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语
老马识途
这条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文内所提孤竹即孤竹国。据当代专家考证,齐桓公并没有真正伐过孤竹,他是在北伐山戎时殃及池鱼,无意间把孤竹给“斩”了。不管怎样,齐桓公伐山戎也好,伐孤竹也罢,那是春秋时期的大事件。孤竹国的国都孤竹城遗址如今就在滦州地面,这条成语自然与滦州有关。
韩非子上文的意思是说,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北伐孤竹国,春天的时候出发,冬天的时候返回。在返回的途中迷了路。正在军心混乱之际,齐桓公向管仲问计怎么办,管仲说没关系,在这里俘获的老马一定认识道路。于是下令放出几匹老马来,让它们自由自在的在前面走,部队在后面紧紧跟随,竟真的找到了出路。韩非子用这个或寓言或故事或实际战例来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后人遂以老马识途、老马识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词语来比喻能起先导作用;用知途马、识涂骥等比喻富于经验和知是识非的人。
唐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宋代陆游《东窗遣兴》诗:“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又《自述》诗:“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宋代毛滂《寄曹使君》诗:“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清代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代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曰:“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代赵翼《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次韵奉答》曰:“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清代林则徐《送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上述诸公都曾引老马识途入文入诗,其他还有很多。
齐桓公曾为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齐国继位的第十五代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管仲是他最重要的谋臣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是周文王同族姬姓之后。管仲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谋略高超。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埋伏在公子小白必经之路,准备射杀小白,清除公子纠登位的障碍。不料管仲发出的箭射在了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而桓公未听其言,于次年轻率攻鲁,在长勺之战中被鲁军击败。战后,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在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在军事方面,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1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老马识途的故事,说的是当时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一个叫做山戎的部落又在侵犯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隐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齐军到了燕国,与燕国组成燕齐联军,准备大举灭戎。山戎这时早就得到消息,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逃跑了。齐桓公说山戎之患消除了,我们远道奔袭,后勤供应是大问题,赶紧也撤兵吧。管仲说主公不行啊!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再次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君主燕庄公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一带),与燕国素有往来,他们也常受山戎袭扰之苦,可否请他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见无终国国君。无终国很爽快,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围剿山戎的行动。这样,一支由齐桓公亲自指挥、由燕齐无三国组成的联军就形成了。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他听说燕、齐、无三国联合讨伐来了,心说一国还打不过呢,何况三国呀,早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东北方继续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乖乖的缴械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非常感激齐桓公。齐桓公问他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跑到东边的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
密卢确实逃到了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孤竹国是个礼仪之邦,平时国内没有多少军备。但国君答里呵迫于山戎的压力,还是派大将黄花率仅有的一队士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当然两军一交战,就被联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亲自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如今只能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这里不远处有个地方叫迷谷,那里沟壑纵横,黄沙漫漫,不熟悉的人进去就出不来了。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联军全军覆没。答里呵认为这是个好计策,于是派黄花去跟密卢商议怎么才能把联军引入迷谷去。密卢是个聪明人,说只要能消灭联军保全山戎一族,就是死了也甘心情愿,于是拔刀自刎。黄花割了密卢首级,献给齐侯,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人头,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东北方向继续追击。
黄花顺利把联军引入迷谷,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这里的确黄沙漫漫,沟壑纵横,几万军队进去,像在大海里投进了一滴水,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怕的是,这里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联军像一群没头苍蝇,转来转去的在迷谷里兜圈子。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计策。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严冬的西北风猛烈地吹着,冻得士兵瑟瑟发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凌乱不堪。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左冲右突,好歹就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齐桓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找管仲问计,说军心涣散,人心惶惶,再找不到出路,敌兵杀来,非葬身于此不可。管仲说,没关系,我们缴获了很多山戎的战马,一般来说当地的马必然认识当地的道路,咱们挑选几匹当地的马来,让它们在前边走,很快就可以出去的。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说那就试试吧。于是管仲命人挑了几匹老马,把它们撒开来,让它们自由自在的在前面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果然很快就走出了迷谷。联军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按照现代科学解释,马脸长大,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系统。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和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也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就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老马见多识广,自然更加有辨识能力,所以,老马识途是有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