往,依旧注意着时代的动向。

这个时代的日本,与其说是锁国,还不如说是采取了一种“由中央政府严格掌控的交流政策”。

这是什么意思?日本又是和谁在交流呢?


(1) 关原:日本的关东、关西主要就是以“关原”之地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