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华夏》催人奋进
——为《诗咏华夏》序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中华民族的《诗咏华夏》。
这部史诗,不仅凝聚了新平先生扎实的史学认知,也展示了其诗人的宽阔情怀。纵观文史界,如此规模宏大的史诗大作,极为罕见。为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新平先生历经三年多,以诗歌形式创作《诗咏华夏》,深情讴歌了五千年华夏历史。
通过与新平的接触和了解,深知他是一位富有睿智思想和情感之人。这源自于他一生的奋斗经历和理想追求。新平13岁那年,父亲因工伤去世,是母亲把他们兄弟三人拉扯长大,这样艰苦的家庭背景,使他过早成熟起来,从小就养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毅执着的性格,使他在慈善之中常怀感恩之心和包容之情,拥有珍视友情、包容万物的胸怀。他经常讲热爱母亲不仅仅缘于母爱,理解读懂母亲有时会更重要。
他对祖国的挚爱,源自于对生活的历练。身处企业生产一线,新平一向热爱本职工作,从不抱怨工作的劳累和艰辛,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他乐此不疲撰写文章,此后成为企业团委书记。郑州大学毕业后调到淄博市委企业部、组织部、办公室工作,以后又调任市技术监督局、市经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办公厅主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尤为难得的是,弃政从文之后,他先后赴中央美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苦习工笔人物和写意花鸟山水。绘画之余他创作了长篇散文《中华之光 淄博三宝》,曾作为淄博市赠送中外来宾的礼品书,撰写出长篇抒情散文诗《三宝传奇 盛世之歌》,分别获世界记录协会颁发的“最长的抒情散文”和“最长的抒情散文诗”世界纪录证书,被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等单位收藏。
若洞悉新平的人生历练,也就了解了他为何创作《诗咏华夏》。这应该是新平先生在新的人生起点对理想的追求,更是他心中多年的梦想。
堪称宏篇巨制的《诗咏华夏》,始自远古,迄于宣统逊位,民国肇始,计13797行、226260字。显然,这是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长篇抒情叙事诗。它以华夏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依据,以诗歌的语言和故事性的情节展示了五千年来华夏历史的风云变化,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历史、思考历史的方式。它对于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语言进行形象描述。它俯瞰了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歌颂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描述了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奋斗历程,弘扬了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
这部史诗,浸透了作者对于远古历史的深邃研究,不难看出他对人类历史走向的深入思索。华夏民族的史前文化,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触摸史前文化初始,天地玄黄一片迷朦与神秘。《诗咏华夏》描写的先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一起劳动分配食物,几十人的氏族由共同的祖先繁衍生息,已学会人工取火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男人用掌握的磨光钻孔技术打制石器,女人已有爱美之心使用骨针缝制衣服,她们用有孔的兽牙海泔壳和石珠装饰自己。
独特思考,也是这部史诗的一大特点。在中国由传说的史前文化向古代文明发展传承的时间主线上,《诗咏华夏》把涉及历史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或浓妆,或淡抹,串成了一条夺目璀璨的珠链,使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种难忘的记忆。
如世人经常谈到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诗咏华夏》中在叙述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就这样写道:“遥想当年西汉张骞凿空而行扬尘千里,一路人马在危机四伏中历尽艰辛与死亡同行,行进在日落的黄昏冲破戈壁滩的寂寥荒凉,身后艰涩沉重的足迹将草原沉睡的黎明惊醒,抛洒的鲜血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中滚动流淌,人迹罕至的旷野里回荡着战马的嘶鸣之声,充满神奇的自然碧海青天升腾着粗犷的飞扬,自然天成的黄沙大漠气势磅礴风光独领,大漠孤烟的苍茫把人们带进那古老的岁月,沃野千里的神韵在感叹生命抗争的精神永恒,志在四方的人们在自我超越不屈不挠,丝绸之路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中排浪前行。”
以史为鉴,传承和弘扬中国辉煌的文明和智慧,是每个华夏子孙永远的精神基因。《诗咏华夏》以高昂的笔调,讴歌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繁荣的太平盛世,如西周时期的成康之治,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热情讴歌了清官包拯、民族英雄岳飞、抗倭英雄戚继光等。乃至对于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小说杂剧与南戏的风格神韵,也不吝惜笔墨,足以使读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追远深思,显然始终伴随着这部史诗之作。新平在谈到《易经》时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应如同天宇不屈不挠像大地一样对万物相容,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勤奋会最终使一个人掌控命运决定输赢”,写到尧帝时“中国自古族群众多于上古时期已是小邦林立,由家族扩展到社会和谐以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社会事业兴旺,尧帝提出协和万邦为中华文化基因被继承发扬。”改革的思想在周文王即位中得到体现,“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国使命在于革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蕴涵丰富之哲理,缔造华夏文明的实践始终充满着变革与开放,世界是富有而日新万物新旧交替继续不已”。
尤以近代史为鉴,新平先生重泼浓墨,足见其对于历史的反思。始于1840年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反抗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史。在近代史中,我国经历了百年的苦难和屈辱,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探索伟大民族复兴之路。我们不能够忘记曾经的太平盛世,更不能够忘记历史上的屈辱,不能忘记历史上的抗争,唯此,才能使我们公正地审视历史,发愤图强。
素以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的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帝国列强的大火烧成一片废墟:“穷凶极恶的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丧心病狂的西方士兵手持火把将雪松点燃,圆明园中又黑又长的烟柱插向天空,繁华富丽的北京城被黑云笼罩硝烟弥漫,烈焰四起发出骇人的劈剥与呼啸之声,日光透过浓烟为花木涂上的色彩暗淡凄惨,哭天喊地的三百余名太监宫女被烈火吞噬,燃烧中挺立的苍松翠柏喷出大团的浓烟,士兵们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毁灭而欢呼雀跃,斑驳陆离的火光怒视着一张张魔鬼的脸,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在风中摇曳至今仍在哭泣,每一个华夏儿女应该铭记这浓烟滚滚的一天。”
历史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牢记祖国的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平先生所著《诗咏华夏》,集史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堪称一部宏大而颇具韵律、且有故事情节的诗歌体中华文明史。其内容或跌宕,或起伏,或婉转,或豪迈,既蕴波澜壮阔,激情澎湃,也有平铺直叙,流水人家,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母亲的挚爱。读《诗咏华夏》所感受到的,乃是中国人民无论面对何种挫折都不屈不挠,无坚不摧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亦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前进动力。
读新平先生的《诗咏华夏》催人奋进,笃定前行。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晚清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