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移民
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南方福建东部一带闽越造反,攻打永嘉一带的瓯越人,永嘉越人请求武帝将其移往内地,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5年),武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将其移往“江淮之间”。他们移走以后,福建闽江的越人仍然不时叛乱,攻打东越。汉朝在平定叛乱以后,于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后,将此地闽越和东越也迁徙于“江淮之间”。所谓“江淮”,是指长江和淮水。淮水,古代有三条,一是今天的淮河,一是指湖北的房县的一条河流,一是指淮水即指青弋江。青弋江在汉代陵阳县东北,陵阳的南流河(古称博山河)是此江的主要源头之一。唐颜师古于《汉书》卷二十八上“陵阳”条下注云:“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江”,与青弋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在其主编的《楚文化辞典》也指出,淮水即是汉代对青弋江的称呼。“江淮之间”就是指青弋江以西,大江以南的地区,涵盖安徽的泾县、歙州、池州、江西的鄱阳湖东南一带,而这一带曾属于吴王刘濞和淮南王英布的领地,他们失败后,领地归属汉中央掌管,故汉武帝有权在此安置移民。
汉武帝的这两次移民迁徙,可能是考虑到池州、宣城、歙州以及江西东南部一带人口较少,自然恢复不多;再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带属于中央政府直接能掌控的地区。于是就把这个“江淮之间”地区定为移民安置点。当然,武帝还有另一重考虑,放在这一带山区,地形上易于封闭,好控制。于是,武帝将他们分别于建元年间与元封年间,分两次移到泾、歙、池州、饶州等一带的山上(《史记·东越列传》)。他们与当地少数早期山区居民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点的一个人群,《三国志》以及以后出现的史书都称他们为“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