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池的历史沿革
盐池县在古代历史上的多数时期为游牧民族聚居区。商朝,盐池一带为鬼方之地,居住着羌族等游牧部落。西周为猃狁(又称西戎)之地。猃狁部族过着“随畜而徙”的游牧生活。春秋时期,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益国十二,辟地千虽,遂霸西戎”。大约从这一时期开始,秦国的势力发展到包括今盐池地区在内的广大西戎之地。秦惠文王于更元五年(公元前320年)“北游戎地至河上”。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原来昫衍戎之地设置了昫衍县,属北地郡所辖。昫衍县是盐池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名称,也是宁夏最早的县置。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初仍置昫衍县。东汉时期昫衍县废,其地属北地郡。此时盐池一带成为汉族、匈奴和羌族等民族杂居之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始有盐州之名。
盐州,因盛产食盐而得名。《唐书》记载,盐州有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等盐湖,诸池中以乌池、白池最大,产盐最多。西夏据盐州后,盐州所出食盐曾经是西夏对宋朝贸易的主要物产。李元昊时,数州之地的各项财用均由盐州食盐收入承担。明代,朝廷为阻击鞑靼入塞,在盐池一带筑边驻兵,加强军事防御。正统八年(1443年)置花马池营;弘治十五年(1502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1506年)改为宁夏后卫。清代,盐池为花马池分州。民国二年(1913年)花马池分州从灵州分出,正式成立县制,始名盐池县。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盐池县饱经了历史的忧患和苦难,也承载过盛世的光辉和灿烂。千百年来,盐池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争自由,浴血奋斗,前仆后继。1911年11月17日,盐池县狼洞沟人高登云在灵州(今灵武)领导农民起义,响应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义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号称“灵州复汉军”。高登云任大元帅。
1926年冬,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进驻宁夏,并派部进驻盐池县。该部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盐池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后,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驱曾来盐池和派人来盐池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因此,盐池人民对共产党和红军早有认识,日思夜盼,希望早日解放,当家做主人。
盐池县是革命老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出草地,继东征之后,党中央又决定西征。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组成西征野战部队。1936年6月21日,西征部队右路军之七十八师全体指战员在师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的率领下,攻克了盐池县城,解放了盐池县大片土地,建立了宁夏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成立了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苏维埃政府(“七七事变”后改为盐池县人民政府),隶属陕甘宁边区三边专署。自此,盐池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西北门户、前哨阵地和解放宁夏的干部培训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盐池人民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县委和县政府的直接带领下,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团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出人出物,支援抗日。抗战时期,盐池县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富源。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就曾经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从1937—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工商税的主要来源为盐池县的食盐。八年中,食盐税收占到陕甘宁边区政府工商税的46.6%。其中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商税的100%来源于食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池县的盐业生产曾经历过一段缓慢发展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受品质和生产工艺限制,慢慢淡出市场经济流通渠道。
之后,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立地方武装,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发展义化教育,反奸防特。接着,进行第一次土地制度改革,组织游击队,打击还乡团,抗灾自救,支援解放宁夏。十三年峥嵘岁月,盐池人民在各个战斗历程中做出了贡献。他们将自己的优秀子女和大批物资接连不断地送上前线。许多人为保卫祖国,保卫家乡,解放全中国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流芳百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及时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发来了复电,“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复电精神鼓舞下,全县人民豪情满怀,斗志昂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