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山里的守陵人
8月9日,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67岁的农民徐根旭像往常一样跟老伴步行前往烈士陵园,那里有他们一直守护的18位烈士,这一守就是24年。
24年里,风雨无阻,从一片黄土到青松环抱、花团锦簇,徐根旭跟老伴李贵荣用心去打理、清扫着烈士陵园。当年亲手种下的一棵棵小树,如今已经一人多高,绿树成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在大山里做着默默无闻的守陵人,脸上的皱纹和手上的老茧都在诉说着这么多年的付出与不易。如今,徐根旭身体不太好,每次去陵园都要带着几个药瓶。
许多人问他:“你守护烈士墓,图个啥?”徐根旭总是憨憨地回答:“我啥也不图,也没啥可图的。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把烈士墓守护好。我父亲是党员,我是党员,我儿子也是党员,我们是红色家庭,要做对得起党的事。将来,我不在了,老伴守,老伴不在了,还有儿子去守。”
夫妻守陵24年
走进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乡响汉村一户人家,入目是简陋的房子,简朴的家具,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徐根旭,是个十分朴实的农民。24年前,他接到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当乡里烈士陵园的守陵人。虽然工作很辛苦,而且每个季度只有135元的微薄工资,徐根旭还是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工作。
徐根旭是个实在人,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接到这个工作的那天起,夫妻俩就把这件事当成最重要的事去做。
烈士陵园于1946年秋天始建于响水河乡响汉村的后山坡,1965年,为方便扩建和群众瞻仰,迁移至现在的陵园所在地南腰岭岭顶,1992年,由抚顺市铝厂和响水河乡政府共同出资修建,2004年由新宾满族自治县民政局投资,改建,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烈士陵园占地8000平方米,修建墓冢18穴,纪念碑碑高9米,用混凝土铸,碑阳和碑阴均有文字记载。
起初,烈士陵园非常简陋,仅有墓碑和烈士的墓冢。为让烈士安眠在苍松翠柏中,徐根旭曾独自去十公里外的林场挖来一些名贵树苗,一心想着这些树栽到陵园好看,就扛回来栽在墓地四周,殊不知这些树苗是人花钱买来种植的,被人发现后,知道徐根旭的目的,被其行为感动,主动把树苗捐赠给了他。
如今,陵园里,花卉盛开,成为绿荫苍翠的陵园式墓地,陵园内整洁肃穆,无处不浸透了徐根旭夫妻二人的心血。陵园的花坛里,是老两口精心种植的向日葵。陵园外的松树已经一人多高,一棵挨着一棵,郁郁葱葱。陵园外有一间小房,里边整齐地摆放着扫把、铁锹等工具,这些都是老两口平时清理陵园用的。陵园内整齐地铺着地砖,墓碑一尘不染,老两口刚刚仔细地擦过。徐根旭老两口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烈士陵园,每周都要来上两三次,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每次要到烈士陵园,徐根旭老两口都要爬上69级台阶。69级高高的台阶走上去要喘好一阵。这69级台阶,他们走了24年,那里有他们守护的18位烈士。从酷暑到严寒,24年里,这对老夫妻风雨无阻。
坚守的动力就是信念
曾经有好多人问过他们,你们太傻了,守着烈士陵园图个啥,这活还累,还耽误你干自己家的农活赚钱。可24年了,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徐根旭老两口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守对党的承诺。
“我老伴的父亲是老土改干部,我姥爷也是老土改干部。以前在老家桓仁那边,我姥爷每年都会给八路军去上坟。他当年给八路军带路,从向阳乡到沙尖子乡得60多里,路过沙尖子岭,期间国民党追过来,他们在地窝棚里躲着。从小,我父亲就告诉我,你要好好干,跟着共产党走,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牢记父亲的话。我跟老伴也是缘分,都是红色家庭,走到了一起。我也告诉儿子要好好听党的话。我是1996年转正入党的,我儿子是2005年入党的。”徐根旭讲起往事的时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脸上却仍闪现着自豪的神情。
就是从小跟党走的信念,让徐根旭坚守着24年前许下的承诺至今都没有食言过。他跟老伴和儿子24年来不仅收拾着烈士陵园的里里外外,还当起了讲解员,为每一位来烈士陵园祭扫的人讲述这里埋着的烈士的事迹。“这里埋着18位烈士,有名字的几位都是本村的,我知道他们的事迹,都是本村的一位叫张蒲显的老人告诉我的,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他7岁的时候就搬到了这个村,对从这个村走出去的这几位烈士比较了解。”徐根旭说。“连长是解放战争时,叫国民党部队给围上了,他把敌人引到高尔山上,最后没跑出去给打死了。还有一个姓孙的,跟日本人打仗死的。”徐根旭指着墓冢讲述着。
红色家庭累并快乐着
守陵的工作既辛苦又寂寞。起初,陵园的所在地杂草丛生,徐根旭跟老伴两个人就每天忙碌地除草,平整地面,再种树、种花,他们希望给埋在这里的18位烈士一个干净、美丽的“家”。每次去陵园,徐根旭跟老伴都是早晨6点多就过去,一干就是一整天,到晚上太阳落山了,老两口才回家,中午也从不吃饭。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吃饭时,徐根旭朴实地说:“中午吃饭太耽误时间了,我跟老伴干完活晚上回家吃饭就行,不太饿。”
那时候,因为烈士陵园内没有遮挡的地方,遇到下雨,徐根旭老两口没地方躲,就只能在雨里挨浇,等待雨停了继续干活。给烈士陵园扫雪也是很辛苦的工作,北方的冬天雪总是很多,而且很多时候雪都下得很大。“有积雪深的时候,都能到我的大腿。我和老伴就先走到台阶的最上边,然后从上往下扫雪。雪太大了,每次扫雪都要三四天才能扫干净。现在我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了,儿子和老伴就接替我去扫雪。”说到这里,徐根旭眼中满是温情地看向身边的老伴和儿子。由于天气特别寒冷,徐根旭一家从烈士陵园回来的时候经常是身上都冻透了,脚上的鞋也冻得硬邦邦。虽然这些年很辛苦,但是徐根旭一家也都挺过来了。当问到徐根旭是怎么挺过来时。他憨厚地笑着说,没啥,他们都是为我们牺牲的老前辈,这就是缘分、责任、义务。
逢年过节,徐根旭也不让埋在这里的18位烈士孤单,他都会跟老伴一起到陵园祭奠。大年三十、正月十五……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徐根旭老两口都要在烈士陵园里陪烈士们聊上一会儿。
这份工作的报酬不多,这些年里涨了些也还是十分微薄,从最初的一个季度135元,到现在一个季度700元。儿子起初并不理解父母的做法,觉得这份工作既累,还不赚钱,家里的农活还都给耽误了,图啥呀。可24年里,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点点滴滴都映在儿子的心里,最终,他也被父母的行为感动了,加入到他们之中。
对于未来,徐根旭说,只要党还让我做这份工作,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干不动了,老伴干,老伴干不动了还有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