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随葬器物
该墓前半部分因遭盗掘,随葬品基本无存。后半部分因盗掘时未曾触及,故保存尚可,共出土文物122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衣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铜器、玉器和其他六类。
(一)泥质黑衣陶器
计54件。种类有编钟、编磬、錞于、镇、鼎、豆、盆、洗、甑、烤炉、罐、盉、匜等。火候较低,质地细腻,色浅灰,外披一层黑衣,易脱落。
编钟19件(M4:28、30、40—42、45—47、49、73、84)。均为甬钟。形制相同,大小参差。八边形柱状甬,方形旋,椭圆形舞面,腔体呈筒状,钲部有短圆锥形凸枚,钲、鼓交接处截面呈椭圆形,鼓部截面为合瓦状,弧形于,两铣微向外侈。枚间及钲边均设双线界框,框内多印联珠纹。最大一件通高34、铣间宽21厘米;最小一件通高13.3、铣间宽9.3厘米(图三)。
图三 泥质黑衣陶编钟
编磬6件(M4:25)。形制相同,大小有差。鼓部不甚平整,倨背呈钝角,其下有一圆形穿孔,底边为圆弧形。素面。最大1件长24.6—35.3、宽8.4—10.9、厚1.7厘米;最小1件长16.1—22.3、宽5.5—6.7、厚0.9厘米(图四、图七之1)。
图四 泥质黑衣陶编磬
錞于6件(M4:8、65、67、68、74)。形制相同。整器略呈圆筒状,平顶,有弧边一周。中置拱形纽。肩圆鼓,腹腔内收,下口略呈喇叭形。顶而遍印联珠纹,部分錞于腹壁刻划“水”“戉”等铭文,惜线条浅细,多已剥落。M4:65,顶面径15、下口径17、通高26.8厘米(图五、图七之2)。
图五 泥质黑衣陶于
镇6件(M4:1、21—24、31)。形制相似。器身略呈半球形,顶附象征性纽和环,中空,大平底。顶至上腹饰凹弦纹间联珠纹带多组。M4:22,最大腹径10.1、底径8.7、通高6.1厘米(图六、图七之3)。
图六 泥质黑衣陶镇
鼎4件(M4:50、63—64、69)。分拱盖鼎和盆形鼎两类。
拱盖鼎1件(M4:63)。坦拱形盖,面饰凹弦纹和带状联珠纹多组。盖顶附象征性纽和环。鼎身子母口微敛,长方形附耳,弧腹,平底。底附三圆锥形矮足。M4:63,口径10.8、通高9.7厘米(图七之4)。
图七 秦家山M4出土泥质黑衣陶器
1.编磬(M425);2.于(M4:65);3.镇(M4:22);4.拱盖鼎(M4:63);5.Ⅰ式盆形鼎(M4:50);6.Ⅱ式盆形鼎(M4:64);7.豆(M4:72);8.Ⅰ式盆(M4:19);9.Ⅱ式盆(M4:66);10.Ⅰ式洗(M4:12);11.Ⅱ式洗(M4:62);12.甑(M4:33);13.烤炉(M4:15);14.罐(M4:14);15.盉(M4:17);16.匜(M4:26)
盆形鼎3件(M4:50、64、69)。分两式:
Ⅰ式1件(M4:50)。宽平唇,口微敛,浅直腹,近平底。唇面置对称方形竖耳一对。底附三圆锥形矮足。M4:69,口径13.9、通高6厘米(图七之5)。
Ⅱ式1件(M4:64)。平唇,敛口,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平底。唇面置方形竖耳一对,蹄形三足稍外撇。腹饰凹弦纹数周。口径19.2、通高27.6厘米(图七,6)。豆2件(M4:71—72)。圆唇,撇口,浅腹,粗短把,足呈喇叭形。把上饰凹弦纹两周。M4:72,残高7.4、底径9厘米(图七之7)。
盆3件(M4:19、66、70)。分两式:
Ⅰ式2件(M4:19、70)。宽平唇,侈口,弧腹稍深,大平底。上腹有凸棱间联珠纹带两组。棱上划饰箭羽纹。M4:19,口径23.2、底径15.2、高8.8厘米(图七之8)。
Ⅱ式1件(M4:66)。平唇,口微侈,鼓腹,平底。唇面印联珠纹,腹饰凹弦纹两组。口径20.6、底径14.2、高7.2厘米(图七之9)。
洗2件(M4:12、62)。分两式:
Ⅰ式1件(M4:12)。平唇,侈口,腹微鼓,平底,下附三乳足。唇面印联珠纹。口径13.6、底径9.6、高5.5厘米(图七之10)。
Ⅱ式1件(M4:62)。平唇,敞口,斜弧腹,平底,下附三矮足。唇面印联珠纹,腹饰凹弦纹间联珠纹带四组,其中最下层纹带上穿插三角形锯齿纹。上腹并堆贴象征性纽和环。口径31、底径19、通高11.5厘米(图七之11)。
甑1件(M4:33)。尖唇,敞口,缩颈,鼓腹,平底,底镂八圆形箄孔。口径16.7、底径9、高9.2厘米(图七之12)。
