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创新主体由过去单一的独立形式发展到多主体之间互动的网络(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下同)形式,由线性模式发展到非线性的网络模式,创新因子关系也日益演化为一个复杂的创新网络,所以,要运用系统、协同、演化的方法来理解、把握和深刻认识,根据创新的系统方法、协同方法及演化方法对创新行为做出新的解释,即协同创新网络是最为有效、最为现实的创新组织。

在网络(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经济时代,网络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科技进步关系也日益演化为一个复杂的创新网络,主要是协同创新网络。其成为创新网络中最现实、最有效、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对于创新驱动的作用越来越大。面对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研究广义科技因子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既关系到经济增长,更关系到我国由大而强的发展。

协同创新网络问题是创新理论的“前沿问题”之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往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一般基于管理学和社会学。本书基于经济学视角,对于协同创新网络,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角度进行全面、系统、深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第一,基于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协同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系统论、协同论、演化论和方法协同,采取整体主义、交叉学科的方法和历史视角,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理论基础及基本支撑,同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梳理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机制和非线性效应,分析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个关键创新因子的协同机理,强调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机制和非线性机制,提出了“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这样一个具有经济普适性、高度概括性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来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特性与条件、机理演变与实现路径、现状与未来,包括协同创新网络概念,以及国家协同创新网络等基本概念、影响要素、发展规律与实现模式。

研究基础为现有文献,运用系统、多维、多层次因子、信息不对称的机制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鲜活材料为经、现有文献为纬,纵横交错,打通与整合,厘清各派的基本观点,确定本书的基本视角和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从一般到特殊,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子系统诸层次因子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探求、梳理、提炼出协同创新网络的一般条件、特性与基本要求,建构协同创新网络的分析框架;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与外延、体制与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协同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环境相适应的层次性特征,使系统的组成因素及其关联达到最优,探求协同创新网络效应放大的路径。即揭示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规律。

研究视野为有机结合并超越区域创新网络、产业创新网络、国家创新网络和国际协同创新网络,提出并强调运用网络论、协同论、演化论的视角审视创新问题,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外部协同演化机制进行动态研究,分析构建各个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多层级因果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共同演化的结构。对协同创新网络及其内涵与外延、生成与发展、现状与未来持续成长因素、机制和协同创新网络共生体的生成、演变和转型升级机理进行梳理剖析。同时,在不同阶段,主导性因子和层级不同,协同创新网络的环境、要素、系统拥有不同的演化能级,并以此推动子系统和要素互动层级与阶段的升级和转换。

研究协同创新网络,为我国科技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分析框架,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其中,学习、互补互动、整合共享、互利合作的创新资源流动顺畅的创新模式,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它能够克服单个创新主体的投入不足和资源不足,降低技术学习成本、研发成本和交易成本,有效规避创新风险;通过创新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

协同创新网络是指通过创新资源和创新行为大跨度集成整合、系统叠加优化的创新价值链,其不同参与主体,以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利益为基础,通过形成以水平联系为主以及由垂直的关联节点构成,以网络组织(包括互联网和大数据,以虚拟组织为典型,下同)形式运作的,遵循益损与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维持和改善所有创新动力要素和运行要素的经济关系、组织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协同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和规律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创新,是多元化、多样化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通过正式合约或非正式契约,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互动互惠和灵活的联系,共同参与研发和扩散新产品的生成、投产和销售过程,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其中,内外部网络和中间网络、各个子网络支配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耦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向有序方向发展,使要素结构优化,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力的顺畅交换,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协同效应是指各个协同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创新要素和创新行为互动而产生的“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创新追求的是协同效应,其本质是以创新主体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创新要素整合放大和功效倍增,是指以知识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其发生作用的机理在于各个资源要素特定属性之间的协同,即要素属性之间的匹配性协调,从而支配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产生协同效应。这种资源要素属性之间的非线性组合关系是协同效应的本质所在。正是这种强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使要素之间形成特定的排列组合,进而形成最佳组合结构,这种结构最终产生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协同效应。

第二,协同创新网络与国家协同创新网络的关系。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在“创新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框架中考虑广义制度环境的作用机制。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而且是国家创新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创新系统之间、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行为之间的协同,国家创新系统就不可能形成,更谈不上高质量和高效率。但两者层次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国家创新系统主要是利用中央政府的资源和力量,从宏观角度,提升科技进步能力;而协同创新网络虽然可以是宏观但更多的是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利用各级政府等创新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创新进步。因此,国家创新网络与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后者强调的是,通过创新主体的合作尤其是协同,整合创新资源与创新行为,构筑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相互联系的因子,并与产业创新系统互融互动,产生协同效应。国家创新系统不等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互补互动,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本书提出和构建了一个“创新因子—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网络实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这是此类研究中最系统的。而目前只有区域层次、产业层次、企业层次的协同创新网络概念,协同创新网络理论研究的体系仍然不够清晰。

基于演化理论、网络理论和协同理论三个维度,突破创新研究的静态方法和外生视角,将协同创新网络视为一个有生命的经济体,对其内外部协同演化进行动态研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剖析其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构建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系统之间多层级因果关联、相互影响与适应的共同演化过程及结构。同时,在互动的不同阶段,主导性层级不同,要素、环境、系统具有不同的演化能级,并以此推动要素互动层级与阶段的跃迁和转换,系统地剖析协同创新网络共生体的发生、演变和优化机理。这样能够引导学术界的创新思维更全面、现实、深入,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嵌融对接,为科技改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协同创新网络,可以为我国科技转型升级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分析框架,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在探索期,把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看成一个自增益循环的生态系统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揭示复杂、互动的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的系统构造与运行机理,能够为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