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各种政治关系进一步协调发展
政治关系是政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和实现条件,其本身对于政治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中国重视对各种政治关系的协调,从而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政党关系趋向完善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间关系如何对一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影响极大。这一年,中国进一步贯彻“十六字方针”,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亲密友党关系。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概括为“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并从利益代表、功能作用和实际效果等方面总结其何以为“新”。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为新时代多党合作开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这一年,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自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职能,有力地推进了社会政治的发展。针对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两岸关系等社会政治的重要问题,各民主党派积极展开调研、座谈,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例如,民革中央全年选定26个课题展开调研45次,农工党中央赴云南调研32次,民建中央深入56个市级组织开展调研。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盟中央提案40件、农工党提案40件、九三学社提案44件、台盟中央提案27件。[42]与此同时,各民主党还不断巩固思想政治基础,这一年,致公党中央成立党员学习教育基地,民革中央开展读书会、主题征文等教育活动,农工党中央举行座谈会、专题学习等活动,民建中央专门下发《民建中央关于加强会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等等。以上活动加强了对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形成更广泛的共识”[43]。
(二)民族关系日益和谐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问题,相继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等相关大会,促使中国民族关系实现了重大发展。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表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业已取得成就的前提下,中国积极应对民族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破解制约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各类障碍,巩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众所周知,鉴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面对这一情况,中央召开全国民族经济工作会议,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部署和安排。同时,党和国家还提出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由此,中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据统计,“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6—2018年安排民族八省区1122.1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43.9%,2018年安排486.2亿元,经上年增长32.4%”[44]。同时,这一年还支持民族地区实现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着重发展旅游、能源、特色农业等产业,推进其将资源优势转为现实经济优势。此外,继续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仍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局面。对此,这一年,中国继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坚决打击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犯罪分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国,如何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乃是其国家治理所不得不重视的重要问题。这一年,国务院对税收征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合并了省级和省级以下的国税地税机构,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这一改革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大调整,不仅有利于优化税收人员的配置、整合资源,提高税收征收效率,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央权威,增进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与此同时,这一年还集中出台了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方案。在医疗卫生领域,适度强化了中央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并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的分担方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决策、地方落实的机制,同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职责,保证了地方的积极性。由此,中央与地方的分工更加合理,二者关系更为规范。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日益协调
2018年,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方面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优化。首先,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承办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保障社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扶贫攻坚、“双创”等战略和政策,促进了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等的进一步优化。其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这一年,社会组织发展更趋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展开了对非法社会组织打击整治的专项行动,依法查处非法社会组织5967个。同时,相关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等相继颁布实施,辽宁省还通过首部社会组织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上述法规促进了社会治理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出台办法、法规的方式“成功地把社会力量吸纳到政府动员、决策、执行的边界内,政府与社会力量以一定关联方式达到有机融合,实现了社会的多元共治,打破了行政部门的路径依赖困境,为社会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45]。最后,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8年,中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公平竞争,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更好地行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出一系列支持创业创新的减税优惠措施,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五)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关系出现新气象
2018年,台湾当局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挑动两岸对立,美国通过“台湾旅行法”,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尽管两岸关系形势复杂多变,“但大陆始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46]。这一年,国务院台办等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致力于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同时,开放台湾同胞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为台胞提供更多便利,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而且,两岸民间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一年,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等相继召开,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平台,彰显了两岸关系不断向前的历史趋势。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多次在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峡执行任务或举行演习,从而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展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2018年与港澳关系进一步深化。在科技交流方面,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出台规定,鼓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港澳科技创新发展也实现了其与内地之间科技的优势互补。在人员交流方面,这一年正式取消在内地就业的港澳人员的就业许可,并且对有条件办理居住证的港澳居民,在劳动就业、社会保养和义务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方便其在内地就业居住。在交通方面,这一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也正式通车,由此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层面的互联互通,极大地促进了港澳与内地之间的经贸、人员交流。
(六)履行大国责任国际关系出现新局面
2018年,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维护国家主权、服务国内改革开放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相继召开。丰富的主场外交活动展示了中国开放的新姿态,也为自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一年,超过60个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与此同时,数十个交通、电信、能源、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陆续签约或开工,为沿线居民带来了良好收益。在国内,各省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出台各具特色的行动计划或建设方案,而且,各城市直接与沿线国家交流交往的程度也进一步深化,据统计,“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2018年分别开行1587列、1442列、1235列、752列、423列”[47]列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在与主要大国关系方面,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中国坚定立场,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发展权益,并展开战略沟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拓展合作。在与俄罗斯的关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同普京总统频繁会晤,保证中俄关系稳定良好。在与日本关系方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推动了中日关系向好发展,中俄经贸合作也获得强劲增长发展,全年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中欧关系上,第二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亚欧首脑会议等成功举行,中欧战略互信不断增进,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这一年,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人员往来突破4000万人次”[48]。在与印度关系上,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两度来华,双方关系进一步深化。同时,中国还积极处理地区热点问题,2018年,朝鲜领导人金正恩三度访华,凸显了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的战略主导作用,维护了半岛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