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古典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山水田园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1]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

[1]饮酒:《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此为其中最有名的一首。[2]忘言:从大自然的启示中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在人们聚居的地方生活,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怎样做到的,告诉你那是因为我心灵清远,周围也就自然安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那远处的南山悠然映入眼帘。夕阳西落、景色正好,鸟儿结着伴儿归巢。这景象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但我话到嘴边,又忘记了语言。

半醉之美

这首诗的名字是《饮酒》,诗文中却没有一个“酒”字,仔细读来,却满嘴都是半醉的酒意。“而无车马喧”,是在说他已经忽略了身边的喧了;“心远地自偏”,这分明是微醉朦胧的景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最佳,这是喝酒时的情境,最末“欲辨已忘言”,真是达到了酒酣微醉的幻想境界了。这样一个贪爱杯中物的诗人,却是那么让人喜欢。

◎ 写作指导

这首饮酒诗含蓄流畅,虽无酒字,也无饮酒的动作,但难能可贵的是它充满了酒意。同样是抒情,常见的做法是酝酿景致,在合适的背景中抒情,陶渊明在这里是另一种尝试,他不是将情写在纸上,而是将情变成墨水,蕴含在每一个字里面。“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另一种抒情方式。

◎ 智慧点拨

很多人以为不自由是因为有父母管束、老师叮嘱,还有同龄人之间的竞争,这让他们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读完《饮酒》这首诗,你也许就能明白,自由不是别人给予的,它是一颗藏在心中的种子。只要你珍视它,告诉自己你其实是一个自由的人,不在心中设置种种藩篱,你就能品尝到自由的滋味。

空山不见人——王维《鹿柴》

鹿柴[1]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zhài):地名,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曾在这里建有别墅。柴,通“寨”,是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空阔的终南山中看不到一个人影,但是能听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夕阳的余晖洒向寂静的树林,投影在湿润的青苔之上。

空山之美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在《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句,这是侧重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重在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安详;而这首诗中的“空山不见人”,则在说山的空寂清泠。但是紧接又说有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却反衬出山林长久的空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声一落,山林又复归了寂静,而且更加深沉了。

◎ 写作指导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一时的热闹,更能衬托出长久的寂寞;写一时的极度快乐,更能体现出欢乐过后的寂寥;写一时的辉煌,更能体现出落寞之后的颓唐。将本来要说的事情掩盖起来,却说完全相反的事物,在表现力上更能体现出惊人效果。

◎ 智慧点拨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同时还是一个音乐家,《鹿柴》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与旋律上的结合。他眼中所见的是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空山人语响的瞬间和光影返照入青苔的刹那,这些只有对大自然细致观察、潜心默会才能看到。我们佩服诗人的才华,更佩服他钻研的精神。

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1]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2],日暮客[3]愁新。

野旷天低树[4],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在今浙江境内。[2]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3]客:指诗人自己。[4]野旷:原野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黄昏时将船停靠在烟雾缭绕的沙洲上,日落黄昏时,一段羁旅之愁涌上了心头。远处的旷野使天空显得比身边的树还低矮,江上倒映着月亮,似乎就在舟中人的身旁。

清冷之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清冷宁静的感觉。他《宿建德江》中的船夫,不仅思乡情切,更是倍感孤独和凄清。在烟雾弥漫的江心小岛上停泊,四面环水,远离尘嚣;在这样的环境中,平添一段乡愁,而且是新愁压旧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遥远的天空似乎也低垂了,但是更远的月亮似乎离人更近了。远与近,高与矮,在这薄雾冥冥中变得不确定起来,这是孟浩然的清冷之美。

◎ 写作指导

“天低树”“月近人”,这些都是并不存在的事情,虽然有违自然规律,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很正常,这是因为他此时的心境,并不是像科学家研究天文地理一样客观科学,他内心忧郁,看任何事物都蒙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当我们读到他所写的景色时,也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是何种颜色了。将感情隐藏在写景中,这样的景色更有个性。

◎ 智慧点拨

孟浩然所在的唐朝,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那时候知识分子只要有能力,就能谋得一官半职,并且他们没有亡国之忧,又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很轻松而又任性。相比晚唐的诗人,他们是幸福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一个国家只有安定和谐,才能得到艺术上的复兴。

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1]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

天空中高翔的鸟儿现在都回家了,一朵白云悠闲地渐行渐远。只有我和敬亭山还留在原地,怎么看着彼此都看不够。

浪漫之美

李白被称为“诗仙”,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浪漫。在这一首诗中,他先是写鸟儿们都飞走了,连最后一片白云也离他而去,将自己放在一个孤独无援的境地中,然后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时的敬亭山像一个忠实的好朋友,它和李白相互喜欢,两个人就这样面对面坐着,看得津津有味。这是一种单纯的浪漫,也是一种潇洒的浪漫。

