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创新发展都是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
一、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针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治国理政的总布局,为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我们党正面临“四大危险”,经受着“四大考验”,必须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在一个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将“从严治党”前面加上了“全面”,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党治国理政“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他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也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在2016年1月12日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各级党委要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各级党委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来看问题,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掉了,要其他的政绩一点意义也没有。要摆正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位置,党的建设是核心、是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和服务群众来抓党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具体,抓深入,使党建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发挥其带动、激励、凝聚等重要作用。党委书记作为抓党建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在其位、谋其政,切实履好职、守好土,组织好本部门的党建工作,按照分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管党治党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定理想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未能经受住金钱、车子、房子等物质欲望的诱惑,思想空虚、贪图享乐,理想信念缺失,肆意用权,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损害了人民利益。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不同场合都讲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他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将坚定的信念落实到平时的工作中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上,以实际行动来强化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
(三)以党章为镜
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而制定的章程,是党的建设全面性的指导文件和党内生活的最高法规,是指导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习近平非常重视党员干部对党章的学习,要求党员干部要以党章为镜,“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就是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目前,一些党员干部政治理论不过关,宗旨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足,执行党的各项规章的积极性不强,这导致了其工作效率不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不足,进而使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很大。党群、干群关系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对照党章多“照镜子”,从党对干部的要求中找到自身差距并及时弥补,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章意识是每个党员都应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党章意识。一个党员有无党章意识或其党章志识的强弱取决于党员对党章内容的认知与遵循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全党同志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章具有党内根本大法的地位,认真学习党章,强化党章意识,严格遵守党章,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违反党章,或对党章言行不一,就必须接受党章及其党内法规的严厉惩处。
(四)严明党的纪律
中国共产党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铁的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格的纪律也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党真正的优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严字当头,严明党的纪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习近平强调,党纪严于国法,“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要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都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养奸。
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世界各国政党对政治纪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的政党不能被称为政党;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严明的政治纪律,也必然会陷入一盘散沙甚至分崩离析的境地,苏联解体、苏共灭亡就是最沉痛的教训案例。现如今,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把政治纪律放在管党治党的首要位置,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体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任何背离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论和行为都是党的政治纪律所不允许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只有保持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我们党才能保持优良的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好人主义盛行,有的是搞家长制,一手遮天,独断专行。一些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甚至一些人搞团伙,拉山头,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导致党内民主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走过场,党内政治生态被严重破坏。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了专题研究,在深入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全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制度安排。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维护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若想要有严肃的党内生活,就要进一步提高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既要有民主的集中,也要有纪律的民主;既要解决领导独断专行的问题,也要解决领导班子软弱无力的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法宝,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党员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法宝用好。我们党要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有权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对其压制。
(六)从严管理干部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必须把从严治党的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治吏上,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着力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从严治权,加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斩钉截铁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重要论断鲜明地表明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又对党员干部素质提出了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履职尽职的本领。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之重,重在导向。要严把选人用人关,坚决防止带病提拔。组织部门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制度办事,实事求是地考察和评价干部,敢于为干部说公道话,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选人用人监督问责,对用人失察、失误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加强对干部的约束与监督。必须用制度管权用权,约束监督干部依法依规用权,切实规范权力运行,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特别是要把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用刚性制度把‘一把手’管住,保证‘一把手’正确用权,廉洁用权”,“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二、反腐倡廉
近年来,腐败现象越来越多,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腐败已经成为我们党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重大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一系列反腐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
(一)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领导集体首先表明了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习近平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多次提出反腐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他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还指出:“民生与反腐工作密切相关,一些地方和领域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与腐败有着很大的关系,严查腐败有助于改善民生。”2013年1月22日,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他肯定了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指出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又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习近平多次对反腐形势的论述充分显示了党对当前反腐斗争形势的清醒认识,对腐败所造成的危害有强烈的危机感。
反腐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习近平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他强调“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国家治理的高度。
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有信心、有决心。2013年4月9曰,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在这一论述中,习近平借鉴了毛泽东在1945年回答黄炎培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的著名论断,他告诫我们要深刻认识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及其警示意义,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还告诫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求党员干部自身要做到廉洁自律、为官清正,各级党政部门也要全力以赴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清正廉明的政府,促进政治文明和政治生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严明党纪国法,做到有腐必反、反腐必严,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二)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反腐败没有特区,也没有禁区,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2014年1月7日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关于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他在第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成为新的反腐“动员令”。
反腐倡廉必须“常”“长”抓。凡是有权力存在的地方都可能出现腐败,这是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一直面临的考验。习近平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于‘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体人民来监督。”因此,对于反腐败工作只有抓住“常”“长”二字不放松,我们党才能掌握执政的主动权。
