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黑龙江流域包括黑龙江、吉林省北部东部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以及黑龙江北、乌苏里江等地区。黑龙江流域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五大帝国王朝。这些王朝孕育了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黑龙江流域是近代鄂伦春、满、鄂温克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民族文化的来源,这些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流域文化和民族艺术。最早的桦树皮艺术是源于北方的狩猎少数民族,主要用于人们的狩猎生活。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旗、扎兰屯市、阿荣旗。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族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域。清崇德五年(1640),“俄尔吞”作为族称出现于文献中。此时的鄂伦春族社会发展仍处于较为原始的时期,其文化处于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受满族、汉族、达斡尔族等农业民族影响,捕猎采集文化受到了剧烈冲击,其文化中农业文明的成分越来越明显,使我们很难深入了解该文化的全貌。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定居生活成了狩猎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传统民族特点几乎消亡。

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文集》中写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只有来自民族大众的东西经过千百年提炼和升华才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才能被世界认同。同时,受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无论是建筑、服饰、产品及相关领域都出现了相同面孔、相似生产、生活方式,人们逐渐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世界,逐渐走向了民族个性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持民族多样性是发展民族特点的根本。为了保持民族的多样性,挽救和继承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对这么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民族,桦树皮艺术就成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弘扬尤为重要。从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造型和意蕴入手,努力挖掘鄂伦春民族文化,对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挽救和继承鄂伦春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桦树皮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鄂伦春族少数民族文化的遗产,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让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种文化在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工艺是鄂伦春族一种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工艺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工艺品相比较从材质和造型上自成特色。近年来,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工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桦树皮制品工艺制作的艺术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对鄂伦春桦树皮制品的技艺文化进行多层次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国内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中涉及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艺术史的部分,如王伯敏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陈兆复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鄂内哈拉·苏日台的《中国北方民族美术史料》。

二是对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的研究,如吴琼的《内蒙古“三少”民族桦树皮文化考察报告》、孙一丹的《浅谈鄂伦春桦树皮雕刻艺术》、王铁峰的《白桦遗韵:中国北方桦皮文化》、哈纳斯的《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张碧波、董国尧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郑银河、郑荔冰的《环境与小民族的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王为华的《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何群的《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吴雅芝的《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吴锐的《赫哲族与鄂伦春族文化艺术之比较》、王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延承》等。

三是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造型的研究,如田刚的《鄂伦春民族的兽皮文化与桦树皮文化》、吴琼的《内蒙古鄂伦春族桦树皮器具之纹饰研究》、哈纳斯的《试论鄂伦春族的造型艺术》、孙运来的《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李宏复的《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高卉民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美术史研究》、卢禹舜的《黑龙江美术发展简史研究》、鄂内哈拉·苏日台的《鄂伦春狩猎民俗与艺术》、刘玉亮的《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鄂伦春族卷》、莫拉呼尔·鸿苇的《鄂伦春族莫拉呼尔·鸿苇画集桦树皮镶嵌艺术》、那敏的《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宝林》、杜志东的《浅谈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美学意蕴》这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四是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如王巍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延承》、王海冬的《鄂伦春族桦皮工艺的传承方式》、张景明的《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韩淑云的《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邹莹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张秀芳的《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传承的探讨》、巩茹敏的《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问题的思考》等。

五是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的对鄂伦春族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研究。鄂伦春民族研究的专家如韩有峰的《鄂伦春族风俗志》、刘晓春的《鄂伦春历史的自白》《鄂伦春族风情录》、秋浦的《中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赵复兴的《鄂伦春族研究》、关小云、王再祥的《中国鄂伦春族》、王兆明的《新生鄂伦春族乡志》等。

目前关于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多流于表面及照片的罗列,没有对其意蕴方面作出深入的剖析,对艺术的产生发展及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全面。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研究将为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作一些资料参考。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桦树皮艺术的研究资料比较零散。“桦树皮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文化,这种特殊文化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它不仅是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特有的文化。如在日本北部地区和俄罗斯远东新西伯利亚地区等。国外对桦树皮艺术研究资料有限,从收集到蒙古、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人们对桦树皮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不少艺术家将桦树皮作为一种材料广泛地运用在其作品中。相比之下,国外对桦树皮艺术的重视及创新发展做的要比中国前卫。虽然翻译资料有限,相关资料较为缺乏,但如《俄罗斯民间实用艺术》和K.夏嘉思的《蒙古国出土的桦树皮文书》等文献也都充分展示了此类研究的成果。

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发现,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研究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等。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黑龙江流域桦树皮绘画理论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显得过于零散,系统性理论研究较少;第二,多集中在考古、考证的文献研究,缺少系统全面的文献资料整理及和黑龙江美术发展史的归纳研究;第三,缺少对黑龙江流域桦树皮带的整体研究和艺术文化本体价值研究。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尚缺少对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