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综合模拟试卷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一)
(课程代码 03709)
第一部分 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
A.理论性
B.逻辑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5.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 )。
A.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6.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8.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10.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1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1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态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14.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水平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1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1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 )。
A.不会有根本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8.以厂房、设备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20.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 )。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
D.设立如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21.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 )。
A.垄断可以创造新价值
B.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
C.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2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
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
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3.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A.1917年11月
B.1918年春
C.1921年春
D.1936年12月
24.下列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B.是各个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
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愿为其奋斗的人入党
D.不应接受任何非工人阶级的人士入党
25.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27.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28.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29.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0.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32.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33.试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本质。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 03709)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D
4.B
5.C
6.A
7.C
8.D
9.C
10.B
11.C
12.B
13.A
14.A
15.C
16.C
17.B
18.A
19.C
20.B
21.D
22.D
23.C
24.C
25.B
二、简答题
26.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27.答:(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但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还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就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在第一次飞跃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正确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在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是得不到解答的。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28.答:(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第一,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第二,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第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第四,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9.答:(1)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也不很固定,主要是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
30.答:
(1)主要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论述题
31.答: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①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②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具有个性、特殊性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可能是其中所有的东西,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比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更为丰富。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也同样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
现实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这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32.答:
(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33.答:(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政权机构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