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选题的意义与预期目标
在传统社会,一般而言,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接着就会发生饥荒。所谓饥荒,广义上是指天灾人祸之后生产衰退、经济秩序混乱、生活资料匮乏的社会现象。[2]不管学者将“饥荒”或“荒”看作一种灾害还是灾害的后果,[3]不可否认,其核心问题就是粮食问题。粮食供给的缺乏(或称粮食供给的失败)往往会在灾害发生后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这是显性的后果。同时,如果政府对粮食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引发社会动乱等更深层次的后果,从而酿成更大的社会危机,威胁甚至颠覆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在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中,除了遇灾临时调拨、发放粮食之外,灾前预先积储即储粮备荒是一种行之有效、也是统治阶级十分重视的手段和方法。
传统社会储粮备荒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常平仓和社仓、义仓。一般认为,常平仓出现于汉,为官仓性质,设于府州县城,谷本主要由官帑采买而来,由官放官收,主要用于灾年平粜,通过抑制粮价的方式平衡粮价波动,救助灾民,由于其分布在城市,客观上主要以城中及近城百姓为施惠对象。而社仓和义仓则是与常平仓相辅而行的仓储,属民仓性质,谷本多由捐输而来,日常由民间自为经管,官方监督,灾歉之年以借贷、赈济等形式救助灾民和贫民,主要分布于各乡村,以乡村及偏远地区贫民为救助对象。与常平仓相比,社仓和义仓具有无须转运、操作灵活、赈救迅速等优点。笔者之所以选取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仓与地方社会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即是因社仓植根于乡村,主要面向广阔农村的贫民,官、绅、民各色人等参与其中,故可以视为观察仓储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的一个较佳角度。同时,现有对储粮备荒仓储的研究中,多侧重于对明清时期仓储制度和常平官仓的宏观把握,社仓的专门研究特别是区域社仓与地方社会研究相对不足,近些年来情况虽有明显改观,但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具体到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研究中,视角多触及气候、环境变迁、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生产、水利、农业灾害、移民与人口、商业、贸易等问题,近些年来,学界对基层社会的研究有所加强,市镇、社会信仰、基层社会控制、基层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对仓储和社仓的研究虽已有一些成果出现,但是仍存在和地方社会的联动研究不足的缺陷。
因此,本书不仅仅着眼于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社仓的制度性考察,而是将社仓放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揭示社仓发展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地方政治、社会、战争等相互关系,透过社仓来反映地方社会的变迁。书中还探讨了社仓与常平仓、义仓之间的关联,与基层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以及宗族、士绅在其中的作用,尽可能地为深化对仓储与地方社会相关问题的认识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