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寻端·大连开埠建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借地修铁路,逐步侵入中国东北

1891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决定修建西起莫斯科、东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横贯欧亚两大洲的西伯利亚大铁路。1894年,铁路修到了外贝加尔地区。原计划其铁路在贝加尔湖以东的赤塔附近向东北方向修建,再沿中俄两国的界河黑龙江俄国一侧向东一直到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然后折返南下,沿乌苏里江俄国一侧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此段铁路的规划线路呈“n”字形。

按照这样的设计方案,其沿途地质状况极为复杂,不仅要跨越江河沼泽,还要穿山越岭,既费力耗材,也费时,特别是搞不好就会错过“战略机遇期”,失去梦寐以求的控制远东的机会。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沙俄竭力想取道中国东北修建该段铁路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样既可大大减少成本,使“n”字形路线变为一条直线,缩短路程940多公里,又可将其势力伸延到中国东北,并进而控制远东,实现沙皇尼古拉二世确定的,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画一条直线,将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划归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就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际,为了确保远东战略利益的实现,沙俄迫不及待地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中国东北。但日本绝不会轻易让出“到嘴的肥肉”,执意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第一条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并不再是其宗主国;第二条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就使沙俄欲在远东的“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并最终实现控制远东的战略构想,和日本极力推行的“大陆政策”迎头相撞,其利益受到直接威胁,令沙俄深感危机。

于是,沙俄联合各怀鬼胎的法国、德国极力“干涉还辽”,以最终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侵占。

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明确要求日本打消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欲望,并限定在15日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中国东北。此时,日本虽然战胜了中国,但是,甲午一战,清朝的北洋水师也使日本海军损失不小,日本的国力消耗也已经到了极限。以日本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三国抗衡。日本为了尽力保住条约所得,退而求之,于4月30日提出只占领旅顺口与大连湾两个海港,加上一些赔款,以换取三国放手。但三国依然态度强硬,毫不退让。因为,辽东半岛以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利益关键点就在大连湾和旅顺口不冻港,各方岂能轻易放弃?特别是沙俄政府更不会罢手。日本希望英国提供支持,但英国也只是建议日本接受三国的“劝谕”。在如此的外交压力之下,加上签署条约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最终,日本在5月5日表示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1895年11月8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辽南条约》,清政府付出3,000万两白银作为日本的军费补偿。10月19日,日本与俄、法、德三国达成协议:日本归还辽东半岛。12月,日本军队撤出了辽东半岛,清政府恢复了在辽东半岛的驻军。

1895年秋,就在三国“干涉还辽”尘埃落定之时,沙俄未经中国清政府同意,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到中国东北进行勘察,为修建穿越中国东北境内的铁路做准备。1896年,沙俄利用其“还辽”之“功”,以及清政府急于与其结盟对付日本的策略,把“借地筑路”作为先决条件,展开了一系列“动作”。1896年4月18日,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正式提出“借地筑路”要求,遭到断然拒绝。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沙俄别有用心地邀请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参加典礼,并以国家元首之礼相待。此间,沙皇尼古拉二世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李鸿章于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进北京城的沙俄军队从已逃跑的慈禧太后的寝室保险柜中抢走了《中俄密约》的原件。

《中俄密约》共六条:第一条,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抗敌;第二条,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第三条,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第四条,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许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第五条,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和军需品;第六条,本条约自清朝批准第四条规定之日起生效。根据密约第四条,1896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该合同规定成立东清铁路公司,其章程按照俄国铁路公司规定办理。

《中俄密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获得了使其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东北领土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特权,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的条款,也使沙俄日后进入中国沿海港口和寻找不冻港出海口,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三省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力量。


◎东清铁路

即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中东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东清铁路是沙俄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远东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

1896年6月3日签订的《中俄密约》约定,沙俄可以穿越中国东北借地筑路。经过成立东清铁路公司、制定公司章程、确定具体路线等诸多准备工作之后,1897年8月28日,在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举行了东清铁路开工典礼。之后,沙俄当局并未全面施工,而是对铁路的具体走向进一步勘定,曾试图将原定线路南移数百里,以便更加深入中国东北腹地。但是,经过勘探发现地形复杂,难度更大,遂放弃此奢望,又回到了原设想上来。此时没有全线开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沙俄当局正在急切地等待占领辽东半岛尤其是旅顺口的机会,准备将东清铁路修到旅顺,从而达到控制辽东半岛,最终控制整个中国东北、建立远东霸权的目的。沙俄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早在俄国提出要在中国东北借地筑路时就说过:“只有在旅顺口牢牢地站稳脚跟,并通过铁路支线使之与俄国连接起来以后,才能在远东事务中坚定地贯彻我们的意志,必要时就用武力予以支持。”哈尔滨铁路分局研究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组.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16.1898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签署,其第八款约定,东清铁路公司可修一支线铁路至大连湾。至此,沙俄借地筑路的目的“圆满”达到。于是,1898年6月9日,分东、西、南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1901年全线试运营,开始运输旅客和货物。1903年7月14日,全线正式通车。

东清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呈“丁”字形,西起满洲里,东抵绥芬河,南至旅顺和大连,全长约2,500公里。其中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的线路(南满铁路)长940多公里。

图1-5 2012年12月1日通行的哈大高铁,风驰电掣,仿佛穿越时空,瞬间将百年前建成的东清铁路抛进了历史的隧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