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
前二四六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秦国王位
征调国内七十万民工为自己修建墓陵
走势逶迤树木葱茏的骊山从此喧嚣不止
总设计师是丞相李斯大将章邯为总监工
秦始皇五十岁第五次出巡一路劳顿驾鹤西去
秦始皇陵历时三十六年才得以修筑完成
骊山位于秦岭北麓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
传说因山体像一匹黑色的骏马而得名
骊山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南北走向之河流
海拔千米为喜马拉雅山运动中隆起形成
临潼与马额山脉海拔高耸环境优美
相连之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相向谷峰
山体在陵南弧形展布状似盛开莲花
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间犹如莲蕊居于怀中
南面背山东西和北面形成环水之势
依山环水正是秦始皇陵具有的地貌外形
秦始皇陵内筑有内外两层夯土城垣
它们是帝都咸阳皇城与宫城的象征
皇陵内部建有各式宫殿陈列大量的奇异珍宝
秦始皇死后被隆重安葬在陵墓地宫
地下水的层面界限在修筑地宫时已经挖到
加工精细的石块之间灌注的溶液是罕见的锡铜
地宫中用流淌的水银做成长江大河
墓顶之上有夜明珠镶嵌的天文奇景
油蜡做成的长明灯象征秦始皇永世长存
秦始皇的陵寝是一座罕见的地下王城
它是世界上规模宏大造型奇特之陵墓
表现出两千年前中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皇陵四周分布着形制有别内涵不同之各种墓葬
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始皇陵园东侧一千五百米
地下两千年前的大军披坚执锐军容严整
七四年农民打井让秦军风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人们仿佛在战火硝烟士兵林立的时光中穿行
七千余件兵马俑组成了雄伟壮大的军阵
如当年秦军再现威风凛凛气势磅礴战马嘶鸣
这是秦始皇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艺术再现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
已挖掘的俑葬坑只是整个从葬坑之零光片羽
其中昭示的气势无边之规模已经令世界震动
其中一二三号坑陈列有相当的俑葬品
俑坑为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坐西向东
三个俑坑布局严整品字结构奇特令人惊叹
每隔三米筑起重墙它们之间的空档为过洞
在五到七米之深的俑坑底部墁以青砖
威武雄壮的兵马俑陈列在过洞之中
一号坑是以步兵为主称为右军的临战军阵
规整之矩形方阵由兵车步兵混合编成
整个军阵配置一名指挥官进可攻取退可守卫
剑拔弩张战马服驾呈现待命即发之场景
二号坑有一千四百件大型陶俑陶马称为左军
为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群俑
当年的秦军已经驰骋天下叱咤风云
秦代骑兵已经形成装备齐全的独立兵种
三号坑呈凹字形为战争阶段的指挥中心
护守的卫兵在后方排成两列战车于阵前待命
三个俑坑构成了秦代战时完整的军阵编制体系
再现了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之阵容
兵马俑仿真人大小按秦时将士形象塑造
体格魁梧着装五颜六色鲜明艳丽神态生动
细心观察它们的装束体态神情手势及细微发须
可以对他们的职务兵种身份等级逐一辨明
兵马俑的塑造个性特征鲜明艺术手法细腻
它们都是从现实的军队生活中凝炼提升
陶俑装束手势不同脸部的表情神态各异
有初上战场的小青年和久经沙场的胡子兵
身高近两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
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全神贯注之神情
满身盔甲的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平视远方
神情显得若有所思还带有几分模糊朦胧
兵马俑之跪射俑姿态优美身穿战袍外披铠甲
神态庄严头顶发髻的束带扎花收放兼容
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的跪射俑让人拍案叫绝
可以看到鞋底落地后表现出摩擦的疏密轻重
跪射俑的造型塑造惟妙惟肖曲线适度
走近身边你会感到它的气息尚存虽静犹动
凝聚的气息是心底里情感涌动的回落翻滚
魁梧的形体是在战场上拼杀抗争的灭影追风
坦荡热切之情怀是对妻儿老小的思念
屏息凝思之神态是对未来团圆生活的憧憬
跪射俑的阵容朱雀玄武鳞次栉比整齐划一
身着戎装的甲片跟着身体的曲线而随之转形
衣服的纹理由于体态的起伏变化伸缩舒展
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轻重不同而厚薄分明
制作人俑的水平高超引人注目令人叹为观止
各种车马俑同样是技艺超凡卓而出群与众不同
青铜车马在考古史上时代最早保存尤为完好
车身华丽绘有流云和几何图案的彩色风景
二号坑的青铜车马由二千四百余个零件组装
部件采用铸焊子母扣与活铰连接组装成型
有一枚含有氧化膜含铬百分之二的青铜剑
镀铬技术由德国在近代用复杂流程得以完成
青铜剑有良好之防腐性能和韧性色泽密度
现代人的实验制造无数均以失败告罄
秦人如何掌握这门高超技术至今无人能知
可以说他们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
一号坑武士俑无人佩戴攻坚头盔和护身铠甲
它们身穿战袍足蹬浅履精梳发髻以骁勇著称
陶俑的着装充分显示出南方楚国之风格
将军着皮质铠甲彩绘花纹配以黑白绿紫红
始皇陵兵马俑记录秦军历史风貌和浩大军威
表现出秦人粗犷剽悍争强好斗的民族个性
他们的衣着冠帽接受了六国文化的洗礼浸润
唯有秦军之发髻保持原有身份等级的传统
看过兵马俑的人无不为秦代卓越艺术而惊叹
同时感受到横扫六合的百万雄师之强悍威猛
难以忘怀的是聆听了它们长眠地下的静默
铭刻心中的是欣赏了它们浴火重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