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评述国内外与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相关研究,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首先对大数据背景、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体系中的组织架构、流程运行、资源保障、激励问责及法律法规要素,阐述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危机管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整体政府理论,分析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现实依据。
第二章: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新特征与治理现状分析。剖析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新特征,指出其治理过程中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互动性和破坏性的复杂性现象,分析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在协同意愿、联动模式、协调机制和应急平台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效。
第三章: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困境与大数据诉求。分析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过程中部门分割、利益梗阻、信任不足、信息孤岛、权威不足等导致的协作、联动与沟通困境,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给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带来的机遇,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思维、治理结构、治理内容、治理手段、治理范式带来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呈现的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由事中应对向事前预防、由权威治理向数据治理、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由体系构建向能力提升的新趋势。
第四章: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与启示。以波士顿爆炸案、东日本大地震、汉堡H4大肠杆菌疫情、迪拜火炬塔火灾事件为国外典型范例,分析其中高效协作、快捷联动、精准溯源、智能处置等方面积累的典型经验;总结国外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协作过程中数据规范、数据联通、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方面的借鉴启示。
第五章: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大数据思维。重点提出利用大数据“整体性”“智能化”“共享性”“关联性”思维来实现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
第六章:大数据时代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着重从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五个层面,提出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结论与研究展望。得出研究结论,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二 可能的创新点
1.分析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征和治理复杂性,提出了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由分散治理、权威治理、事中应对、经验决策、体系构建向整体性治理、数据治理、事前预防、数据决策、能力提升转变的趋势,这些新态势的研判从分析典型的个案逐渐上升为寻找治理的规律抽象层面,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创新性。
2.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来源、数据关联、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方面为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带来的机遇,阐述了大数据给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治理思维、结构、内容、手段、范式带来的冲击,剖析大数据蕴含的“整体性”“智能化”“共享性”“关联性”思维创新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体系,拓展了危机治理和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较之以往,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3.系统总结了国外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中数据规范、数据联通、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启示,从体制完善、机制创新、平台优化、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等层面,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权责体系、应急机制、平台技术、法律法规、应急文化建设等具体对策,相关成果比较少见,必将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1] 周芳检、何振:《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 新华社:《分析研究二〇一六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城市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第1版。
[3] 新华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第1版。
[4]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l,2016年3月17日。
[5] 新华社:《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http:www.xinhuanet.com/potitics/leaders/2019-1130/c_1125292909.html,2019年11月30日。
[6] 何振、周芳检、杨文:《大数据时代城市应急管理行业协作体制创新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7] 周芳检、何振:《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 周芳检、何振:《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9] Hermann Charles F.,ed,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Free Press,1972.
[10]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eiation,1986,p.15.
[11] Birch,J.,New Factors in Crisis Planning and response,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Vol.39,1994,pp.31-34.
[12] Guth Review D.W,Organizational Crisis Experience and Public Relations Roles,Public Relations,Vol.21,No.2,1995,pp.123-136.
[13] Robert Heath,Dealing with the Complete Crisis——The Crisis Management Shell Structure,Safety Science,Vol.30,1998,pp.139-150.
[14] Uriel Rosenthal,R.Arjen Boin and Louise K.Comfort,Managing Crises:Threats,Dilemmas,Opportunities,Charles C.,Thomas Publisher,Ltd.,2001,pp.32-35.
[15] Chris Hawley,Special Operations for Terrorism and Hazmat Crimes.Chester,MD:Red Hat Publishing,2002,pp.1-304.
[16] Jackson,Brian A.,Protecting Emergency Responders:Lessons Learned from Terrorist Attacks,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in New York City on December 9-11,2001,Santa Monica,CA:RAND,2002,pp.1-89.
[17] Dercq J.P.,Terrorism,Archives of Public Health,Vol.60,2002,pp.397-415.
[18] Arnold M.Howitt,Herman B.Dutch Leonard,Katrina and the Core Challenges of Disaster Response,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Vol.30,No.1,2006,pp.215-221.
[19] David A.McEntire,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John Wiley & Sons,2006,pp.1-498.
[20] Mehdi Hashemipour,Steven M.F.Stuban Jason R.Dever,A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Coordination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Vol.32,No.2,2017,pp.41-46.
[21] Bardach,Eugene,Getting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nagerial Craftsmanship,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8,p.6.
[22] Kapucu N.,Van Wart M.,The Evolving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Managing Catastrophic Disasters Lessons Learned,Administration & Society,Vol.38,No.3,2006,pp.279-308.
[23] Mandell M.P.,Keast Robin,Evaluating Network Arrangements,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Vol.30,No.4,2007,pp.574-597.
[24] Paton D.,Preparing For Natural Hazards:The Role of Community Trust,Disaster Prevention & Management,Vol.16,No.3,2007,pp.370-379.
[25] Ansell,Chris and Alison,Gash,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s,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18,No.4,2007,pp.543-571.
[26] Luna-Reyes,L.F.,Gil-Garcia,J.R.,and Cruz,C.B,Collaboration Digital Government in Mexico:Some Lessons from Federal Web-Based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itiativ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No.4,2007,pp.808-826.
[27] Danczyk,August P.,Intergovernmental Interactions in Threat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California's Networked Approach,Ph.D.Dissertation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8,pp.48-57.
[28] Kirk Emerson,Tina Nbatchi and Stephen Balogh,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F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No.22,2011,pp.1-29.
[29] Perri 6,D.Leat,K.Seltzer and C.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Basingstoke:Palgrave.2002,pp.29-35.
