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智慧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是已经符合我国国情并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居家养老过程中的健康管理及信息化问题较为突出。国务院于2015年7月颁布的《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依托我国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小区服务为依托,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管理、护理看护、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可见,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将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融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建设和完善中。因此,打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新热点,也必将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新方向。
(1)智慧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在智慧居家养老的定义探索上,刘建兵等(2015)认为,智慧居家养老包含了智慧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概念,是一种将养老模式推向智能化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同时他们构建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产业链。卢剑伟和宋艳艳(2016)从智慧技术入手,探索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居家老人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杜泽和王彦(2015)提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小区,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日常护理服务。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在实践中的经验,本文认为智慧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服务、智慧感知设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老人的生理健康指针、位置信息、活动量等各类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和数据中心随时随地实时连接,同时让其子女和家人、养老机构等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等相关人员能远程实现对居家老人的安全看护、健康监测、生活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能让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家中过上高质量老年生活。
(2)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
在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上,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赵雅鹏(2014)通过探索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以交互系统设计的方法,从物质、行为、精神三个维度创建智慧居家养老交互系统,在满足老人身体需求的同时,为其解决心理困扰。聂淼(2016)以济南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提出智慧居家养老“三大需求”,创建了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为智慧居家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提出了建议。李静(2015)采用SLEPT和SWOT等模型,在分析目前养老形式的前提下,具体制订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营销、运营和财务计划。沈静桥,刘怡和赵爽(2015)则是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基于物联网,设计了由环境子系统、安防子系统和意外防范子系统组成的智慧居家养老系统,大大便利了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杨明(2015)以SEC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战略理论及智能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SEC智慧养老业务发展战略。曹力等(2016)提出建立基于互联网+,建立O2O模式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王沛丽(2016)以天津市为例,根据天津市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养老条件及服务意愿等,阐明天津市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引用服务链理论,提出了构建新型智慧化服务链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议。石刚和李子平(2015)基于目前的养老现状,设计了小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通过把环境、人体监测信息和护理监控信息实时传输到小区,解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努力构筑一种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左美云和常松岩(2015)提出从智慧居家养老有助于小区居家养老主体间建立良性的运作循环,可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经方向。沈宫石和柳文(2015)则指出智慧养老让居家老人享受贴心服务,是一种适合中国养老的新模式。
针对智慧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刘建兵等(2015)对于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指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本质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但是服务创新还不能落到实处,所以需要大企业和资本的介入,政策的扶持和创新体系地建立。左美云和陈洁(2014)针对中国的养老现状,提出SMART模式的智慧居家养老形式。蒋鸿(2015)基于数据融合,将其引入智慧养老平台,并着重利用数据系统实现医疗健康子系统的功能。潘一楠等(2015)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绍兴地区的老人进行走访调研,最终提出了政府-企业-小区三方智慧居家养老的新型模式。
安庆等(2016)提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以智能手表为终端载体,开发健康安全监护系统,并搭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新模式。周天绮(2016)基于民政大数据,通过在民政部门,采用云平台建立养老服务数据中心,以此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远程监控,并整合养老资源,实现智慧养老。睢党臣和彭庆超(2016)则提出了“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同春芬和汪连杰(2016)指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适应当前养老方向,但是转型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阻碍,所以应当在尊重老年群体的选择意愿和实际需求基础上,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林国旗、冯洁和樊文霞(2016)从制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宣贯指导力度等方面探索智慧养老标准体系建设。
(3)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相对于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区别和优势
智慧居家养老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有较大的区别,并具有很大优势,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实现养老智慧化,为老人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只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需求,其无法做到24小时随时随地的服务。因此,常有老人独自在家突发疾病或摔倒因抢救不及时而过世;老人出门摔倒了无人搀扶;老人出门走失永远没有找回;老人忽视身体健康状况,就医不及时导致病情恶化等悲剧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给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智慧居家养老体系恰恰能弥补这些缺陷。以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为例,其功能大多包括定位、监测、求助、和报警等。通过GPS定位技术,监护人可以随时了解到老人的位置,不再担心老人迷路或走失;当老人突发疾病或摔倒时,可以一键SOS紧急求救,通知其家属和急救中心,使他们得到及时有效救助;此外,通过内置传感器等医疗设备,可以监测老人的心跳、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并实时上传数据,形成持续的健康档案,可以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并使其家人随时随地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这些功能为老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其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其家人因能实时了解老人的状况而对老人在家中养老更加放心。
