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盲从和认同
认同与盲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事实上人们总把它们完全混淆。在我看来,真正的认同感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味地降低底线的盲从。
《1984》是作者构想的一个反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的统治者是一个叫老大哥的人物,也许他存在也许他不存在。但关键不在于他存在与否,这个社会的人民都得俯首系颈地对他顶礼膜拜。自由意识和人性全被高压的愚民政策抹杀。而就在每个人坚定地盲从老大哥时,温斯顿在日记里写下“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此理既定,余者亦然。”很显然,那时的温斯顿还有着自己的底线。
鲁迅说:“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在奥勃良审讯、刑讯温斯顿的时候,温斯顿始终坚持着对裘丽娅的感情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但是最终因暴露了他依然抱有对裘丽娅的感情,被奥勃良带到了101号房间,面对着他最害怕的老鼠,他真正出卖了裘丽娅,喊出让老鼠去咬裘丽娅。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崩溃了,就像洪水冲破了堤坝,如果之前温斯顿认为保持对裘丽娅的感情就意味着认同保持人性是有价值的,那他出卖了对裘丽娅的感情就意味着他抛弃了人性,而选择做一个盲从者。 他最终被同化,肉模糊地暴露在充斥着“老大哥万岁”的世界里。
或许,温斯顿是“幸福”的,他屈服,他逃避了,他做不到革命,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被打了麻药,不会为时代的症结疼痛,他抛却自由得到了所谓的“认同”。《1984》好比鲁迅笔下的铁屋中昏昏欲睡的灵魂,没有人忍心去叫醒他们。
《孤独六讲》说“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敢说1984的结局会是毁灭的,温斯顿归于沉寂,归于社会的“主旋律”,归于自己的生活。他最终“幸福”地活下去,每个人都幸福无比,而这个社会无疑是毫无思想的,人人都只是活在老大哥强权统治下的一具具行尸走肉。
蒋勋说:“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是有问题的,‘整个社会的声音最一致,但那不叫秩序。没有一种声音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好。任何一种声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存在理由,可是它必须与其对立的声音产生互动,那才是好的现象。”因此,我们无需为自己与群体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而彷徨甚至自我怀疑,以至于抛下底线去盲从,我们需要做的是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内心,为价值观而发声,以获取别人的认同,这才是获得认同感的最佳途径。
不是说多数人的观点便是真理,真相或许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何必盲从?我自有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