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自动化的最后一英里悖论简史

1935年的《美国国家劳动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以下简称《瓦格纳法》)是美国第一部保障工人等成立工会、集体谈判和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而罢工等权利的联邦立法,由纽约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Robert F. Wagner)起草。大多数人认为,《瓦格纳法》是美国首次公开强制执行的针对现代就业的社会契约和安全保障。但是,界定工人的权利并将其纳入国家结构的做法,实际上是从一个世纪前开始的。

《瓦格纳法》设法处理的19世纪工厂工人,和今天未受其保护的按需工人,两者的命运之间,连着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线。20世纪初,新英格兰的农民家庭把布条做成花哨的蝴蝶结,这些工作与本书中的幽灵工作具有相同的遗留问题。一个多世纪以前,他们也基本上没有受到《瓦格纳法》的保护。全职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那条明确的断层线,也与加利福尼亚州20世纪60年代计算火箭运载卫星所需喷气燃料最佳重量的年轻女性有关。如今,这条线延伸到世界各地的临时劳动力库。自互联网发明以来,这些临时劳动力库一直承担着管理数据库和组建呼叫中心的任务,还为《财富》杂志上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处理账目。

为什么全职就业仍然是衡量成功的文化标准,这对当今的按需工人产生了多大的压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过去。这一章我们回到19世纪末,并跨越整个20世纪。每一个突出的技术革新时刻都表明,政治领袖、经济权力掮客、劳工代言人以及当时的社会规范是怎样再度造成了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无法胜任的工作)和非技术性工作(走向自动化的临时工作)之间的分歧。

在早期,工业资本主义和制造业依靠流水线上的工人来维持工厂运转。但是制造商也需要很多人力手工完成一些工作,这些工作不能并入到机械加工过程中。

只有辅以有组织的劳工以及工人的集体行动,半自动化工业制造里的全职工作才能得以存在和运作。不幸的是,全职就业的稳定和社会认同也使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把计件工作以及后来其他形式的临时工或合同工视为消耗品,即不值得保护的工作。投资哪些工人,不投资哪些工人,取决于谁在做这些工作,以及这些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还是自动化时机已经成熟的“非技术性工作”。因此,人们认为冷战时期的工程师——主要是男性和受过高级培训的专业人士,天生就比填补企业秘书职位空缺的女性“计算员”更专业,更有价值。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季度利润报告推动的企业更可能把全职雇员视为负债,而非资产。1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分布式数据库和派遣员工而将任何可能的事情外包出去,致使全职雇员怀疑他们的工作是否会被全球的承包人或者坐在大厅另一端的小隔间里的“长期临时工”(permatemp)所取代。企业越来越依赖临时工,这一举措赢得了胜利,并重新定义了在这一过程中被视为“消耗性劳动力”的人。过去一个世纪里,工人们的故事讲述了“全职就业”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这个含义的来源。这些故事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行业专注于将工作自动化时,反而会刺激对幽灵工作的需求,从而撕毁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