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是明确宫廷不同区域内的宗教建筑是否有情况,在有的前提下,再具体探讨有关的问题。从帝王的个人喜好、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多方面追溯建筑的成因。具体的工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一是资料收集工作;二是将宗教学理论、宗教史知识和具体宗教活动这些内容对应到宫廷宗教建筑这个研究课题上;三是资料整理工作,理出线索;四是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资料收集工作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文献方面,全面网络研究范围内的历史记载,包括正史和野史,即官方记载的典章制度和有关档案,同时注重各类笔记中的相关描述。其次,由于研究对象就在北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地踏勘,获取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再次,有关图档,其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现代和当代研究者的测绘和调查,一部分来自样式类的图档。最后,广泛阅读已有的研究成果,参考前人的工作方法和结论,相互印证。
宗教理论和宗教活动对应到研究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笔者看来是本文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宗教建筑的研究必须在对宗教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这一过程将贯穿研究的始终,并且将超出本文的时间限制,但也必须勉为其难。对中国的宗教文化而言,目前理解上的困难包括了三个方面。其一,宗教的生存状况十分复杂。中国的宗教首先是多种宗教并存,相互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其次是几乎没有唯一神教,每一种宗教内部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中断的传统背后,对宗教的理解只能通过文献典籍,或者部分地借鉴国外学者对港、澳、台等地区华人传统中残留的宗教习俗所做的研究,而这些地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非主流文化区域。其三,我们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宗教文化的人文学者,所以只能是从宏观上把握,主要的工作不是发现而是借鉴,希望能将人文学者对中国传统宗教研究的成果移植到建筑历史的课题中来。具体的落实过程,就是首先参考各宗教的通史著作。其次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专题研究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礼”文化、园林文化中的宗教因素等。最后是已有的对宗教建筑的单体研究的著作、论文等。
资料整理工作。这一过程包括对资料的消化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线索将资料串联起来。实际上,整理工作已是研究工作的初始阶段。整理过程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在众多的资料中理出线索,而线索正代表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初步判断,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场、角度和观点。本文根据已经进行的部分工作来总结,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整理资料。一是从对象在总平面布局中的空间关系来作为一个线索;二是从建筑使用的情况来作为线索,用直观的流线来表达。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包含了对图像资料的整理,图像资料中涉及比较大量的工作可能是绘图,尤其是将文献资料反馈到图面上来,其中包括一些复原性的绘图。
图1 研究工作框架图
研究、分析工作将围绕下列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关于对建筑的认识,包括有关建筑的历史信息——建成年代、历史演变等;建筑的使用者,建筑的祭祀或礼拜对象即建筑的用途;建筑的所有者属性(这里需要区分国家和皇家的概念),谁要建、为谁建和资金来源。上述这些方面的情况根据文献未必都能搞清楚,但多少会有涉及,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以对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宏观认识来源于微观的个体研究。其次是有关对象的描述,这些描述主要是同建筑专业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比如形制、尺度、装饰风格和艺术特点等。最后,将上述两方面的信息叠加,这样可以将两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就自然显现出来。这一工作也包括文字和图像两部分内容。
研究框架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历史溯源,提供一个总体宗教发展的背景和宫廷宗教建筑的演变情况,主要着眼于宗教史研究成果的介绍,为正文的展开做一铺垫。其次是清代宫廷宗教建筑具体而微的个体介绍,着重回答与文化相关的几个问题,即为什么建、如何建、如何使用、历史演变等情况。这部分主要反映本课题研究基础工作的成果,包括一些具体的考证和推断。这一部分的展开在大的方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最核心的紫禁城逐渐向外扩散,直至西郊离宫御园中的宗教建筑。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内部,一般以宗教属性作为细目展开,这样便于进一步在宗教文化方面进行讨论。再次就是在充分占有第二部分资料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在于循着建筑特有的线索解读文化现象,因此不乏建筑上具体特色的探讨,如空间关系、建筑尺度、艺术特点等,以建筑印证历史文化。同时将考察的范围略微放大到建筑的管理系统和不同的帝王个人的宗教态度等方面的研究上,以至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结论当在论述中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