烤炉1件(M4:15)。宽唇内翻,浅斜弧腹,平底。唇面和上腹饰联珠纹带。口沿下贴饰三固定钮和环。口径40、底径28、高6.4 厘米(图七之13)。
罐1件(M4:14)。圆唇,直,广弧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上,平底微内凹。肩饰细凹弦纹数周。口径12.8、底径16、高14.7厘米(图七之14)。
盉1件(M4:17)。缺盖。盉身为侈口,广弧肩,豉腹,最大腹径偏上,平底,下附三蹄形矮足。肩安弓形提梁,上有扉棱两处。腹一端饰兽首形流,流与腹不通,提梁及流上印联珠纹,肩腹部饰凸绹纹五周,间以联珠纹。器形不甚规整。口径8、底径13、通高22.3厘米(图七之15)。
匜1件(M4:26)。圆唇,口微敛,俯视略呈椭圆形,上腹稍弧,下腹斜收,平底。口沿一端设槽形流,对应一端堆贴如意纹。口径16.5—18、底径11.2、高8.5厘米(图七之16)。
(二)印纹硬陶器
计28件。种类有罐、三足盖罐和坛。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口沿经轮修。质地坚致,呈灰褐、棕褐色,外壁印“米”字纹和麻布纹。部分器物外壁施黄褐色薄釉。
罐9件(M4:38—39、75—76、79—83)。分两式:
Ⅰ式4件(M4:38、76、79、83)。尖唇,直口,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上部,平底微内凹。肩饰凹弦纹一周,肩腹部印“米”字纹。M4:79,口径12.3、底径10、高15.1厘米(图八之1)。
图八 秦家山M4出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1.Ⅰ式罐(M4:79);2.Ⅱ式罐(M4:75);3.三足盖罐(M4:54);4.坛(M4:44);5.盅(M4:2)
Ⅱ式5件(M4:39、75、80、81、82)。尖唇,侈口,短领,斜弧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上部,平底。肩腹部印“米”字纹。通体呈灰褐色。M4:75,口径13.4、底径11、高17.2厘米(图八之2)。
三足盖罐9件(M4:27、53—55、57—61)。盖呈弧形,顶置八角形小纽;罐身敛口,鼓腹,平底,底附三蹄形矮足。腹外壁印麻布纹。盖面施黄褐色釉,釉层较厚,有聚釉斑点。罐外壁亦施黄褐色薄釉,局部脱落。M4:54,口径6.5、底径7.5、通高9厘米。器形不甚规整(图八之3)。
坛10件(M4:34—37、43—44、48、51—52、56)。尖唇,侈口,弧肩,深弧腹,平底。肩腹部印“米”字纹。M4:44,通高32.6、口径16、底径13.4厘米。通体呈棕红色,造型较规整(图八之4)。
(三)原始瓷器
盅2件(M4:2—3)。平唇,敞口,斜直腹,平底,内壁至底有轮旋纹,外底有线割痕。施青黄色薄釉多剥落。M4:2,口径5.8、底径3.5、高3.3厘米(图八之5)。
(四)铜器
计23件。种类有盖弓帽、箍、镞和柄首。
盖弓帽 11件(M4:9、13、18)。圆柱状,上粗下细,中空,侧面有倒钩和穿孔。M4:18,长3.5、口径1厘米(图九之1)。
图九 秦家山M4出土铜玉器及其他
1.盖弓帽(M4:18);2.箍(M4:16);3.镞(M4:32);4.柄首(M4:78);5.瑗(M4:77);6.料珠(M4:4)
箍 2件(M4:10、16)。圆筒状,分上下两节。上节置对穿两圆孔;下节饰凸棱两周。M4:16,上口径3.8、下口径4.4、高2.3厘米(图九之2)。
镞 9件(M4:32)。横截面呈圆形,头细长,锋端钝,铤略粗,腰微束。长7.2厘米(图九之3)。
柄首1件(M4:78)。直筒形身,中设对穿两钉孔,不甚规则,顶部有銎,銎内残留朽木。口径2.5、高3.6厘米(图九之4)。
(五)玉器
瑗10件(M4:20、77)。大小不等,直径4.1—10.2厘米。均呈灰白色,质地较差,有的厚薄不均,肉部有廓,中饰谷纹2—3周。M4:77,直径6.4、好径2.7、厚0.05厘米(图九之5)。
(六)其他
料珠5件(M4:4—7、11)。大小不等,形状基本相同。圆形,中穿孔,外表呈深蓝色,周饰10余个凸起的“蜻蜓眼”。M4:4,直径2.2、孔径0.5厘米(图九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