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老子首倡太极以柔克刚理论
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有个地方叫苦县。城东10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这里松青柏翠,水秀山明,算得上一个风景佳丽的宝地。
曲仁里村前有条赖乡沟,沟水清澈见底,两岸李树茂盛。在那李子树林深处有一户人家,这家的闺女模样俊俏,知书达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但这闺女却发誓终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读诗书,侍奉爹娘。
相传有一天,这闺女到乡沟水边洗衣,在石头上搓了一阵,举起棒槌“梆!梆!梆!”刚几下,就见两个对肚儿长在一起的李子从对面不远的水面上漂了过来。她停下手中的活计,伸手把李子拿起来。
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偏平,像两个耳朵合在一起。她咬一口尝尝,蜜甜蜜甜!几口就吃完了。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里难受起来,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原来,她怀孕了。
苦县 古代县名,位于河南省鹿邑县。楚置苦县,秦废。汉属相县南部地区。东汉初复置,属淮阳郡。老子本是楚国相县人,楚国相县曾因荒芜而归于苦县,所以后世称老子为苦县人。
花落花开,竟然81年过去了,吃李子怀孕的姑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终于顶断母亲的右肋,从里边拱出来了!咦!原来是个白胡子小老头!连头发和眉毛都白了!
雷公电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雷电崇拜,起自上古。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认为雷公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母亲说:“儿啊,你是为娘吃李子怀孕生下的,那李子又像两个耳朵合成的,娘给你指姓起名,唤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死之后,你在尘世之上,做个好人,也就不枉我怀你八十一载了。”
说罢,气绝身亡。李耳跪在母亲尸首旁边,痛哭了一场。因为李耳出生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李耳小的时候很少说话,但他善于思考,凡事非要想出个道道才行。
一天,李耳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玩。这里有一棵大槐树,几个人合抱也搂不住。他们觉得这树太强大了,遮住好大一片荫,几个人爬上去摇晃也摇晃不动。在树的下面长着一片细长的小草,由于常年晒不上太阳,又黄又瘦,随着微风摇来摇去,非常细弱。
突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面上,大树在狂风中悠悠地晃动身躯,似乎在说:“我是多么强大呀!什么也不怕。”
不一会儿,随着一道刺眼的闪电,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好似雷公电母来到人间,“咔嚓”一声,大槐树断了,露出白白的断茬。躲在一边的孩子们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雷雨过后,李耳他们来到大槐树倒下的地方,看见那些小草迎着阳光,顶着露珠挺立着,似乎更加神气了。他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李耳回到家里,将看到的情景给老师商容叙说了一遍。年迈的商容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
李耳摇了摇头。
商容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
李耳点了点头。
商容微笑着问李耳:“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弱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
李耳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大声回答:“舌正因为柔软才长期存在,齿正因为刚强而先落,老师,是这样的吗?”
商容笑了:“你算是悟出这个道理了。不仅舌齿是如此,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交给了你,再也没有什么可告诉你了。”
李耳听着老师的教诲,联想到屋檐下又硬又滑的青石板却被水滴凿出了一个个洞;想到许多争强好胜的人家破人亡,而谦卑有礼的人则得以保存;一些本来体魄强健的人,因忽视了调养,反而早逝了。他又想到人死后变得四肢僵硬,人们给他穿寿衣都比较困难。然而新生的婴儿,那手臂和小腿看上去多么柔软,多么弱小,但是却一天天长大起来。
老子李耳后来把这个道理总结为这么几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后来博学多闻,最终成为道教的创始人,他所作的《道德经》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反者道之动”,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其反而发展。
《道德经》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由此,老子得出结论:柔胜刚,弱胜强。这是非常伟大的观点。我国传统武术,此后千百年来都受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支配,尤其是太极拳。
老子曾经说:“物壮则老”。我国武术最忌把招数用老,不论拳脚或器械,只要招数过了度,就被人反制。这是对己,若对敌讲,敌手凶狠异常,往往未交手,先被夺气,遭致失败。然而,从“反者道之动”来看,彼已“物壮则老”,是强弩之末,乃“死之徒”。
庄子(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老子说:“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说明在武术中,弱的一方取胜,必须研究变化,在“变”字上下功夫。这也成为后来太极拳流派众多的一大特色。
后来庄子把老子的思想发展到剑术上,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要想取胜对手,必须虚实变换,诱使对方陷入圈套,犯错误。
老子还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运用到武术中,“主”的含义是主搏于人,先出手,先发制人。“客”是不主动,从人不从己,后发制人。客主静,以静待动,反客为主。主位为阳,为刚,位于明处,暴露自己,易为人乘。客位为阴,为柔,位于暗处,人不知己,反占先机。这正是极高明的太极拳理论。
老子在临洮传道时,人们不分时间,不明方向,天地间阴阳不调。老子每天早晨登上东山给徒弟们传授道家真经,可是由于大家不知道时间,徒弟们总是不能按时前来听讲。
有一天,老子发现县城北边的洮河西面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山,早晨一片光明,傍晚全是阴影,便对众徒弟们说:“我在那座山上点一个太极图,让你们掌握时间和方向吧。”于是,他站在神庙大院挥笔向北点画了几笔,点完后把笔锋朝天插在了庙院里。就在这时,从天际翩然飞来一只凤凰,款款地落在老子眼前,他于是骑在凤凰背上飞升而去。
从此,那座山便在早晚太阳斜照下半明半暗,显现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来,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为“太极山”,并以太极山的方向为正北,以太极图的变化掌握时间。
后来,人们又在老子插笔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笔锋塔”,后改名为“文峰塔”。
阅读链接
老子太极图蕴含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理念,表现坎离、水火、阴阳二象相交相济,不仅是宋代周敦颐太极图内涵的渊源,而且也是东汉魏伯阳炼丹理论的直接来源。
魏氏《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气功宝典,其关于炼丹、养生的理论、观念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整个道教养生的理论、观念都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后世太极拳遵循“以柔克刚”的宗旨,也正源于老子道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