“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固然可恨,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但“苍蝇”面对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其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危害更大。习近平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要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体现党的坚决态度,才能保持党对腐败的高压态势,从而使党以反腐倡廉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取信于民。“‘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抓大不放小的反腐战略,给腐败分子以强大威慑,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反腐信心。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近年来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涉及的贪腐数额巨大,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习近平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2014年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
(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权为民所赋,领导干部要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2013年7月,习近平在河北民政厅调研时说,大家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配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权力运行是否符合权力主体的意志和利益,关系到权力目的能否得以实现。习近平在中纪委三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要强化制约,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个人行使,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他强调,全面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法治化,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运行机制,依法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严格规范。
唯有用制度来规范、制衡、监督、约束权力,才能保障权力被合理运用,保护权力的公平正义。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如果制度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牛栏关猫是不行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不落实等于零,抓落实不到位也等于零。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对县委常委班子成员讲到,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
有权力的地方必须要有监督。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做出重大部署。这次会议明确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职责使命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了专门监督机关对权力的监督作用。巡视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习近平指出,巡视组要当好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苍蝇”,抓住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巡视组要落实监督责任,敢于碰硬,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促进问题解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
(四)坚持不懈抓“四风”
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只有党风正,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它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丧失了党性原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四风”虽然不直接涉及权钱交易、权力腐败,但一直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苍蝇”式腐败的主要方式,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八项规定,以上率下,严查“四风”,防止“纵蝇为害”。习近平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并且他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把“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针对“四风”问题,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把杜绝“节日腐败”作为反“四风”的突破口,大力整治和清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三、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着经济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确立了新目标、新任务、新方向。
(一)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自此,经济“新常态”成为描述中国经济运行的热词。同年7月,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提到“新常态”;11月他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全面阐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趋势和重大任务。习近平以“新常态”来定义中国当下的经济,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一个有影响的经济大国了,但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4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慢慢凸显出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外贸)动力不足,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减少,过度依靠投资和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使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在不断加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瓶颈,转型任务艰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支撑力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我们不但要面对多年积存的顽疾,还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险滩,要啃“硬骨头”。
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形态及经济增长动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我们需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面对经济发展新态势,习近平指出:“适应新常态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常态下,我们要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精心谋划用好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做出了新的阐释。他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表示,在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习近平指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十八大结束之际,习近平代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庄严宣誓:“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承担的责任,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路径。
发展是硬道理,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和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的动力。习近平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仍然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他强调:“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举行的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集体学习活动中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向。习近平关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是保护生产力又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生产力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紧密相关。习近平提出“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当代意义做出了新的探索。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指出“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工程科技实现了科学发现同产业发展的直接结合,使工程科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也真正成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习近平关于“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的新概括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融为一体,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向新境界。
(三)走中国经济改革之路
我国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中国经济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是一个事关改革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至少推出了“十大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消除各种垄断的体制机制、完善价格决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和资源税改革、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2013年8月27日,习近平与塞尔维亚总统会谈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漫的愿望不等于现实,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是对改革的干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艰难困苦,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因此,经济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既不会削足适履,也不会照抄照搬。
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指出,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对如何实现“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问题做了新的探索:一是在功能定位上,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三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经济改革中,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布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但要根植于国情,而且必须要有国际的视野。习近平指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方式着眼世界基本态势和时代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互动中,从世界大国不同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研究中国经济改革战略,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需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此,改革需要正确的引导。中国改革堪称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改革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其中所蕴含的逻辑与规律亟待更深入的认识。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四)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进一步创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格局中提出的“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新思想,开拓了改革开放的视野,全面地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从“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的高度,提出“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他说:“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做点压力测试,把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好,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在开始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他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又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提到“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
