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建发展”阶段的挑战
新阶段也意味着新挑战,在某种程度上说,中拉关系已经涉入“深水区”。有学者认为中拉关系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23]事实上,进入“构建发展”阶段的中国和拉美不仅需要直面双方关系面临的显性和深层次矛盾,还需要对此给予主动回应,并在双方主动筹划中给出解题思路和方案。
一 世界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际形势的一个基本特点。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政治中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不确定性”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英国脱欧、特朗普主政、欧洲此起彼伏的恐怖主义袭击,是这一特征的有力例证。与此同时,国际事务旧账未消又添新账:在国际和平、地区安全、领土纠纷以及经济增长、自由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国际政治的传统议题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的同时,包括恐怖主义袭击、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内的新型国际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却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这些现象表明,世界正处在百年以来重大变革和调整的新时期。一系列现实而窘迫的困境迫切需要人类摆脱旧的观念和思维窠臼,拿出切实可行的破题思路和解决方案。[24]
中拉关系的发展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而努力减少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则是目前中国对拉政策的基本取向。2016年5月19日,外交部长王毅与来访的阿根廷时任外长马尔科拉会谈后,用三个“没有变”之说对媒体表达中国对拉关系的基调,即对拉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变,中拉互为机遇的格局没有变,中国加强同拉美国家合作的政策没有变。[25]
二 中拉各自转型的复杂性
在应对不确定世界变化的同时,中国将办好自己的事作为突破点,既立足于当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又立足于长远,形成完善的机制体制助推国家、社会和个人迈向全面现代化。其中,持续的经济结构、动能和增长模式的转型必然对传统的中拉经贸关系产生部分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质量和效率型增长阶段后,铁矿石、能源等大宗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也将转入下调期,一些长期依赖原材料对华出口的拉美经济体难免受此冲击,同时也对后者带来产业和贸易结构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主要资本输出国之一,并更加主动和持续地将拉美地区作为其最大的潜在市场。然而,由于需求方和接收国投资政策不稳定、法律制度和市场秩序不尽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欠发达、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高、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短期内开展成规模的基础设施、产能、科技、服务业合作,推动拉美国家经济转型和腾飞的收效将十分有限。
作为主动构建一方,中国对拉美转型艰难性的认识有待于加深。优越的资源禀赋既造就了拉美国家生存和安全的相对优势,也造成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意识惰性。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价值链发生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高端,不断推进加工、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快速、频繁重组,而作为大宗商品供应者,拉美地区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越发边缘和脆弱,其主要贸易对象只能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拉美国家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相对滞后,对外合作的重心及观念的更新不足,加之“外向型”经济一再面临发展失速的挑战,社会矛盾多发,政府治理能力下降,较易发生国家政策乃至制度的摇摆;反过来又导致投资环境和政府信誉的跌宕起伏,落入螺旋式恶性循环的“怪圈”。根本而言,政治文明的主体性始终没有解决、先天不足的民主制度、域外霸权的长期控制干涉以及传统生存文化流失但新的发展观没有形成,是拉美“危机频发”的深层原因。[26]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之链,关键不仅在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间建立“持续转型”的包容性共识,也在于发展和争取同域外大国平等对话的能力。
必须看到,拉美国家对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将继续体现在其外交战略取向及政策的次序安排上。因此,未来拉美国家对外关系的多样性、多向性、多重性特征依然相当突出。是跟着大国走还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是注重经济发展还是强调意识形态,是坚持贸易保护还是着眼于自由贸易,在这些问题上存在巨大差异的事实背后是各民族性格和历史命运的结合。这些差异在进步中共振互促,在挫折中相互渗透与影响,也会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产生新的变量。中国在对拉美地区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存有美好期待的同时,还应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包容其显性或隐性的政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逻辑,非此则难以客观和耐心地把握这个地区大家庭所发生的诸多变化。
三 中拉亟须解决的几对主要矛盾
