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短视频:如何频繁产出刷屏视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短视频是注意力经济的开始

爆款短视频的底层逻辑是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1美分的“注意力”将读者变成产品

1833年,美国纽约只有30万人,当地一份报纸的定价是6美分,大多数人都买不起。有一个名叫本杰明·戴的年轻人决定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纽约太阳报》。但是这份报纸不卖6美分,只卖1美分。同行竞争者给予本杰明嘲笑和不屑,他们认为,如果报纸只卖1美分,连印刷成本都不够,估计报社还没开张就关门大吉了。本杰明·戴在创办报纸时就想好了赢利模式:依靠低价将发行量推上去,然后利用广告赚钱。

其实,当时的广告与信息区别不大,广告也是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并没有完全商业化。本杰明·戴利用自己的报纸先是免费给商家做广告,等到商家尝到甜头之后,再谈收钱的事。一年后,《纽约太阳报》成了纽约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前的报纸都是赚读者的钱,而他则将自己的读者变成产品,将商家当成顾客。其实,他做的生意就是注意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着将其卖给商家。

20世纪50年代初,电视机在美国家庭的普及率只有9%,1956年达到72%。早期的电视广告都是简单粗暴地告诉观众商品的好处,之后出现了可以帮助观众解决问题的套路,比如巧克力广告会说“只溶于口,不溶于手”。之后,电视广告开始主抓观众的潜意识,比如某款产品之前的广告受众主要是女性观众,广告商拍摄了一则西部牛仔的广告后,它就变成男子气概的象征。

你会发现,越来越精明的广告商会把商品当成一个代表人类潜在欲望的符号,赋予各类商品不同的内涵,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当电视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它们就不再只让一个广告商赞助一个节目,而是在一个节目里插播很多广告,这种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各种真人秀、探险、答题节目应运而生,因为拥有了观众的注意力,就拥有了巨大的商机。

电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遥控器。广告商为了争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需要将每个广告都制作得非常精彩、吸引人,要不然就无法留住观众。之后,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来了。网站依靠吸引人的新闻、图片、文字吸引用户点击观看,并产生流量用来变现。

个人在PC时代发声从而产生影响力的开始,是博客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用文字表达观点,吸引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让自己产生影响力,通过流量的方式获得收入。等移动互联网到来时,可以随心所欲发布自己观点的推特、微博诞生了,降低了个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发布简单内容来获得关注,实现变现。如今,短视频时代已经成为记录这个时代的标配,而且是进入5G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始。

从报纸的诞生,到如今短视频的如火如荼,背后就是一场争夺注意力的升级战。不同介质的平台以拥有用户注意力作为能量,获取商业生态上的巨大成功,从过去到现在,这个模式从来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之前仅有少数人能吸引用户,现在人人都可以利用短视频,让自己被很多人看到、关注,并产生吸引力,继而让更多的人受益,平台也成了最大的赢家。

“注意力经济”一词是由一名叫桑盖特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准确地说,它的含义是:“人类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的能力有限,即注意力有限,而世界上的信息无限。这形成一种类似经济学的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对价关系,甚至比实际货币的影响更宏大,关系到该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所以被称为注意力经济。”延伸来说,注意力经济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人类活动方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不断增长,有价值的东西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这一点在短视频平台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技术革新的背后,算法推荐成为短视频平台、IP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核心

PC时代,一个KOL(关键意见领袖)的诞生往往受到他人的限制,因为内容推荐的背后是人的喜好,而非用户的主动选择。可以说,那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成为互联网精英的时代。普通大众更多的时候是仰望星空,却无法通过个人的喜好、优势成就自己。

即使短视频诞生之初的2011年和2012年,也只是一种单纯展示内容的工具,受困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网络资费的高低以及数字支付的便捷等问题。这让短视频行业沉寂了许久,一直到云计算带来的大数据的精准推荐,终于帮助短视频进入千家万户,成为这个时代争夺注意力的新的媒介形式。

算法推荐的诞生,摆脱了少数人主观的喜好,将用户生产的内容精准匹配给每一个对应的用户群体,让用户找到喜爱的内容后留下自己的注意力,把更多的时间留在相关内容上。

另外,算法推荐让短视频创作者以同理心的模式考虑用户对于内容的喜好,持续生产,增加信任,彼此之间最初只是创作与观看的关系,通过内容连接在一起,继而为直播带货、商品售卖、付费培训等打下坚实基础。

算法推荐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围绕抓住用户注意力而迭代升级,同时,它也塑造了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信任经济——大V、KOL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好伙伴。它也摆脱了传统媒体以用户数量为单位进行变现的模式,而是彼此只要存在信任就会有商业模式的诞生。