(五)经济转型发展新布局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召开的三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根据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对经济转型的格局做出新的阐释,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二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三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五是保持物价稳定,为推进改革和调整结构创造良好环境;六是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七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八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九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四、外交战略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战略高度,继往开来,勇于创新,运筹帷幄,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新风貌,这也体现了习近平独特的外交观和战略思想。
(一)坚持和平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具有深远意义。
倡导世界各国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3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不同国家相互帮助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习近平提出,“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绝不会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这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国家利益相辅相成,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严肃而重大的原则。在复杂的国际相互依存的情势下,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并非易事。2013年1月28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活动中,习近平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国家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他还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因此,中国要切实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包括维护海外利益,必须要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要让各国人民从和平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公平地分享到和平发展成果。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
(二)推进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
和平发展是世界大义,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利。从国际环境看,集团对抗已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可能再单独主宰世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相依相存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然而,世界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地区摩擦、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任重道远。面对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世界各国“同住地球村”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要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各国和各国人民都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参加“庄园会晤”,他进一步提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并精辟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只有各个国家都发展,世界才能共同发展。在非洲的访问以及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树立起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正确义利观,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习近平提出的义利观成为中国构建与周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和新兴国家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指针。各国人民要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应当同心协力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三)深化外交战略布局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些严重“外患”:美国以中国为主要对象进行全球地缘战略布局;日本在政治右倾化的影响下妄图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国际秩序;少数其他亚洲国家则企图蚕食和攫取中国领土;朝鲜半岛的有关各方都在相互挑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和维护国家安全,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的能力,着力维护和平稳定大局。为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坚持全方位和平外交的总体战略思路,即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在大国关系上,习近平指出,要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此外,我们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目前国际形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全球性问题增多,这促使大国间的合作意愿进一步增强。中国和平发展首先要壮大自己,同时也需要同大国加强战略对话。在“加强战略对话”的基础上,中国将着眼于世界大局,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不过分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大国之间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同时妥善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推动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2013年,习近平访问拉美地区及美国时,提出了中美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思想。在峰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表示: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在周边国家关系上,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此,我们将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以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努力以和平发展为前提,以经济合作为主题,兼顾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多种务实合作,营造安全可靠、经济繁荣、长期稳定的周边和平环境。中国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互利有效的区域合作战略平台。为此,中国要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上,习近平强调,要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切实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为此,中国将进一步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将近70年的实践中一直是中国人民信得过的朋友。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仍然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多边外交是中国重要的舞台。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同时要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
五、军队建设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强军兴军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重大问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及重大决策部署,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凝聚强军意志、推进强军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是党领导下的军队,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90多年来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军队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以及官兵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以加大对我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在这种形势下,关键是要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习近平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紧抓不放。他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灵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听党指挥,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军魂教育,有的放矢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军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作风优良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是习近平建军治军的突出特色。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军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面临着许多现实考验。习近平鲜明地指出,能否始终如一地保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系到能否永葆人民军队政治本色,关系到军队形象和战斗力建设,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以纪律建设为核心,严字当头、领导带头,抓常、抓细、抓长,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大病小病都要治,下大气力整肃军纪,坚决反对“四风”,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反对特权,纠治官兵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能打仗、打胜仗的根本指向,始终把打赢战争作为军队的头等大事、第一责任加以强调。习近平指出,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战场上打不赢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坚持一切建设和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与时俱进地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2013年11月6日,习近平在接见全军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这些论述都阐明了能打胜仗在强军兴军中的核心牵引作用,抓住了军队建设的“牛鼻子”,对军队履行使命和任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军事创新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故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创新是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习近平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军事创新这个优良传统,努力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军事创新任务繁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在加强总体筹划的同时,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原则要求。一是要坚持强军目标、积极引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党中央从全局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指明了军事创新的方向、任务、重点,明确了军事创新的实现路径和检验标准。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军事创新同其他领域创新相比,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面对国家安全稳定遇到的严峻挑战,面对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需要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一个大的解放,勇于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式,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改变维护传统安全的思维定式,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战略利益拓展的思想观念;改变单一军种作战的思维定式,树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思想观念;改变固守部门利益的思维定式,树立全军一盘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观念。三是要坚持抓住重点、整体推进。军事创新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四是要坚持突出特色、自主创新。军事创新也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致力于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