中国与拉美要顺利推动转型时代的战略关系,有几对主要矛盾需要解决:其一是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其二是中国持续的战略投入与拉美国家承接能力之间的矛盾。其三是双方对发展关系的迫切需要与相互认知的显著欠缺。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中国政府和智库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对中国疆土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层面。尽管关系发展迅速,但中拉之间缺乏的依然是了解,你不知我真正所想,我亦不知你真正所需,由此才有疑虑、猜忌,乃至有分歧。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历史、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双方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甚至会有一定的分歧。必须强调的是,由于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拉美地区仍然存在对中国政策与做法的担忧与疑虑。在中拉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拉美社会,特别是媒体的涉华负面舆论也时常兴起,其主要原因一是拉美方面对中国期望过高,对现有的合作成果不满。二是对中国存有疑虑,以为中拉贸易结构与以往拉美与美欧之间的中心—外围结构相似,简单得出中拉非“南南合作”,已转变成“南北关系”的结论。三是对华缺乏理解和信任,拉美公众中存在的“资源民族主义”思维与“中国威胁论”相结合所产生的排斥、抵制情绪。2016年7月,在美国爱达荷州太阳谷会议上,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坦言,外国投资是一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但如果一切投资都来自中国,将造成不平衡。中国一直很积极,已经准备好我们需要投资的所有资金来购买我们的公司。但我需要在国内保持一种平衡,包括打理好与美国、欧盟的关系。我们主要是欧洲人的后裔,与欧洲打交道比亚洲更容易”。[27]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一般的利益竞争之上,更重大的挑战来自中拉双方如何回应与平衡认知世界、认知彼此、认知权宜之策和战略预期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强本与外学、改革与引入的观念更新,建立新型的合作文化,开辟发展中国家间文明有效对话的成功先例。
总之,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外交战略整体调整和中拉关系稳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拉关系转为构建式发展模式。在此前的六十余年间,中拉关系从以发展政治外交关系为主,到经济关系成为主要驱动力,都是顺应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应对式的发展模式。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拉美国家进入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相应地,中拉关系也进入转型阶段,一些问题和挑战日益突出。除中拉贸易结构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中拉在世界观、价值观和相互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乃至冲突越发凸显。这种差异产生于中拉在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发展态势等方面的不同,并随着双方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利益的不断交融而越来越突出,将会对未来中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重要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拉关系转向构建式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双方不仅要从战略高度对中拉关系未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和合作路径进行构建和规划,还需要对双方社会和民众对对方的认知和常识体系进行构建。毕竟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是中拉关系未来发展的保障和驱动力,而构建和塑造同属中拉人民的价值观和认知理念则将是中拉关系在未来能够持续、健康、全面深入发展的根基所在。
本章回顾了中拉关系的发展历程,提出中拉关系发展经历了的自发、自主和构建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并阐述了当前已进入“构建发展”阶段的中拉关系所具有的内涵、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上述认知涉及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各个方面,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双边关系的战略定位,第二章将对此展开讨论。
[1]赵本堂:《努力推动中拉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向前发展》,载《拉丁美洲研究》2018年第1期,第6页。
[2]贺双荣主编:《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19页。
[3]吴洪英:《中拉关系正在“升级换代”》,载《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5期,第19页。
[4]吴白乙:《中拉整体合作的三重解读》,载《中国投资》2015年第2期,第60页。
[8]陈懋修(Matt Ferchen):《开放了三十年中国对非洲拉美还几乎一无所知》,http://blog.caijing.com.cn/mattferchen。[2017-07-10]。
[9]贺双荣主编:《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10—312页。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0页。
[11]杨洁勉:《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载《国际展望》2014年第1期,第6页。
[12]杨洁勉:《站在新起点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载《国际展望》2014年第1期,第10页。
[13]《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记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并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载《人民日报》2014年7月28日第2版。
[14]《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文件》,载《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5日第10版。
[16]王毅:《共建伙伴关系 共谋和平发展》,载《学习时报》2017年3月29日第1版。
[17]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702/20170202513555.shtml。[2017-07-02]。
[21]《哥斯达黎加总统:中拉论坛将助力拉美基建融资》,http://news.china.com.cn/2015-01/08/content_34511668.htm。[2017-07-11]。
[23]江时学:《中拉关系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载《世界知识》2015年第1期,第27—28页。
[24]谌园庭、冯峰:《以中国智慧贡献思想产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7月13日第4版。
[25]《王毅谈中拉关系:三个“没有变”》,http://www.fmprc.gov.cn/web/wjbzhd/t1364828.shtml。[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