◎ 写作指导

《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写了诗人的孤独感,这是一种被抛弃、被遗忘的孤独,后两句却说,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还有敬亭山陪伴自己,而且用了“两不厌”,其中又有一种得意之情。在最孤独的时候感受到的友情是最珍贵的,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是最温馨的。让人感受自己想要表达的难能可贵的东西,就将这种东西先置于它最需要出现的时刻。

◎ 智慧点拨

这首诗是李白在外漂泊了十年、游历宣州时所写。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倍感孤独,但是他又不愿为了多一些所谓的朋友而改变自己,于是,就将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音,在独坐敬亭山中得到安慰。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是因为他宁愿看着敬亭山,也不愿意在人群中违背内心,一个人的灵魂不能欺骗自我,必须要面对真实。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

[1]银河:天河。九天:天空的最高层。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最高的一层称为九天。

在阳光的照耀下,庐山香炉峰上的云雾变成了紫色。远远就看见一道瀑布如白练一般挂在山前。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觉得是银河从九天泻落。

昂扬之美

李白的浪漫有温馨的、调皮的,而在这里是昂扬的。整首诗都体现出一种昂扬的气势,特别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飞流直下”是瀑布奔流的气势,“三千尺”则是它给人的直观印象。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中也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但是他的意境不如这一首的直观、凝练。结尾一句,将瀑布比作落入凡间的银河,让瀑布在壮观之外,多了一层神秘和深邃。

◎ 写作指导

这首诗有一个流畅的观察顺序。先是从遥远的地方看到香炉峰上紫气缭绕;接着看到了一条白绢一样的瀑布全貌;随着观察者的走进,瀑布的壮丽气势直逼眼前,陶醉于壮丽的瀑布之中,他的想象也被勾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似乎见到了香炉峰上的瀑布,诗人就像一位导游。写景的时候要把握好入手的顺序,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都可以。

◎ 智慧点拨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游览庐山时,创作了这首诗。庐山的风景直到现在仍旧引人入胜,人们想到对瀑布的形容时,也总会想起李白的名句来,因为他在对壮丽景观的描绘中,还展现出了开阔的胸襟与昂扬的气势,这样的人格之美,令人羡慕、追忆。生命有限,但是真的存在永恒的灵魂之美。

荷叶罗裙一色裁——王昌龄《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1]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娘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向两旁,映着姑娘们的笑脸。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也不例外。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娘们身在何处。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 写作指导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娘面如芙蓉,“两边开”还在写穿行之态。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好文章总是有这样一两个高度概括的句子,将你认为以往写得不错的文章找出来再看,也许你会发现,有的句子还可以再锤炼。

◎ 智慧点拨

白居易说:“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与白居易的《采莲曲》相比,王昌龄《采莲曲》中的女子更加飘忽不定,也就更加令人浮想联翩。话不一定要说尽才有味道,留一点空间来想象会更加美好,做人做事都只做八分,留两分不足,比十分要更稳固长久。

竹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1]此俱寂,但馀[2]钟磬音。

[1]万籁(lài):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2]馀:通“余”。

清晨闲步到古寺,朝阳照耀着树林。翠竹掩映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幽深之处,禅房的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深山的景色令鸟儿欢乐,碧潭的光影令人心神怡然。所有的声音都已经停止,只剩下寺庙中的撞钟击磬之声。

古淡之美

本首诗的点睛之处在于第二联和第三联,用几个具体形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古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联中有翠竹、禅房、山光、潭影这四个主要的景点。苏东坡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君子品德的象征;禅房是冥想和参禅的地方;山水则是古代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背景。在这样的造景中,肯定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写作指导

常建的这首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所不同。陶渊明作田园诗是为了表现他的人格,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的人生主张,只是看到诗人尽量将句子写得美。从全诗的写作态度来看,言志不是重点,因此这一派的诗,往往有好句,但少有好的全篇。世界名著也是如此,那些道德情操高尚的作品,如《悲惨世界》《罪与罚》等,能流芳后世;那种纯粹为了表达自己文字技巧的作品,生命就会相对短暂很多。高尚的情操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

◎ 智慧点拨

这首诗中表现的那种理性的静穆,可以消解个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在美妙神秘的宁静世界中,感受超凡脱俗的美的境界。但是对于社会来说,我们更需要那些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需要有人敢于承担现实的痛苦,需要更多人将精力和才情用在现实生活的改造上,这也是杜甫比常建这样的诗人更加伟大的原因。

