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耕与习俗
山越人对高山地带进行大量的垦殖,今九华山脉及周边地带、七井山区等地,还遗有他们当年垒砌的梯田与台地。据实地勘察,山区宜田地块,都被他们开垦了出来。越人喜种山这特性在今天的天目山区及广西和福建一带,依然随处可见。
山越人种植的农作物究竟有哪些,目前尚不清楚。不过,七井山上和石台的一些深山里,至今还能看见人们种植薏米这种旱粮。据流沙河先生在《诗经点醒》中考证,薏米是夏人较为重视的植物,认为它能安胎利产。原为野生,后为夏人驯化种植。越国的祖先是夏王少康之庶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他封到南方领地的时候,应携带此种子在南方种植。薏米在瓯越、东越和闽越的原居地今浙江永嘉部分地区和福建的宁德、浦城都有广泛的种植,于今已经成为这一带的特产(尤以宁德市所属的古田等县为著),号称“宁德薏米”,非常有名。池州山越人分布区的七井山以及石台深山的一些地区,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小,至今还保留着薏米种植的习惯(也保留着山越时的地名)。薏米是旱粮,尤其适宜于高山缺水地区——这也是这些地区薏米能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池州石台县山区一带仍流传的一句俗语:“山上周朝人的人头比雨点还多”,我们可以推测山越人口稠密的景象(老百姓称“山越人”是周朝人,因为他们很多习惯还保留有春秋战国遗留的风俗),而山越人口的密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作物在当时的广泛种植。
当然,除了薏米的保健作用外,山越人口的增加也得益于他们居于密林,来去无踪,“民人鲜对长吏”(《三国志》),既不充役又不纳粮的生存环境。尽管这种生存环境下,生活并不好,但相对来说人口发展的环境还是很好的。
这么多人口的山越人,死后都葬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认为,遍布池州山区重叠无数的简葬——“椁”(当地人都叫这种葬制叫“椁”,而且传说是“老古朝人”的葬制),或许就是他们的墓葬。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墓葬确切是哪个朝代,没有人知道那个朝代的“椁”为什么有这么多。
这种“椁”,形制简单,即以青砖砌成穹顶,圆柱形空心墓室,将要死的人纳入其中。发掘表明,墓室只有一两个小陶罐,另无他物,有些墓室还残留有一两根枯骨。墓室刚好容一个人坐于其中,它的大小与传说相印证。传说“古朝人”,一旦被发现行将就死(脊椎处发黑——当地土语称“焦了尾子”),即送入椁内,穹顶留有小孔,后代送饭,从小孔递入,送至该人死亡为止。
这种“椁”在池州,无论山区还是滨湖地区都大量存在。在七十年代荒山荒地改水田的过程中,被大量地挖掘出来。之所以说,这种墓葬是山越人的墓葬,我们有以下几条理由。其一,这种墓葬分布的低山丘陵地区,不必说,汉代比前代有更大的开垦能力,高山地区,楚秦已有开垦,但他们开垦的时间较短,不足以覆盖“椁”的分布区,至多是微乎其微一小部分。而在汉代,一是由于工具的进步,其生产力已经足以开垦更大范围的荒地。二是因为被围困在山区的山越人,人口众多,食物的缺乏,迫使山越人对高山的广泛的开垦。其二,山越人在三国时被基本剿灭,因而,他们遗下的大量的墓葬和梯田已失去历史记忆,所以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这些模糊的印象,可能是本地区在山越人被剿灭之后,仍然幸存在本地区的少数山越的妇女儿童所传承的模糊的历史记忆)。因而,山越人被本区的后来移民称为“老古朝人”。其三,这种“椁”非常简陋,反映被葬人群生活较为简单,物质条件较为困苦。这正好与山越人被围困于高山与丘陵之中,只有果腹之便,少有富裕可能的情景相吻合。其四,在池州的历史上,除了山越人这一相同风俗人群曾经广泛分布于整个池州之外,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广泛分布的同一人群。而“椁”在池州的广泛分布,却恰恰证明有着同一墓葬风俗同一人群曾在池州广泛分布——山越人正是池州地区历史上广泛分布的唯一人群。其五,只有将这种椁,解释为山越人的墓葬,才能圆满地回答山越人的死后去向。
附带说一句,在少数山越人幸存的地区,椁葬的风俗一直被传承下来。这时椁的样式稍有改变,即它的穹顶已由砖砌的弯弧结构变成平直的青石板封顶,或用砖砌成长方形椁室,再放入木质的棺木;这两种椁一般都是双人葬。这些椁往往分布于存在大量古椁的地区。但这种椁的葬俗是不是和古椁的葬俗相一致,目前尚未考定。
山越人还保留一种对马的敬畏。今贵池区梅街镇宋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铜洗一只,形制很小,比人们使用的大碗稍大。作为实用型的盥洗用具,应是不太合适,只能作为一个地位的象征物,疑为山越人的小部落首领留下的。盆底刻有一马,贵池山区那时通行不便,没有马,山越人沿水路行舟,更罕见马。何以有马的造型?是山越人刚来时携带而来的器具吗?还是刚来时就地铸造的呢?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是他们的记忆里,还保存着他们当初在福建被汉骑兵战败后,对骑兵与马的一种敬畏。
山越人还在本区打下了地名印记。本区内大部分山区都留有带“阬”和“井”的地名。根据笔者田野调查,所有带“阬”“井”的地名都与山沟有关。“阬”是对一般的山沟的称呼,而“井”是对陡峭而深的山沟的称呼。如池州石台七井山的大龙井、石井、舒泉阬、岳阬、大宇阬、银阬、吉阬……池州青阳酉华的“九井十三阬”,贵池太朴山和轿顶山的栗子阬、梨树阬、寨阬和双阬。这种“井”和“阬”在浙江、福建和江西一带越人居住区,应该还有广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