第二,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智慧居家养老可以借助互联网,组织小区老年群体进行文化体育等集体活动,在活动前可以通过服务平台进行通知和报名,并可以充分征求大家的意愿,对活动内容或流程进行修改,尽可能使所有参与者满意。活动后也可以在平台进行反馈并相互分享心得和感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此外,智慧居家养老平台还可以为社群内的老人建立社交平台,让老年群体彼此分享和交流,相互鼓励和支持,避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心里空虚,使老年群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传统的小区居家养老模式常因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导致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不能有效对接,从而产生服务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的现象。但在智慧居家养老系统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解决信息传递不对称的问题,进而最大化地利用服务资源。该优势主要体现在服务需求分析:智慧居家养老系统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集成功能,用走访登记、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信息,并为小区内的每位老人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小区内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需求,以此为依据分配服务资源、确定补贴对象等,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小区资源来最大化和个性化地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手机APP等交互系统,小区内老人或其家人可实时获取小区养老服务情况及最新信息,也可随时将所需养老服务上传。小区养老服务中心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随时查看需求信息进行养老服务的统筹和分配,提高服务效率。可见,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改变了养老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传递方式,减少了信息沟通和交换的时间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第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传统的小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老人多是被动等待服务,而智慧居家养老方式可以使老人通过相关平台主动选择服务,并且,当老人出现特殊需求和困难时,通过个人、小区、医院、社保等部门的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迅速合理地调配服务资源,帮助及时有效解决困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了个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跨界合作,能更好地处理和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此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各类群体需求信息的分类整合,实现了社会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一方面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地推出可培育与扶持相关社会服务实体,例如软件服务企业、非营利慈善机构等,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社会就业率,并使各种资源产生倍数效应,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更为合理有效的配置。
第五,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智慧居家养老平台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为政府对各职能部门负责的服务考核提供有效依据,促进各个职能部门重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各职能部门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进而提高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度。
总的来说,“智慧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顺应我国传统的孝道观,既能满足老年群体对家庭和家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儿女对老年群体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誉为“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但我国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市场经验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从软件、硬件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
(4)智慧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
智慧居家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因其颇具人性化的设计,能用家庭化的温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老年群体谋求福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其生活幸福指数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智慧居家养老将成为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的一种趋势,成为我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智慧居家养老包含了居家养老和智慧养老两方面的概念,从其提出的过程来看,智慧居家养老是居家养老、智慧小区、智慧养老三者各自发展,最后交汇在一起的结果。因此,智慧居家养老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a)国家政策扶持
随着我国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以及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已经有了居家养老的理念,但直到进入21世纪,居家养老在我国才得以真正地发展,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部门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小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推动和提倡居家养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其中2006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模式为基础,小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9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13〕35号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可以看到居家养老服务正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尝试和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以往的以家庭为基础转变为以居家为基础,将社会力量加入养老服务的行列,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为日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提供重要依据。《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在明确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的同时,还强调了居家养老配套措施的建设,至此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也为智慧居家养老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养老的理念开始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2014年6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通知决定,在河北省优抚医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七家养老机构开展智慧养老物联网示范工程试点,该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养老机构对相关老年群体开展智能化服务,健全应用标准体系,促进智慧养老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明确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作为行动的目标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对智能养老模式的肯定和支持,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1月颁布的我国首部《智能养老蓝皮书》中指出,远程医疗等智能健康服务在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的养老保健。可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温,以及国家政策对智能养老模式的提倡和扶持,依靠科技力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将在我国迎来重大机遇,成为未来养老的新模式。