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1]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2]送青来。

[1]畦(qí):垄,田间的小分区。[2]排闼(tà):推开门。闼,小门。

茅草房子虽然简陋,但是每天都会打扫,因而不会长苔藓;亲手栽植的花草树木都成垄了。一条小河缠绕着翠绿的稻田,两座青山如同推开的大门,从中送来了春天。

田园之美

《菜根谭》中说:“贫家贱扫地,贫女贱梳头。”虽然家贫没有装饰,但是只要打扫干净收拾齐整,就会有一种美的享受。虽然是破旧的茅草房子,但要长扫无苔;有成片的花木,虽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但都是自己栽的。何况“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样温柔的山水,有情有义,组成了安适温馨的田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写作指导

将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成有生命的,将静止的东西写成运动的,原本熟悉的事物就会多一重美感。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手法,将一水与两山拟人化,赋予它们爱美的思想,构造了一个温情的田园风光。我们也可以借用这种手法来写事物,将自己本要表达的感情放到无生命的物件上,如此文章会显得更加俏皮可爱。

◎ 智慧点拨

知足常乐,是古人总结的人生智慧。每个人的出生环境不一样,有的生于富贵之家,有的则是寻常百姓。但这并不会决定你是否能感受到幸福。王安石是一朝宰相,他曾经权倾朝野,但是不修边幅,也从不谋取私利。他觉得清贫的生活也能有乐趣,就像这首诗中洋溢的对生活的满足感,不是因为他的权位,而是因为他的心里感到满足。

七八个星天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1]边,路转溪桥忽见[2]。

[1]社林:古代农村有社树,是祀神处,所以称为“社林”。社,土地神庙。[2]见:通“现”。

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出现月光,吓飞了树枝上的鸟儿,一阵清风带来了蝉鸣的声音。在稻花的清香里人们谈论这是丰收的年成,青蛙在稻田里欢乐地唱歌,似乎也在说这将是一个丰收的年成。在星辰若隐若现的夜下行走,雨落下了一滴两滴。从溪流上的小桥处转弯,突然,曾经熟悉的坐落在祭祀神明树林中的茅屋小店出现了。

清幽之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月、蝉、鹊本是极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辛弃疾一润色,就不平常了。鸟鹊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上,初秋的月光明亮得惊醒它,“嗖”的一声,鹊儿惊飞,别枝摇曳。听惯了盛夏白天的蝉鸣,突然在凉爽的夜风中再次相遇,情感全然不同了,清风明月之中,除了虫鸣鸟叫,就只剩下了一个散步的诗人,这样的情景是何等的清幽。

◎ 写作指导

山水田园一直是文人向往的心灵归宿,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苦,而是因为田园实在有很多的乐趣。辛弃疾笔下的惊鹊、鸣蝉、青蛙、茅社,有一种天然的亲切和舒适。这是因为词人内心喜欢上了这样的景致,笔下自然有浓浓的情感。当我们要写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或者是写一篇看起来很枯燥的说明文的时候,先培养我们对对方的情感,了解它、熟悉它,这样才能写出有感情的文章。

◎ 智慧点拨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罢官旅居在江西上饶近十五年。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就在上饶西,这一带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经常来此游览,深爱着这里的良田美景。自然滋养了词人的心灵,带给他很多灵感,至今留下的黄沙岭的词有五篇。创作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凭空乱想。从生活的经历中提取智慧,经历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最喜小儿无赖——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1]·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2]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3]?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4],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yuè):词牌名。[2]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3]翁媪(ǎo):老翁、老妇。[4]无赖:指顽皮、淘气,是爱称。

茅草房屋低矮,临着潺潺的小溪,溪边长满青草。带着几分醉意用吴地方言聊天,那白发的老翁、老妇是谁家的?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头草地上剥着莲蓬。

天伦之美

辛弃疾的身上,很少闪露这首词中的温情与轻松。溪边有茅屋,虽然低矮,但是风景优美;溪边有老翁和老妪,说着方言愉快地交谈。词中的三个儿子,都在忙碌着自己的活计,“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多么安闲自在、温情脉脉的画面。

◎ 写作指导

这一首词没有写词人饮酒,但是读完这首词,却能体会到词人沉醉在幸福中。有明媚的风景,有各自忙碌的孩子们,词人隐身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望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闲适的满足感。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但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述,读者也能体会作者的心境。这样更加含蓄、优美。

◎ 智慧点拨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辛弃疾也不例外。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家长也就心满意足了。不管你是住在高级的小区还是屋檐低矮的小楼,只要家人在一起,相互照顾,就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写的这种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