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体塑造准备了组织条件

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无产阶级本身的主体性意识才能被真正唤起,进而实现从自在到自为的根本性转变。近代以来的中国,正是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才有了真正的领导核心,逐渐迸发出其内蕴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开始生成。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的。从国际方面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世界树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的榜样,这就“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3]。随后,列宁领导并成立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将领导各国共产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根本任务,尤其是特别关注和重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并陆续派人到中国等国进行考察和联络先进分子,着手准备建党工作,这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重要的国际条件。从国内方面看,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争取人民自由解放的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积极领导和推动下,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斗争联结起来,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考中国问题,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的思想论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领域快速传播和发展。随着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研究,在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党的早期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就为党的创建奠定了社会、阶级、思想和组织上的重要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胜利召开。会议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直接推动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直至进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以“工农劳动者和士兵”为基础,以“实行社会革命”[4]为根本政治目的,以成立产业工会和教育工人为首要工作任务,明确了党与第三国际的关系,会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李达任宣传委员,张国焘任组织委员,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央领导集体,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强大压迫下应运而生的中国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的政党,是早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的一次重大实践与发展,将过去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建党和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原则从理论设想变成了现实,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科学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开启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方向,使中国革命有了真正先进的领导力量和坚强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生成进程。中国共产党由此与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真正走到了一起,广大群众开始在党的带领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通过党深入广大群众之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工农群众运动等革命实践,实际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就让无产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促使广大群众从思想、组织和革命实践上日益觉悟起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能动作用逐渐发挥并显现出来。这时,通过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结合,直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和有机联系的初步形成。尽管说,当时党的组织程度和影响力还不是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程度还不高,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间互动关系等也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但中国共产党这一政党主体建立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重要组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