(b)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因其对信息技术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小区内的养老服务平台,并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在现阶段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仅适用于城镇老年群体,因此,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直接决定着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和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2010—2014年我国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2011—2014年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逐年递增,2012年和2013年起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2014年其增长幅度又呈现增加的态势,总体来说,我国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图2-1 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源:2009年至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如图2-2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2011—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年递增,除2011年以外,增长幅度较为稳定。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告别了扩张型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很大的调整压力,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国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超预期回落,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从居民收入水平还是消费水平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我国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并未随着经济形势的下滑而恶化,仍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可见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依旧蕴含着良好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动力。
图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数据源:2009年至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创建和发展,虽然会受到政府资金的补贴和支持,但是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入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除基本服务外的高质量、高标准增值的附加服务或增值服务就会根据服务的成本收取相应的费用,而城镇家庭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稳定增长无疑为智慧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c)传统养老观念
自我国先秦时期起,随着儒家思想的广泛推广,我国在处理养老问题上就以奉行孝道为准,在这一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体家庭已经形成,并随着时代的变更逐渐形成了“养老、尊老、敬老”的养老观念,并且“父母有不慈儿女不可不孝”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普遍尊崇的道德伦理,家庭养老也就从此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养老方式,甚至家庭养老从道德化走向了义务化、强制化,甚至是极端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全面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都对我国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追求自己的梦想或为家庭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远走他乡甚至远赴重洋,“父母在,不远行”逐渐被打破,年轻人的家庭地位逐渐升高,父母的权威趋于与子女的平等化,同时老年人的自主意识也逐渐提高,年轻人对婚后居住方式大多倾向于不与父母同住,此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出后,我国的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三口之家大量增多,这就导致了父母独自居住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亲情的观念仍是根深蒂固的,父母对子女和家庭仍旧有依赖性,仍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去养老,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模式。而智能居养老模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保证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安全性,还让子女随时随地地了解父母的健康指标和生活状态,从而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和认可,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可以发现,社会对智慧居家养老的需求巨大,智慧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d)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慧居家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在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增加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智慧居家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智慧居家养老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创建交互平台、智慧感知设备、互联网服务等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居家老年群体的健康指针、位置信息、活动量等各种信息的实施测量和记录,并可通过交互平台获取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将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数据中心随时随地实时连接,从而为居家老年群体提供健康监测、安全看护、精神关爱等生活养老服务等。由智慧居家养老的概念和基本功能可以发现,智慧居家养老体系的创建和发展实现离不开移动通信技术、传感器、WEB服务、云计算、智能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正是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使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将老年群体、政府部门、小区、医疗机构等紧密相连,从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Costa等(2012)开发了智慧居家养老的传感器技术,为老人提供了多感官的监测和智能辅助。Becker等(2006)设计了一套智能居家照护系统,解决了现有照护系统中援助方案的难点。Su等(2013)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从医院治疗、家庭护理到预防保健相结合的医疗平台系统,居家养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DAngelo等(2010)设计了一个基于互联网、自动化的居家心电图监测系统,帮助老年人慢性心脏病的治疗。Vergados等(2011)探讨了协助老年人独立生活的智慧服务,指出了现有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不足。Thomas等(2013)指出了智能居家护理的市场需求,通过传感器技术将居家养老护理和智能计算器系统相结合。Wang等(2007)设计了一个智能辅助护理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一个嵌入式系统连接生物医学一起,通过收集病人生物医学信号,实验结果表明,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家庭病人护理质量。Chen等(2012)开发和集成了一个以高效的知识为基础的系统,设计一个智能和灵活的家庭医疗保健系统。这个系统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改善和扩展系统进一步满足新的病人和照顾者保健的监测需求,通过更新的推理机制中的知识规则。Gatton和Lee(2010)探讨了在各种各样的医疗设置和医疗保健服务在养老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智慧建筑集成传感器技术,监测病人在家里的状况。Pan等(2010)针对老年人独居的现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智能软件代理,提出了一个智能居家护理应急服务系统,通过自动检测老人摔倒,并与远程急救服务系统相结合进行救助。
(e)老年群体整体素质
智慧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虽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其理念还没有完全普及。由于智慧居家养老的实现必须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搭配。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清楚地知道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流程,并会应用或可以学会应相应的设备和平台,因此,不是所有老年群体都会选择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但智慧居家养老还处于开发和试点阶段,真正地广泛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正值生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的城镇居民开始退休,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大多数接受过高中以上的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思想开放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此,这部分即将进入养老阶段的群体会更愿意尝试新生事物,获取和学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更加广泛,因而对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会更高,这为智慧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智慧居家养老的硬件系统
