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国家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新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3]“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概念,它蕴含着全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内涵,涵盖国家治理体系、结构、机制、方法、能力、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治理”和“善治”的理念,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并非“去国家化”,也不是“社会中心化”,而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迥异于西方自由主义治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当前,如何推进中国国家治理创新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构建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在中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深入系统地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成因、演进、内容及启示,对我国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1.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课题
关于列宁主义的内涵,影响最大的是斯大林所作的界定。受其影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理论界似乎认为在列宁那里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而全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列宁不仅领导了社会主义革命,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甚至可以说他在整个革命生涯中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着执着的探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不受教条束缚,不拘泥于自己先前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落后的苏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性地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列宁在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建设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其国家治理思想。苏俄的国家治理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基础之上的,不仅要履行好国家治理职能以推进国家建设发展进程,而且要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列宁国家治理思想随着实践的推进而逐步发展,是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从十月革命前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新经济政策时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整个进程中,列宁根据国家战略任务的需要,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牢牢坚持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基本政治理念,不断强化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坚持党的总的领导,同时强调党政分工的基本原则,建立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大力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和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国家治理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当时的实践及后人的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在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深入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构建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体系,是“回到列宁”,努力再现列宁思想本来面目和本真内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新课题。
2.后金融危机时代扬弃西方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新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各地民族主权意识普遍觉醒,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主权国家纷纷建立,但是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国家治理模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治理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传统意义上的治理主要是指政府治理,这里讲的治理失效主要是主权国家在政府治理方面的失效。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无一幸免,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的弊端。从总体上来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治理失效的困境。发达国家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国家机构日益庞大、治理效率持续下降、财政赤字问题突出,政府成了“超级奶妈”,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不仅如此,由于政府向精英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公民和社会难以了解、认知和参与政府行为,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难以对政府的决策和运行予以有效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发达国家的公民和社会对政府行为失去了信心和信任,甚至失去了兴趣,最终出现国家治理危机。在发展中国家,有的政府“过大”,有的政府“过小”。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对象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成了“大内总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政府机构臃肿、治理方法简单粗暴、社会发展缺乏活力,国家治理力不从心;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把自身定位为“社会的小孩”,把市场和社会视为万能的机制,国家管理失控、社会结构分裂、政府内耗丛生、贫困问题凸显。这样,发展中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治理危机,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出现问题。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国家治理问题出现“蝴蝶效应”和“涟漪效应”,这些问题难以控制在一国或一个区域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导和扩散,最终形成了全球性问题;与之相伴随的是,很多国际性问题也渗透和转化为国家内部治理问题,使得国家治理的复杂性越来越突出,国家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综上所述,如何建立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系列问题的需要。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余年,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这些转型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出现,例如,利益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冲突、公共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呈现集中爆发、相互交织、广泛凸显的特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赖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转型伴随着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和社会活性化,这些变化引发社会观念和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甚至产生群体性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障碍。这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的改革需要以政府的改革推动社会改革,着力解决政府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低效问题,解决敷衍塞责、执行不力的问题,解决社会回应不足、互动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的反映。另外,改革的深入推进激发了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意识,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及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整合这些新型的社会主体以调动它们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国家治理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二 研究的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行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国家治理的理念是对国家统治、国家管理理念的扬弃,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更高层次的治国理念。列宁对国家治理问题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我们可以从其丰富的著作中找到他探索国家治理规律的足迹。通过文本研究和逻辑还原,可以发现列宁在这一领域的论述有着清晰的逻辑框架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本书主要研究目标如下:
1.总结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相关思想的发展历程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缔造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领袖,他带领苏俄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列宁在对苏维埃俄国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今天的国家治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当然,列宁一生中并没有直接使用过国家治理的概念,也没有专门的讲话和著作,其国家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稿和书信中。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这些文献,并通过总结苏俄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文化治理的实践经验,将他的国家治理思想提炼出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阐述,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对列宁主义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可以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参考。本书将对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对其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各阶段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
2.归纳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内涵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国家治理的内涵、国家治理的结构、国家治理的方式具有独到的见解。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经济治理中明确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在文化和社会领域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思想与西方民主—专制体制论、法治—人治论、威权—民主政府优劣论等所谓的“普适”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否认列宁有国家治理思想,把列宁主义认定为革命理论,以“马列对立论”的惯性思维否定列宁在国家治理领域作出的贡献。西方学者的错误在于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历史情境和发展状态,对列宁文本进行了错误的裁剪,人为地夸大了列宁的某些阶段的非常态理论,从而形成了歪曲的、具有迷惑性的结论。本研究将把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和系统概括。
