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一书的作者是笔者最年轻的一位硕博连读的学生,博士毕业时,年近27岁。较之同门师兄,他的论文似乎因此也多了一些初生牛犊不知虎的洒脱,多了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本书的雏形是他的博士论文。最初提出这个选题,笔者有些担心:“有闻必录”,在晚清以降的新闻业界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身价起起伏伏、时有取用时有否定,无论用与弃,都源于对这句词汇的解析。在近代报刊尚未出现前,这一词汇的意义表达是纯字面的、明晰的。但当它被引进到新闻业之中,成为新闻学界、业界人尽皆知的一句话、成为当时“新闻人习以为常的表达”(论文作者语)时,该词汇尽管是许多报刊为自保祭起的卓有成效的大旗,但它显然已经呈现出含义模糊、边界不清、界定不严谨等弊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明显违背了今人对新闻认知的常识,是一个过气了的历史存在。时已至此,若想重新对其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严谨的、逻辑的研究,并得出一些有说服力的、在今天仍然有研究价值的独到见解,显然是有难度的。

选题提出者却难释悬疑:“这样一个在实践操作中有悖常理的新闻认知,为何会在中国新闻界兴起,又为何能够有着绵延长久的生命力?”“中国新闻界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极力主张‘有闻必录’。那么,这种主张对于不同时期的中国新闻业来说,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一思考显然是有道理的:既然无理,何以存在?看似无理却长久存在,难道就没有合理性与必然性?难道不值得探究?

鉴于这样的探寻期盼,鉴于这样的心志坚定,作者开启了他围绕这一选题的历史文献钩沉及孜孜研究。

本研究未必尽为珠玉,但确有值得肯定之处。例举一二。

首先,该书通过对当时文献扫雷式地耙梳整理,考量了诸多前贤对于“有闻必录”的解析,然后,用“口号”界定了“有闻必录”。与其他众多的表达相比较,诸如“原则”“理念”“理论”“观念”等,将“有闻必录”界定为口号,显然更为准确,更符合史实。原本在新闻界中显得辞不尽义、难以自圆的“有闻必录”,一旦视之为口号,其原因则柳暗花明。作为口号,当然不必严谨、当然不需要具备实践的或逻辑的自洽性、当然可以仅关注自身的诉求。正如作者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口号,便反映了彼时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奋斗方向,但‘如何打倒’或‘能否打倒’等实践层面的问题都不在其考虑范围内。由此回到新闻史语境中,更能发现‘口号’可能更切合时人在谈论‘有闻必录’时的普遍认知”。更因为是口号,关于“有闻必录”的诸多新闻史实的不可解现象就有了可以解释的合理性。作者对“有闻必录”性质的界定,使得他的研究能遵循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展开。作者摒弃了对“有闻必录”自身的是与非、对与错的纠缠,仅将其作为切入的角度,思考了我国近百年来的新闻文化与报人认知的变迁,通过对“有闻必录”的解读,触及了中国新闻观念嬗变的多项具体命题,拓展、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并通过这样一个研究的视野,使得“有闻必录”兼具了一定的理论与历史价值。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看,该书首次完整地钩沉了“有闻必录”的整个兴衰历程,并从中国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目前学界对“有闻必录”的已有研究,多半将重点放在了19世纪后期与“五四”新闻学时期两个阶段,对其他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形尚未有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与探寻。相比较而言,19世纪“有闻必录”的兴起,明显烙上了中国史家记事的文化痕迹,20世纪“有闻必录”的一时风行,又直观地呈现了中国新闻从业者在现实的管控压力下对西方“言论自由”理念的重新解读。对于这样的历史现象,作者运用并借助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理念,提出“有闻必录”可被视为具有地方色彩的新闻话语的观点。

作为一种直接萌生于“本土”的新闻话语,“有闻必录”相对直观地展现了中国社会对于“何为报刊”以及“何为新闻”这类基本问题的认识,这样一个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认知与研究思路,有助于研究者从中国新闻活动的内向视野出发,审视中国新闻业的过去与未来。同样,对于理解现今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闻业重构等问题,亦不乏借鉴之义。

书中还有一些颇具见地的闪光点,期待着阅读者去发现、指导、欣赏与商榷。

《“有闻必录”:一个中国新闻口号的兴衰》一书作者操瑞青,现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初见本书作者,便隐约感觉到了他的一些锋芒,这是一种对未知研究领域急于探寻的锋芒,也是导师们在选择学生时乐意见到的一种灵气。他很聪明,很有悟性,善于发现可供研究的对象。聪明的人往往不太用功,但他恰好二者兼具。带着农村出身的小伙子常有的踏实和求知欲,在读博期间,便在高质量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他读书期间,笔者手边有两个国家项目需要完成,他于是成为笔者最好的助手与参与者。在调研时,他是当然的数据汇总者;在课题组会议中,是当然的一号秘书;在课题完成进度中,他便承担着催稿、统稿、校稿的协调工作。凭借五年的系统学习、借助在读书期间所承担的上述工作,他的学习力、研究力、统筹力均有提升,完成了一个从单纯的有学习热情、有研究冲劲的毛头小伙到相对成熟、对自己所关注的某些研究领域有系统认知、有独到见解、有研究张力的年轻学人的华丽转身。希望他能以此为起点,深掘并拓宽其领域,植根并繁衍出累累成果。期待并相信未来的他能在自己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高地。

本专著所研究的对象具象且小,但不乏小中见大的眼光。本选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粒原子,但贵在作者的披沙拣金。希望本专著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体验和研究助力。同仁们不必同意他的见解,但请走进他的书中,听听这个年轻学者的声音。

是为序。

方晓红

写于海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