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类型学分析
目前所见的越地乐器中有部分馆藏品和私人藏品并非来源于正式的考古发掘,也因此失去了墓葬信息和出土材料,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本文在进行吴越地区出土乐器的初步研究时只选取了正式发表的考古发掘出土材料。具体包括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余杭崇贤战国墓、绍兴皋埠任家湾茅家山战国墓、海盐黄家山战国墓、无锡鸿山万家坟战国墓、无锡鸿山老虎墩战国墓、无锡鸿山邱承墩战国墓、温岭塘山M1西汉早期墓。
上述材料中所见的东周越地考古出土的击打乐器类型可以按照其用途分为礼乐器和军乐器两大类,礼乐器包括钟、句鑃、磬、缶,是用于祭祀和宴飨的乐器;军乐器有錞于、铎、丁宁、鼓,是在战争中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的乐器。
越墓中出土的仿铜陶瓷乐器虽然不具备实用功能,但是其在形制上模仿实用器,是一种为替代青铜乐器随葬而专门制作的明器。在青铜乐器实物缺少的情况下,可以为越地的用乐情况提供一些信息。
(一)礼乐器
1.句鑃
“句鑃”一词不见于文献记载,而源自出土青铜器的自名。目前,一般认为句鑃是一种吴越地区特有的击打乐器,其形制有别于钲和钟。
东周越地出土的青铜句鑃考古出土的数量不多(表一),均出自遗址或窖藏,未见于墓葬中,因此这类青铜句鑃在越地很可能并不用来随葬,这一特征也和越墓的陪葬习俗相吻合。从器型上看,江苏武进淹城一例为春秋时期素面句鑃,或为句鑃的早期形态。
表一 考古出土青铜句鑃一览
陶瓷仿铜句鑃目前均见于越墓,其中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并公布材料的有海盐黄家山出土句鑃12件,长兴鼻子山出土句鑃8件,无锡鸿山邱承墩出土句鑃29件(表二)。综合以上材料来看,首先,这类陶瓷仿铜句鑃均为战国时期越墓出土,地点集中于今天的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出土位置是相对独立的,其中长兴鼻子山出土于陪葬坑中,无锡鸿山邱承墩出土于壁龛中;其次,均为成组出土,可见句鑃是一种成组使用的乐器;最后,它们在器形和纹饰上有很大的统一性,器身一般呈合瓦形,平舞,弧于,有插柄;纹饰上多戳印“C”形纹,钲部近舞处有刻划双线三角纹,这反映出陶瓷仿铜句鑃的使用和制作有着相对成熟的规制。
表二 考古出土陶瓷仿铜句鑃一览
续表
2.钟
钟是一种击打乐器,从铙演化而来,根据其形制和悬挂方式钟又可以分为甬钟和钮钟。从形制上看,甬钟的舞部以上为甬,钮钟的舞部以上为钮;从悬挂方式上看甬钟斜挂,钮钟直悬。这两类钟均见于东周越地的考古发现。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表三),总体上说东周越地考古出土的钟甬钟要多于钮钟。甬钟基本为圆柱形中空甬,环形旋,大部分甬部较长,钟体平舞,弧于,有枚。钮钟的钮部形式较为多样,平舞,平于,有枚。
表三 考古出土钟一览
续表
续表
3.磬
磬是一种石质击打乐器。一般成组出土于墓葬。从目前所见的材料来看(表四),越地该时期的磬从器形到纹饰均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为素面,唯无锡邱承墩出土的编磬有“C”形纹饰。从材质上区分可以分为泥质灰陶和原始瓷两种,其中应当存在着墓主人身份等级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越地仿铜陶瓷乐器的产生是由于越地青铜材料的匮乏,故以不具备实用功能的仿制明器来替代实用的礼乐器。而泥质灰陶磬的出现反映出在战国时期这种最初用来节省青铜原料而产生的仿铜陶瓷礼乐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制。
表四 考古出土磬一览
续表
4.缶
目前越地的缶仅见于鸿山越墓(图一),共出四件,其中万家坟一件,邱承墩三件。缶这类器物之前不见于越地的相关文献,亦没有确切的实物出土,是因邱承墩的缶出土于乐器壁龛,故而确定为乐器。这几件缶造型一致,均为深腹盆形,宽沿外卷,平底,矮蹄足。材质上为青瓷质地,内外施有釉。
图一 鸿山越墓出土的缶
(二)军乐器
《国语·吴语》中曾有记载,“(吴)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说明在吴越之地有数种军乐器用以在战争之时鸣奏,鼓舞士气。结合考古发现来看,越地的击打类军乐器主要有铎、錞于、丁宁三类。
1.铎
《说文解字》有云:“铎,大铃也”。可见铎是一种体形较大状似铃铛的撞击乐器。
目前所见吴越地区考古出土的青铜铎仅有两件(表五),这两件器物在形制和纹饰上有较大的一致性,大小也比较接近,时代上参照报告中给出的推断应该都是春秋时期。其一出于越国印山王陵墓坑东南角距坑口约1.5米左右深处的青膏泥填土中,是少见的陪葬于越墓的青铜乐器;其二为安徽青阳龙岗春秋墓出土的青铜铎,值得注意的是该铎出土位置在棺底处与矛、弓、戈同出(图二),和兵器一同摆放的现象说明了这种铎是在战争时使用的军乐器,而不具备祭祀、宴飨奏乐功能。
表五 考古出土铎一览
图二 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平面图23—26 铜铎、矛、弓、戈(棺底处)
2.錞于
錞于是一种击打使用的军乐器。郑玄注《周礼》:“錞,錞于也,圆如椎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说明錞于在战争中使用往往和鼓一起演奏。本文收集的东周越地考古出土的錞于主要可以分为环钮和虎钮两种形制(表六),整体造型上都是鼓肩、平于,纹饰也多装饰以越地特色的“C”形纹。
表六 考古出土錞于一览表
续表
3.丁宁
丁宁是一种敲击乐器,杜预注《左传》:“丁宁,钲也”,郑玄注《周礼》:“镯,钲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故丁宁应当是一种形状像小钟一样的军乐器。本文收集的越地考古所见丁宁皆为时代集中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表七),形制大小较为接近,通长20厘米左右,平舞,合瓦形钲,柄上有孔,多有戳印的“C”形纹饰。
表七 考古出土丁宁一览
4.鼓
鼓是一种在战争中鸣奏的乐器。《国语·越语》曾有记载“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可见越地是有击鼓行军的习俗,但是在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墓出土的伎乐铜屋中也有悬鼓与琴瑟、笙等共同演奏的场景,说明鼓在作为军乐器的同时,也会在礼仪用乐中使用(图四)。
鼓本身因为材质上多为有机质,故而保存困难,目前我们还看不到东周时期鼓的实物。但是作为鼓的部件鼓座则能够留存下来。
目前越地考古发掘出土的鼓座仅见于无锡鸿山邱承墩及万家坟(图三)。
图三 鸿山越墓出土鼓座
图四 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墓出土的伎乐铜屋中鼓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