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依据系统分析法对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设计思路的介绍,建立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见图2-1),可见,整个分析框架系统共分为六个层次,框架层次之间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层次,从“主体关系”研究入手,是机制建立的首先前提,在该部分主要阐释的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主体的具体划分,主体采取合作策略的行为假设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博弈促使公共资源治理中合作行为的达成。第二层次,“工具选择”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媒介和治理主体行为的“工具包”,该部分主要分析公共资源合作治理过程中具体所涉及主要工具的类别、选择工具的影响因素、价值导向及工具的优化组合。第三层次,“制度安排”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重心,该部分主要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阐释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执行制度以及不同形式制度间的优化整合。第四层次,“运行机理”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运行原理,主要研究公共资源合作治理安排运行的条件、环节、方式与平台。第五层次,“风险剖析”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保障”,主要阐释的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运行中所蕴含的风险表现、影响、诱因与规制路径。第六层次,“实践案例”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的实践“检验”,即通过对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典型案例与分析框架进行剖析与比较,探索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实践改进启示。

图2-1 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


[1].[美]奥利弗·E.威廉森:《治理机制》,王健、方世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薛澜、张帆、武沐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

[3].[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4].R.A.W.Rhodes,“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Vol.44,No.4,1996,pp.652-667.

[5].毛寿龙:《治道变革:90年代西方政府发展的新趋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7].Taehyon Choi,“Information Sharing,Deliberation,and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12.

[8].Chris Ansell,Alison Gash,“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and Practi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Vol.18,No.4,2008,pp.543-571.

[9].[美]约翰·D.多纳休、理查德·J.泽克豪泽:《合作:激变时代的合作治理》,徐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1—67页。

[10].操小娟:《合作治理的法律困境和出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袁峰:《合作治理中的协商民主》,《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5期。

[12].滕亚为、康勇:《公私合作治理模式视域下邻避冲突的破局之道》,《探索》2015年第1期。

[13].谭英俊:《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反思与探索》,《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4].敬嘉:《从购买服务到合作治理——政社合作的形态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7期。

[15].张康之:《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治理渴求》,《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6].张康之:《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构想合作治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7].柳亦博:《论合作治理的生成:从控制、竞争到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7页。

[19].[英]James A.H.Murray、Henry Bradley、W.A.Craigie、C.T.Onions:《当代牛津百科大辞典》(英汉·英英·彩色·图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6页。

[20].[美]利奥尼德·赫维茨、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田国强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21].龚强:《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2].[美]利奥尼德·赫维茨、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田国强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23].祖强:《机制设计理论与最优资源配置的实现——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2期。

[24].何光辉、陈俊君、杨咸月:《机制设计理论及其突破性应用——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25].吴思、李大巍:《机制设计与中国经济改革——专访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埃里克·马斯金》,《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2期。

[26].Eric S.Maskin,“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6,No.1,1999,pp.23-38.

[27].龚强:《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8].Roger B.Myerson,“Optim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Generalized Principal-agent Problem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82,Vol.10,No.1,1982,pp.67-81.

[29].Roger B.Myerson,“Optimal Auction Design”,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Vol.6,No.1,1979,pp.58-73.

[30].许耀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卓越成就》,《北京日报》,http://views.ce.cn/view/ent/201709/18/t20170918_26054893.shtml,2019年9月18日。

[3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3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齐心、马戎、阎书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3].王康:《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页。

[3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35].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3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8页。

[37].彭文贤:《行政生态学》,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2页。

[38].[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刘俊生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39].[美]费勒尔·海迪:《比较公共行政》,刘俊生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40].[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http://www.gov.cn/ldhd/2013-07/31/content_2458851.htm,2013年7月31日。

[4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http://www.gov.cn/premier/2017-07/05/content_5208235.htm,2017年7月5日。

[43].张成福、李丹婷:《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44].胡鸿高:《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从要素解释的路径》,《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45].高志宏:《公共利益:界定、实现及规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