目前,基于居家养老的智能养老系统的开发还处于试点和完善阶段,没有被广泛使用。现阶段研发出的智能养老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分系统:老年人健康智能监控系统、老年人外出智能监控系统和老年人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外企业针对智慧居家养老的解决方案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平台。例如,IBM公司开发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可接入各种终端健康监测产品,采集并整合老年人健康和安全等相关数据信息,其服务对象为小区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为他们提供随时随地的专业健康看护服务。国内一些软件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养老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例如中航网信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合了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构建了智慧健康养老运营管理服务平台(iROMS),这些软件及服务平台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地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鉴于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提出,很多学者为其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张钧(2013)将智慧、节能技术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相融合,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住宅远程监控的功能,从而保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安全。石明星(2014)针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设计了一种穿戴式智慧居家养老照护系统,除了对老人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外,还能够提供日常护理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老人的居家养老。王继文(2014)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作为系统的核心技术,为居家养老人员设计了智能养老住宅系统。通过远程监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供解决办法。曹恩国等(2014)基于SET分析法,提出了居家养老交互产品系统设计原则,并通过穿戴式产品等具体设计,逐步完善了居家养老交互产品的系统。任少朋(2015)指出目前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但是基于目前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基于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指出需要建立现代适老化住宅建筑的建议。赵黎畅(2015)针对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提出设计居家养老智慧产品的理念,这些产品包含了监护生命安全、辅助健康养老和服务心理情感的新型养老产品。雷婷婷(2015)针对老年人晨练的现状以及雾霾的影响,在智慧居家养老的前提下,设计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小型室内运动器材。曹文栋(2015)则是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设计了智能马桶,通过在马桶中植入智能芯片,实时监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态,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现状。李海燕等(2016)基于移动GIS,为老年人设计了智能养老定位系统,并设置了电子围栏提供报警功能。
(6)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城市的实践
我国各地区近年来在积极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例如,北京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依托智慧小区管理服务平台,以智慧养老呼叫互动中心,以及智慧养老指挥大厅为载体,充分整合一定范围内小区和志愿者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交互业务协同,建成了集服务、咨询、托老为一体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了涵盖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援,以及其他相关增值服务的综合性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有房、有网、有服务”并且“放心、省心、安心、舒心、贴心的”“三有五心”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合肥市民也对60岁以上的市民提供免费的智慧手表和相应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或手机APP远程监控老人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健康数据。但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还没有普及,类似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在全国范围内仅仅处于试点阶段。
各学者基于各地区养老现状,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的智能养老模式。吴康伊,李志德(2013)介绍了四川移动在攀枝花建立的“平台—终端”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一键紧急呼叫、亲情号码一键通等服务,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吴蕾蕾(2014)以杭州上城区智慧养老的探索为例,指出物联网技术用于智慧居家养老的优势。王利渡(2015)介绍了绍兴市首次建立的智慧居家养老试点,并指出其搭建的“一键通”智慧终端,可以实现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等上门服务。张颖,李利杰(2015)以宁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宁波目前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养老功能弱化等现状,提出了适用智慧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并提出健全保障机制、搭建信息平台等发展对策。汤臻怡(2015)以杭州翠苑街道小区为例,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其目前建立的智慧化养老平台及云服务网络,指出其目前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忠献(2016)以青岛市为例,通过对青岛现存的两种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和在未来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等多种发展对策。王海漪,王志中(2016)以太原市为例,提出其实行的互联网+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文章指出该模式适合中国的养老现状,并值得予以推广。王沛丽(2016)以天津为研究对象,基于服务链理论,构建了居家养老需求模块、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智能化服务链型居家养老模式,创建了一种新型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刘芷含(2016)提出在舟山市建立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将养老产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孙艳玲,付际强(2016)分析了成都市智慧养老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信息平台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智慧养老发展建议。袁小良(2016)通过对X市Z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实践的走访调研,指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配套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足、服务素质难以保证等挑战,并指出在日后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运用中需要不断予以改善。
在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是否适应中国的养老现状时,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魏丹和牟芳芳(2010)指出,武汉市首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并得到老年人的响应,智慧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新模式。阮晓东(2014)指出,智慧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将会逐步成为我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应对目前老龄化加剧下安享晚年的关键,并会对整个社会的养老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黄天友(2014)提出,只有智慧居家一体养老模式,才能够弥补和解决我国目前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中的局限和不足。许加明和蒋晓玲(2015)提出,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加,智慧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的理想模式,但是仍存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智能互助养老模式予以解决。马慧敏(2015)在北京、天津两地展开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智慧居家养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人员配备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提出建立标准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人员培训等对策。李超(2015)提出目前中国普遍存在智慧化养老服务机制尚未建立,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并通过SWOT模型,提出加快建立智慧化养老服务机制、深化智能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等解决措施。隋二龙等(2016)指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将开启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时代。吴镝摄(2016)指出北京石景区通过为老人发放呼叫器,实现随时呼叫服务及与子女沟通等功能,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居家养老。蒋毅棪(2016)指出目前随着“互联网+”智慧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智能养老新模式将逐渐成为我国的新型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