对每个普通人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

我们摆脱了传统时代少数精英的成长模式,进入一个人人可以通过短视频改变命运的模式,不需要取悦所有人,只要忠于自己,善于展示。哪怕你的爱好微乎其微,在短视频时代也可以得到超乎寻常的关注。

我看到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年轻人利用短视频改变人生的案例,也看到了大城市生活迷茫的中年人重拾生活信心的勇气。算法推荐会让你勇敢做自己,并帮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繁衍生存。

短视频商业模式的新特点: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

其实,互联网的核心资源就是拥有注意力,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它不再是以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看拥有的用户数量可以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短视频平台的巨大变现能力都是在拥有用户注意力的前提下产生的,直播带货、电商小店、付费咨询、广告展现等形式都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每个短视频平台的核心业务的侧重点不一样,都有各自主打的业务板块。这时,我们会发现短视频商业模式有一个新特点: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

以往广告与内容泾渭分明,一目了然,但是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短视频的内容打破了这一界限。它既可以是给用户提供价值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帮助用户解决痛点的意见,还可以是场景化单个产品的优势之处。用户更多关注的是你能带给他什么,而不会一刀切,认为广告就是广告,内容就是内容。这无疑降低了创作者商业变现的门槛。以往你必须在特定的渠道、平台做展示,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这样的资本与实力,这对于渺小的个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但是,短视频给了你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你乐于展示真实、精彩、有趣、有价值的一面,就能很快吸引相应的人群。

用户的注意力不单单放在一个内容上,而是“你”所有的内容。你的所有展示构成了用户认知的需求。有些人身处偏远山区,但是因为自身生活的独特性,对一些人而言就构成了“生存信息差”,毕竟他们对于陌生领域充满好奇。当创作者展示当地独特的商品时,对于用户而言,会将内容放到认知中的好奇领域,而不是广告购买层面。此时的注意力,并不只是吸引眼球,而是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如果说网络支付时代,支付宝的诞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让交易变得简单,那么短视频时代则是把内容作为连接器,让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各种商业变现也就变得越来越简单。

快手、抖音、B站的壮大改写了个人逆袭的方式

很多人都知道,快手平台侧重社区打造,着力通过短视频内容构建人与人的社交关系;抖音则是通过精彩内容的汇聚,让每个人的创作能够成为热点;B站则是围绕某个垂类进行深度创作的短视频平台。三个平台看似不一样,但只是内容的长短、场景化不同而已,未来终究少不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拼杀。其实,这三个平台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是利用各自的核心优势紧紧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继而围绕主打业务模式的不同,实现了各自的快速成长。

快手的侧重点是给那些进入平台的用户匹配对应的人群,不会因为先来后到,或者粉丝多少刻意对待,每个人来到这个平台,在获取用户注意力方面都是平等的,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只需要围绕服务的目标人群深耕内容,就能快速变现。

抖音侧重的不是人,而是内容。它给予每个内容同等的曝光机会,只要你懂得内容创作,就可以得到算法推荐的青睐,就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你的内容,快速实现变成大V的愿望。

B站在太多人眼里是二次元的天下,其实现在已经成为深度短视频社区的天下,它完美地将一些文字领域的创作者转变成短视频创作达人,成为各个行业的短视频知识方案的提供者。

如今,用户注意力争夺战愈演愈烈,短视频已经成为各个平台的标配,而且还面临激烈的拼杀。

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式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对普通用户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搭上各个平台发展优势的快车,让自己快速实现逆袭。在这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用户选择平台时并非像传统互联网时代要随大溜,而是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选择。

很多时候,我发现有些创作者并非不懂创作方法,毕竟短视频的出现降低了创作门槛,而是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真正的兴趣,只是单纯将短视频当作展示平台。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个欢迎个性化的时代,越是中规中矩的简单应付,越无法让算法清晰认识你,也就无法将你推荐给匹配的用户,更谈不上有喜欢你的用户与你建立信任了。

那些在短视频时代获得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于是走上了成功之路。

李佳琦在没有成名之前做了很多年的柜台销售,所以他做短视频的切入点是推销口红,而且选择的平台是一、二线城市女性用户偏多的淘宝。李子柒本身就是一个从小肯吃苦、自立的女孩,自己拥有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天地,她选择做短视频的切入点就是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选择了可以放PGC(专业生产内容)短视频的平台。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自己先想好做什么,然后再选平台的时代,这个顺序注定了你是乘风而上,还是会走一段弯路。

在这场争夺注意力的大战中,个人创作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打造IP的过程,更是一次自我学习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