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思想背景
戴震生活在专制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清政府把“禁书”问题看作关系到其专制统治之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在数以万计的禁书中,只有极少数属于真正的黄色书籍,而95%以上被禁的书籍都是学者们的严肃的学术著作。[25]清政府施行“文字狱”,弄得人们人心惶惶,惴惴不安,时刻笼罩在“文字狱”的恐怖阴霾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怕祸及他人,戴震讳言自己曾读过什么书,就连自己读过的他人还没有出版的书也不敢明说。在现行的各种史书中也无法找到有关戴震读“禁书”的相关证据。因此,在考察戴震的思想渊源时,有着特殊的困难。我们无法仅仅从戴震曾在某时某地有机会读到当地著名先哲们的著作,或者某些先哲思想的影响很大,戴震不可能不知道等等来推断,更主要的是从戴震的思想如何继承和发展先哲们的同类思想来说明。
在对人性的阐述过程之中,体现了戴震众多心理学思想。其中很多观点与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注重对人性的研究并且把人性的研究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地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近之处。在建立自己的人性学说的时候,戴震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影响。首先,他受到了佛道两家人性论的影响。正如戴震自己所言:“夫人之生也,血气心知而已矣。老、庄、释氏见常人任其血气之自然之不可,而静以养其心知之自然;于心知之自然谓之性,血气之自然谓之欲,说虽巧变,要不过分血气心知为二本。”[26]他并不赞成释老将血气欲望排斥在人性之外,将血气与心知对立起来。其次,告子的思想对戴震的人性论产生一定影响。戴震曾经说过:“告子未常有神与形之别,故言‘食色,性也’,而以尚其自然,故言‘性无善无不善’,虽未常毁訾仁义,而以桮棬喻义,则是灾杞柳始为桮棬,其指归于老庄、释氏不异也。”[27]告子崇尚天生的自然本能,强调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也是戴震所反对的。戴震也受到孟子的影响。在论述关于人性自然结构模式的内在因素的时候,戴震运用《孟子》提出的“命”“性”“才”范畴,加上自己的诠释,从三个方面阐述什么是人性。在“性”“命”关系上,戴震基本认可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做太多的发挥。在关于“才”“性”关系,戴震虽取之于《孟子》却有较大的发挥和超越。戴震同样受到荀子的影响。正如戴震所言:“荀子见常人之心知,而以礼义为圣心。见常人任其血气心知之自然不可,而进以礼义之必然,于血气心知之自然谓之性,于礼义之必然为之教。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矣,而不得礼义之本。”[28]荀子以血气心知之自然为性,合乎一本论,但是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在这点上戴震是不赞同的。戴震对人性社会结构的描述更多是受到荀子的影响。荀子的人性学说给了戴震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强调了人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二是强调了后天学习对改变人性的重要性。[29]对于戴震与荀子在人性论上的继承关系,正如某些学者所言,“极震所议,与孙卿若合符”[30]“今考东原思想,亦多推本晚周……而其言时近荀卿”[31],“戴震的学说,多渊源于荀子。戴震说‘解蔽莫如学’,而荀卿则有《解蔽篇》,又有《劝学篇》为《荀子》一书的冠首”[32]。同样,戴震也受到了程朱人性学说的影响。戴震在评论程朱学派时说:“程子、朱子见常人任其血气心知之自然之不可,而进以理之必然;于血气心知之自然谓之气质,于理之必然谓之性,亦合血气心知为一本矣,而更增一本。”[33]程朱学派把人和性割裂开来,最后得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结论,这对戴震的人性思想的影响很大。总而言之,在对“人”的历史状况及现实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戴震吸收借鉴了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精华,恢复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应有地位和价值,把被程朱扭曲了的“人”放在理性的天平上重新予以审视;他继承了明末清初以来注重个性自由与解放,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的思想,转换了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解构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使被压抑、被否定的人欲重新凸显了出来,并且把人欲抬到了高于一切的程度,使之成为评判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充分肯定了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凸显了生命个体存在的现实必然性。他试图通过对人性、人的情欲的阐发,寻找一条维护人的基本尊严的道路。戴震的这一思想具有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启蒙思想的一般特征,强调了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
另外,戴震还受到以下一些学者的影响。戴震“发狂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到派生出人性就是“血气心知”,这种观点明显来自李贽以来的早期启蒙学者关于“百姓日用即道”和“气质之性”一元的大量论述。[34]明代中叶以来,李贽首先试图“打破”宋儒家中《太极图》。李贽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于阴阳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能够创造一切。李贽的这些论断,成为后来戴震“发狂打破《太极图》”的思想先驱。另外,戴震也有可能受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天主实义》一书的影响。该书部分内容阐述了“理卑于人”“人人平等”的思想,对戴震的人性学说产生一定的影响。戴震关于“惟据才质可以断人之性善”的观点,亦是对明代中叶至清初的一批早期启蒙学者——王廷相、罗钦顺、吴廷翰、陈确、陆世仪、颜元、李塨等人——所主张的“气质之性”一元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35]唐甄从生理角度来考察人性,认为“人欲”的根源就是人的“血气”。唐甄认为“盖人生于气血,气血成身,身有四官,而心在其中。身欲美于服,目欲美于色,耳欲美于声,口欲美于味,鼻欲美于香。其根为质具于有妊之初者,皆是物也”[36]。另外,唐甄还认为人具有与根于血气的五欲并存的“心之智识”。这也是戴震建立在“血气心知”基础上的人性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另外,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戴震受到唐甄的影响较大。唐甄认为,知识高于道德,并且指导道德。这在戴震对人性自然结构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戴震对几何学的公理演绎方法,他所倡导的科学态度,则受到徐光启以及利玛窦的影响。另外,傅山、唐甄、颜元、李塨、程廷祚等人也对戴震的认识论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体现在戴震后期对“理”的理解方面。正是由于受到这些不同学者及其观点的影响,使得戴震的心理学思想呈现多元化。
[1].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页。
[2].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页。
[3].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页。
[4].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5].《戴震全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6].《戴震文集·附录》,赵玉新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7页。
[7].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0页。
[8].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89页。
[9].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98页。
[10].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3页。
[11].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3页。
[12].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4页。
[13].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7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5].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16].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4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9].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37页。
[20].周兆茂:《戴震哲学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1].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2].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3].鲁迅:《鲁迅全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页。
[24].周兆茂:《戴震哲学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25].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26].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六):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2页。
[27].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六):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81页。
[28].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1页。
[29].王杰:《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3期。
[30].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38页。
[3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94页。
[32].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34页。
[33].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六):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72页。
[34].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