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寻遗·大连老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青泥古道寻旧梦

老海味馆位于胜利广场东楼处。我们记忆中的老海味馆最初并不在这里,此处原是日本人开办的东亚制果。1951年,东亚制果改名为爱士林制果,1958年才被用作海味馆。

据《中山志》记载,海味馆成立于1905年,属鲁菜系,以海鲜为主。当年,海味馆的熘鱼片闻名大连,海杂拌是海味馆的一道名菜,不过最有名的莫过于其镇店之菜“全家福”。这道鲁系大菜用料十分讲究,以海参、鲍鱼、大虾仁、上等鱼片、海螺片、干贝丁、鱿鱼花等近十种海珍品为主,辅以玉兰片、肉片等配料做成。过去大家虽不是很富裕,却都愿来这里潇洒。这里的价格也比较公道,一般人家也能消费得起,当然不少人都是冲着“全家福”来的。1993年,在这里建起了胜利广场,海味馆搬迁到长江路926号。后来,新海味馆又迁到胜利广场8号渤海明珠大酒店三楼,不过知道的人却不是很多了。

旧时,胜利广场西楼附近有日本人开的面馆“三野好”与经营日式糯米点心的“港屋(みなと屋)”。当年,“三野好”的楼上还悬挂着札幌啤酒的广告。在它西侧还有追田理发店和马场眼科。1935年出生的老大连人孙来成叔叔告诉我,那个马场眼科他尚能记住,在胜利广场西楼最西面,正面朝着中山路,当时他还是一个少年。他还补充说,他童年时就已经看不到青泥洼桥了。

胜利广场西对面旧楼曾是大连煤气公司,日本侵占时期是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自动车待合所(候车室)。洋楼是由福昌公司在1930年10月建成的。1936年,这里还曾有电车司机的培训场所。要说这里最值得留恋的,莫过于站前储蓄所。站前储蓄所是老市长宋志新树立的典型,曾是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据大连石化报社朱爱华回忆,站前储蓄所的面积并不大,却出过市劳模。储蓄所里职员也不多,几乎都是女性,待人和气,工作态度认真,处理业务快捷,实在是个温暖如家的地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储蓄所橱窗里的宣传板介绍的1分钱的作用:全国7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可以买多少飞机和多少汽车等。

大连三越洋行的商标

原秋林公司前身是三越百货商场

原秋林公司是中山路最耀眼的明星。这座洋楼1937年8月建成。这里曾有俄国人开办的日用品商店——露西亚商店,日俄战争结束后,被日本人接管。1930年,三越重金收购了露西亚商店,并在大连设立三越株式会社大连支店(以下简称三越),三越洋行是中国人的习惯叫法。

1936年10月29日,三越投资300万日元在青泥洼建造大型百货商场。洋楼高五层,还建有地下一层,一至三楼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和化妆品等,四楼则有中、西餐厅,五楼是新商品展示厅。大连第一家百货店几久屋(天百的前身)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打压三越。三越毕竟实力摆在那里,经过多年的竞争,双方谁也没有挤垮谁。

大连解放后,三越遭到苏联人的清算,苏军以“日本应归还帝俄时期没收的秋林公司财产”的名义,接管了三越百货商店,并将这里改名为秋林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隶属于哈尔滨的秋林总公司,简称秋林公司。苏军撤离以后,这里移交给中国。

当年,秋林公司不仅是大连市民及游人喜欢光顾的地方,许多外宾名流也来过这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丁玲、梁漱溟、顾颉刚等人都曾来此购物。沈从文1962年和1964年两度来大连避暑,其间也来过秋林公司游逛、购物。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到东北访问的最后一站就是大连。他在参观完大连机车车辆厂后,带着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一行前往秋林公司。当尼赫鲁步入商场的时候,街道两旁及商场里的市民纷纷鼓掌欢迎。

1960年,毛岸青与邵华的婚事瓜熟蒂落,开始筹办婚礼。负责毛岸青保卫工作的原旅大市公安局警卫处处长张世保陪同邵华多次到秋林公司选购结婚用品。

“文革”开始后,秋林公司改名叫作东方红商店,1980年4月又改为大连百货商店,当年的老地图上还能清楚地看到这个名字。多年来,大家早已经习惯了秋林的称谓,虽然它属于舶来品,但在大连人的印象中,它早已成为城市的一分子。1984年9月2日,秋林公司的名字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