3.明晰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华民族目前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几十年的快速稳定发展,让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的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改善了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国家治理进程中既要实现经济现代化,也要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既要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也要解决后现代化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现代化的进程,实质就是打破既有的结构秩序,建立新型的、合理的新秩序,必然存在着从无序到有序的秩序调整压力。所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克服失序、重构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价值体系的进程。本研究将对当前中国国家治理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查摆和明晰。
4.探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是全面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且这个现代化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首先,中国的经济治理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必然的内在逻辑,如何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治理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提升;其次,中国的国家治理从阶级斗争向民主法治建设转变,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政治治理机制,这种治理路径如何发展和演进;再次,国家治理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又如何反作用于国家治理思想;最后,全球化背景下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难题,中国是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互动,如何不断优化调整国家治理模式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中国国家治理从实践源头上来讲,借鉴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内容,又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仍然面临一些困境,这很有必要“回到列宁”,对其国家治理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并获得新的启迪。本书正是以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为指导,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探寻今天中国国家治理的创新和发展路径。
三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本研究可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们的重视,但对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不多,没有深入研究其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运用到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考察之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职能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国家管理职能的认识也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兴起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其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在对资本主义弊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国家治理也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要实现由“夺取俄国”向“管理俄国”转变,他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新思想,探索出苏俄国家治理的新道路。当时的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加上受长期战争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巩固苏维埃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摆在列宁面前的重大课题。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要掌握管理国家的本领,特别是把握好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关系。列宁提出的国家治理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国家建设的诸多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本研究可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本书在分析、提炼和归纳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基础上,观照中国社会现实,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问题,分析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到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型国家治理的重大转型。通过对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分析,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需要采取哪些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实际的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策略。既研究国家转型的次序问题,也分析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国家转型的方式方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举措更加明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规律的探索更加深入。加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途径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路径参考,而且有助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为解决国家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的中国是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并存,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是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可以说是经验和问题相互依存。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还存在着资源匮乏、时空压缩挑战的困境,在这些条件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凸显,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多变性特征,国家治理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2.实践意义
第一,本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结合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无产阶级革命并存的时代特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路径。在苏维埃俄国治理进程中,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实践证明,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赢得国内战争胜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向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开创了国家治理的崭新局面。从深层次讲,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列宁探索和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的国家治理的新道路。通过挖掘和提炼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内涵,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治理思想演变,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慢,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转型期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本书在分析时代背景和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探寻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内涵,可以为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对于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本研究有助于为其他国家提供国家治理参考。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向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上,各个主权国家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振兴之路。但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导致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难以有效应对,治理危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从国际社会来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性问题诸如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危机问题、核武器扩散问题、跨国犯罪问题、传染病扩散问题等,对国际安全、国际秩序、国际和谐带来严峻挑战,传统的国际治理体系难以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安全机制、国际和平力量也不足以应对国际治理危机;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民主化的推动下,大量全球性和跨国性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在国际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国际事务、国内事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国际事务被纳入主权国家的治理体系之中,国际治理力量和国际治理问题逐步转入主权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主权国家内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日益彰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市场本身的缺陷带来的经济危机问题、市场垄断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导致市场治理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新经济自由主义受到了广泛推崇,主权国家开始对市场进行干预,对市场的弊端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遏制。这些措施虽然避免了市场弊端的扩大化,却又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社会信任不足等问题,导致政府治理失效。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魔咒”,难以实现合理均衡,成为国家治理的顽疾,这一顽疾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克服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的双重困境,亟待寻求国家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