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市场境遇与网络转向
1997年,谢冕先生在为《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丛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背景是一片苍茫的灰色,在灰色云层空茫处,残留着19世纪末惨烈的晚照。那是1840年虎门焚烟的余烬,那是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残焰;那是1894年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沉船前最后一道光痕……诞生在这样大背景下的文学,旨在扑灭这种光的蔓衍,的确是一种大痛苦和大悲壮。但当这一切走向极端,这一切若是以牺牲文学本身的特性为代价,那就会酿成文学的悲剧。”[1]值此千禧轮回、世纪转换之际,谢冕以19世纪的“余烬”“残焰”“光痕”为背景,总结20世纪文学的成败兴衰,在对“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发出诗意之赞叹的同时,也对其“斥个性”“轻审美”“抑性情”的表现深表遗憾。若以其回顾历史的宏大视野展望未来,我们发现,21世纪的中国文学正上演着更为震撼人心的悲喜剧。席卷天下的商品化浪潮百年不遇,包举宇内的数字化风暴千年未有,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市场境遇与网络转向”史无前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探讨市场与网络对文学及其个性与审美的影响是认识文坛格局和评估文学生态的重要途径和理想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