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乡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19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2万人,其中中小学教师近250万人,幼儿园教师为42万多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3%。可见,乡村教师队伍依然庞大。城乡教育的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加快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做出了多项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而乡村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的质量。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应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 43号)(以下简称《支持计划》)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持计划》秉持师德为先,以德化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提升质量,提高待遇;改革机制,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的工作目标;并明确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和素质,建立乡村荣誉制度等重要举措,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条件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2018年1月20日,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专门提出“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并明确要求“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另一个是2018年3月2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行动计划》将主要措施明确为“十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该“行动”明确指出:“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 ‘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
乡村教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乡村教育整体发展状况,乡村教师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我们需要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他们的素质状况更需要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