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住我家:辽宁省“最美家庭”故事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三代戍边 铸就军魂

黯淡了枪林弹雨,远去了炮火轰鸣,岁月的沧桑褪淡了一身戎装,只有精心保存的三枚军功章仍然耀眼。每当弹片留下的伤疤隐隐作痛时,85岁的退伍老兵王洪福回忆起的不只是那段战争岁月,更多的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怀。

浴血奋战铸铁骨

背包里打进乡亲的祝福,行囊里装进父老的叮嘱,肩背上扛着千家万户,踏上从军之路。艰苦的军旅生活,造就了铮铮铁骨,枪林弹雨中浴火重生,没有国界,没有私欲,没有名利,有的只是命令、是胜利、是祖国,为了伟大的祖国,不论前方有多少困难险阻,前进的脚步总是义无反顾。

1950年冬,年仅19岁的王洪福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告别父母,穿上了军装,离别时的情景至今难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那场被毛泽东称为“唇亡齿寒”的战争中,中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1951年,王洪福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浴血奋战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硝烟弥漫的战场总是惊心动魄的,每天不是打仗就是行军,长年待在山上,冬天忍受冻伤,夏天蚊虫叮咬,吃不好,睡不好。急行军是常事,一次半夜行军的时候,敌机突然进行轰炸,王洪福来不及躲避被一枚弹片击中左臂,鲜血直流,伤口疼得要命。而且敌军经常出来进行地毯式轰炸,轰炸机俯冲得低的时候,头顶的帐篷哗哗作响,炮弹爆炸的巨响震耳欲聋。还有一次王洪福被战马踢伤了头部,伤势极为严重,以致于现在还经常头疼。这样的战争生活持续了两年半,直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王洪福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换取了和平。

辛勤汗水鉴丹心

在朝鲜战场上,王洪福印象最深的就是志愿军严明的军纪。那时候,战士们每天都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对不允许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即便是捡一个板栗,如果被人发现举报,都要写检查。”

“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王洪福回忆,当时他们吃的是“炒面”。他解释说,那时的炒面就是拿生面粉在锅里炒炒。战士们每人肩上都背着一个又细又长的布袋子,里面装着“炒面”,饿了就抓一把吃。因为炒面很干,很多战友都用雪与之搅拌后一起吃。

脱去的是军装,留下的是军心,抹不掉的是八年铸就的军魂,从军八年的王洪福一生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战争年代从军报国、和平年代献身经济建设,践行报效祖国的使命,鞠躬尽瘁,为多娇的江山添砖加瓦。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每天往来于邻里之间,保持着顾全大局、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军人作风,为村里的大事小情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着一个老兵的情怀。

1953年2月,王洪福在朝鲜战场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同年8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王洪福戴着和平纪念章凯旋回国,继续加入到国防建设中。当时的新中国百业待兴,王洪福的足迹遍布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几近半个中国,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洒下了辛勤汗水。

1958年,在部队已经荣获三次三等功的王洪福光荣退伍,八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洪福成了一个坚强、正义的硬汉。

退伍后,王洪福回到了家乡小塔子,当了生产队队长,1958年,他带领父老乡亲建设家乡,开山、铺路、修梯田、筑河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王洪福带领乡亲们用铁锹和镐头开山,用肩扛、担挑客土平地,就这样他带领乡亲们修建了村里的第一处梯田、筑起了村里的第一条拦河坝、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沼气池。经过几年奋战,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荒山变成了良田,乡亲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满腔柔肠系乡亲

生产队解体时,王洪福主动让贤回家务农,靠30多亩地的农业收入生活,一干就干到80岁。如今王洪福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在他的身上一直保持着顾全大局、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军人作风。虽然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但王洪福一直把集体和乡亲们挂在心上,邻里间产生纠纷,他总是积极帮助化解矛盾。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主动出手相助。村里刚刚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时,他主动挨家挨户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

2013年,村里修路,规划的路线需要拆掉几户农民的院墙,村干部工作受阻,王洪福主动逐户做思想工作;修路需要农民自筹资金,贫困户拿不出钱时,他主动拿出了自己的伤残金,用实际行动感动了村民。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农闲的时候,王洪福经常给村里的孩子讲战争时期的故事,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时还到学校里为学生们做报告,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说起朝鲜战场上的经历仍是激情飞扬,孩子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每次报告会结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蹒跚地走下讲台时,孩子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代为国驻边防

在朝鲜战场上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对王洪福的一生影响深远。多年来,王洪福一直叮嘱子孙后辈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说“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付出”。1983年10月,王洪福将大儿子送到沈阳军区独立坦克修理营参军,在军营一干就是13年。大儿子退役后,王洪福的两个孙子就总喜欢戴着大儿子带回的军帽,并说长大后也要像爷爷一样去参军。王洪福也极力希望孙辈们能去部队锻炼一下,让他们为国防、为部队出一份力,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宝贵的经历。

2007年,王洪福的两个孙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二孙子毕业于朝阳农业学校,家人已经为他找到了工作,大孙子也已经高中毕业,但是王洪福和他们的军人情结未了,总觉得有点缺憾,三人天天给家里人做工作想去参军。因为两个孙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儿媳觉得部队生活太苦,舍不得孩子参军。但是经不住两个孙子的软磨硬泡,家里人被他们的决心征服了,2007年12月,两个孙子如愿以偿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5529部队服役,大孙子两年后退役,现在建平中国银行工作,二孙子现仍在沈司干休所服役。

经历过战争岁月的沧桑,才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可贵。今年85岁高龄的王洪福身体硬朗,他每天依然往来于邻里之间,为村里的大事小情继续发挥余热,抒发着一个老兵的情怀。王洪福的军人情结在儿孙中得以延续,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先后把儿子和两个孙子送去参了军,一个家庭,5个男人,4个当了兵,祖孙三代谱写着“军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