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4 理解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4.1 学习要点
◆ 了解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 了解信息化的内容
◆ 理解信息化的层次划分
◆ 理解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4.2 知识准备
1.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概念产生于日本。1963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Tadao Umesao)在《信息产业论》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化做了定义:“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并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以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体现了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这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以突出各个领域都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表明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信息化就是指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共享,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历史进程。
2. 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1)信息设备装备化。即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单位主动地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系统,以辅助作业顺利完成。
(2)信息技术利用化。如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改进作业流程,提高作业质量。
(3)信息内容数字化。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等各类作业系统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并使上述各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或知识化,以及进行数字化,以利于查询和管理。
(4)信息服务完善化。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如联机服务、咨询服务、系统集成等。通过信息服务将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5)信息人才递增化。加强对各类信息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使信息人才的比重日益增加。信息人才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原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能力的自我提升,使其快速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操作、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另一方面是加强信息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技能的培训,使人们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6)信息投入倾斜化。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或投入计划中,应对信息化的投入给予倾斜,重点支持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7)信息政策封闭化。尽快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日益使这些政策相互完善,不留漏洞,为各项信息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
3. 信息化的特征
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角度看,信息化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明显的信息外溢性。首先是信息本身的外溢效应,它可以对外部产生影响;其次是新信息创造的新市场的外溢效应,新市场能产生连锁反应;最后是新信息创造的新利益的外溢效应。
(2)极强的技术创新性。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了几次重大突破,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通信、互联网等,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技术领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加速重组与调整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的强劲创新催生了产业的不断突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强的创新过程。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信息技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来实现结构的升级,即当技术变革引起产业结构转换时,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信息技术还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信息技术可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广泛的技术渗透性。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渗透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一批新的交叉科技和新兴产业,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
(4)较高的经济效益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管理效率,从而极大地降低社会总成本,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的企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增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不同管理对象之间的交叉性、有序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组织与经营模式的变革,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5)强劲的产业带动性。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据分析,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在我国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名列第9位,说明信息技术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度在37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居于第4位,说明信息技术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4. 信息化的层次
信息化从“小”到“大”有以下5个层次。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其有两个含义:一是产品所含信息、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物质比重反而越来越小,产品逐渐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转变,如智慧教室里的智能白板,作为书写的物质比重越来越来弱化,已俨然成为一个智能化的电子书、计算器;二是在产品中嵌入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一定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功能,如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窗帘等。
(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它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加速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如有的企业应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来改善企业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应用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来提高办公效率;还有的企业应用PMD、CRM、SCM、CAD、CAM、BIM等信息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产业信息化。它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如“智慧农业”工程就是农业,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可大幅提升农业竞争力。再如“智能制造”本质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其目的是促进整个工业改造提升,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还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物流”等都是服务业信息化的典型例子,其本质也是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目的是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4)国民经济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经济活动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信息化的经济运作与管理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态过程。通过信息化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将金融、贸易、投资、计划、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4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各国急需实现的近期目标,如电子商务就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帮助出口型企业调整市场、启发加工型企业开发设计品牌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不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资源,由此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活动空间的过程。当社会生活实现极大程度的信息化时,就意味着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出行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有美团点餐、淘宝购物、AR选服装等也是采用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衣”“食”和购物方式。
5. 信息化与社会发展
信息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加速器、催化剂,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1)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
信息化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它有助于实现经济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助于经济体制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以改善和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有助于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信息化与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传统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工业化是一种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为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产值及工业就业持续增加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先有工业化后有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对工业经济的结构、工业化社会的就业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可催生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赋予工业生产全新的时代特征。
(3)信息化与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将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同时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和集中,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原有结构和功能实现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趋势,也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信息化是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提升机,信息化优化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城镇资源配置,强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促进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提升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城镇空间呈现扩散化或积聚化趋势,对城镇经济、文化和管理等产生影响并引发城镇功能的转换,信息技术同时可以带动信息产业,从而改变就业结构,拓展城镇就业空间。
(4)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强调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先进经济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促进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向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转变。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方式和重要条件,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变传统手工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5)信息化与知识经济
随着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的兴起,信息、知识战略资源的利用与生产将达到空前的水平。而这一切将使整个经济对知识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最终促使以知识为关键资源的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导致社会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诱因。
(6)信息化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是指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其本身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的深度应用,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因此,信息化也是推动国家经济模式向数字经济转型的直接诱因和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