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鄂伦春族也是原生于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由于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依然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所以很多相关文化不能像农耕文化那样保留至今,加之人口的急剧减少,民族文化的保留也成了重大问题。在早期万物有灵论的影响下,鄂伦春族创造出典型的捕猎文化。鄂伦春族古老而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促进桦树皮艺术的发展,是鄂伦春族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的真实写照,反映出鄂伦春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望,这对于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既是一个民族的发展见证,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史的重要依据。为了将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永远地保存下来,需对该民族文化作出客观的记录。

本书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研究将从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客观、全面地阐释古老游牧民族的生存文化。在民族文化迅速流失的今天,本书通过桦树皮文化和艺术的介绍,表现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韵,使更多的人能通过本书了解到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点、展示民族个性的重要手段,深入地研究该民族桦树皮艺术,能够更好地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人文、生产生活,使该民族的文明得到继承,以期为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著作能够使本应是游牧民族的一些文化内容,出现了模糊或者缺失的现象得到控制,并且通过研究与比较能够挖掘出原已缺失的文化内容及意义。不但使文化上得到继承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上也将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提供新颖的生活方式,发展标志性文化,大搞标志性经济,为鄂伦春族人们繁衍不息提供物质保障,也为民族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书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概述,以鄂伦春民族为例子再次重现了鄂伦春人的平时生活的面貌和桦树皮手工艺的发展状况。包括桦树皮文化的介绍、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分布、历史演变与成因。第二部分(第二章),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造型艺术特征研究,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的多种艺术形式的介绍、对鄂伦春民族中的桦树皮制品工艺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对鄂伦春民族在桦树皮制品上的分类、纹饰图案、制作工艺,剖析出桦树皮艺术的整体特征。第三部分(第三章),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价值、功能的介绍、造物思想研究、文化内涵,了解鄂伦春族独有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意趣。第四部分(第四章),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保护与传承策略、对鄂伦春民族的桦树皮制品工艺研究传承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理性、客观的剖析。第五部分(第五章),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在校园中的传播与发展,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桦树皮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通过现代绘画艺术、艺术设计与传统的桦树皮手工艺的相结合,解决了桦树皮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开发与利用方案。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和学术活动,记录和展示分析该民族的这种艺术现象,展示桦树皮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从桦树皮艺术的角度审视鄂伦春原生态文化,对桦树皮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总结与理论创新,对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艺术品生产与生活二者关系。作者完成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课题“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研究报告和齐齐哈尔大学硕士论文“鄂伦春族装饰纹样造型与意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著作材料和论据,完成本书。本书是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鄂伦春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研究”(编号:2018-KYYWF-1275)的研究成果。本书创作人员及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作者黑河学院张晓丽负责拟定本书的编写方案并编写了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约10万字;第二作者黑河学院周晓杰负责编写了绪论、第一章、第三章的内容,约5.1万字;张晓丽做了全书的统稿工作。

本书通过从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演变、造型艺术特征、传承保护等角度审视鄂伦春原生态文化和艺术形式,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展现出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展示桦树皮艺术的独特魅力,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和流域文明的艺术特征,传播与交流黑龙江流域游猎渔捞文明,挖掘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工艺研究的艺术价值,对于开创黑龙江流域世居民族的艺术文化和现代艺术有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本书从桦树皮艺术的角度审视鄂伦春原生态文化,对黑龙江流域桦树皮艺术进行总结创新,适合从事美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以及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参考。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精心收集了大量优秀的桦树皮工艺作品,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桦树皮艺人、黑河学院陶丹丹教授、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鄂伦春民族中心学校戈月婷老师为该书提供部分参考材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知识点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