[30]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1] Tom Ling,Delivering Joint-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s,Issues and Problems,Public Administration,No.4,2002,pp.625-626.
[32] Ansell C.,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18,No.4,2008,pp.543-571.
[33] Dorothy E L,Gary P,Shan L-pan,The Role of IT in Crisis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SARS and Asian Tsunami disasters,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Vol.18,No.2,2009,pp.80-99.
[34] Comfort L.K.,Crisis Management in Hindsight:Cognition,Communication,Coordination,and Control,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7(Supplement s1),2007,pp.189-197.
[35] Salmon P.M.,Neville A.S.,Jenkins D.P.,et al,Coordination during Multi-Agency Emergency Response:Issues and Solutions,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Vol.20,No.2,2011,pp.140-158.
[36] Wilkins P.,Accountability and Joined-Up Government,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61,No.1,2002,pp.114-119.
[37] Davies J.S.,The Limits of Joined-up Government:towards a Political Analysis,Public Administration,Vol.87,No.1,2009,pp.80-96.
[38] Kapucu N.,Arslan T.,Demiroz F.,Collabora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9,No.4,2010,pp.452-468.
[39] [美]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2—3页。
[40] Louise Comfort,William Waught and Beverly Cigler,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ergency,Evomition Expans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Public Adminstation Review,Vol.22,No.4,2012,pp.539-547.
[41] N.Vandevanter,P.Leviss,D.Abramson,J.M.Howard,PA Honoré,Emergency Response and Public Health in Hurricane Katrina: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der,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 Practice Jphmp,Vol.16,No.6,2010,pp.16-25.
[42] Keeley Townsend,JP Sullivan,Thomas Monahan,John Donnelly,Intelligence-Led Mitigation,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 Emergency Management,Vol.7,No.1,2010,pp.1547-7355.
[43] Cristina Ribeiro,Alexander Ferworn,Mieso Denko,Jimmy Tran,Wireless Mesh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Urban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Networks & Communications,Vol.2,No.2,2010,pp.38-57.
[44] Aron Larsson,Love Ekenberg,Mats Danielson,Decision Evaluation of Response Strategi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Using Imprecise Assessments,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Vol.7,No.1,2010,pp.1-23.
[45] C.R.Fichera,G.Modica,M.Pollino,GIS and Remote Sensing to Study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a Fifty-Year Perio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cience & Its Applications,No.1,2011,pp.237-252.
[46] Latonero,M.& Shklovski,I.,Emergency Management,Twitter,& Social Media Evangel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Vol.3,No.4,2011,pp.67-86.
[47] J.Perdikaris,GIS:A 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for Public Safe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Safety & Security Engineering IV,2011,pp.455-461.
[48] Micah L.Brachman,Suzana Dragicevic,A Spatially Explicit Network Science Model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s in an Urban Context,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Vol.44,No.3,2014,pp.15-26.
[49] J.Manyika,M.Chui,B.Brown,J.Bughin,R.Dobbs 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San Francisco: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pp.1-156.
[50] Stephen Watt,Deriving New Business Insights with Big Data,IBM,June 28,2011.
[51] Ian Ayres,Super Crunchers:Why Thinking-by-Numbers Is the New Way to Be Smart,New York:Bantam,2007,pp.1-218.
[52]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 Kenneth Cukier,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and Think,Boston:Eamon Dola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3,pp.1-256.
[53] Harrison C.,Eckman B.,Hamilton R.,et al,Foundations for Smarter Cities,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54,No.4,2010,pp.1-16.
[54] Liu liang,Andris Clio,Ratti Carlo,Uncovering Cabdrivers' Behavior Patterns from Their Digital Traces,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Vol.34,No.6,2010,pp.541-548.
[55] Sampei Yamashita,Ryoichi Watanabe,Yukihiro Shimatani,Smart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Measures against Urban Flood Disasters,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Vol.27,No.11,2016,pp.175-184.
[56] Liesbet van Zoonen,Privacy Concerns in Smart Citi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Vol.33,No.3,2016,pp.472-480.
[57] 燕继荣:《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再造七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360页。
[58] 周志忍、蒋敏娟:《中国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探析——一个叙事与诊断框架》,《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1期。
[59] 孙迎春:《国外政府跨部门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
[60] 陈曦:《中国跨部门合作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第131—152页。
[61] 蒋敏娟:《法治视野下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机制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8期。
[62] 赖先进:《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5页。
[63]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第1—76页。
[64] 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65] 曾令发:《探寻政府合作之路——英国布莱尔政府改革研究(1997—200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1页。
[66] 庞素琳、房秋文、蔡牧夫:《多主体协同治理下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与应用》,《管理评论》2016年第8期。
[67] 周小平、赵萌、钱辉:《协同治理视角下空间规划体系的反思与建构》,《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10期。
[68] 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学论丛》(中国台湾)2005年第23期。
[69]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70] 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1] 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72] 沈荣华、何瑞文:《整体政府视角下跨部门政务协同——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新视野》2013年第2期。
[73] 吴德星:《以整体政府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人民论坛》2018年第1期。
[74] 滕五晓、王清、夏剑霺:《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75] 盛明科、郭群英:《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的部门利益梗阻及治理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3期。
[76] 费威:《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与零售商检验的联动机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77] 王志立:《应急联动机制:公共安全事件的防护网——以河南省为例》,《中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78] 王薇:《跨域突发事件府际合作应急联动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2期。
[79] 严利华、杨丹:《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探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80] 金太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5—249页。
[81] 杨仕升、梁兆东、谭劲先:《视频会议系统在地震应急联动指挥中的应用》,《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2] 姜立新、帅向华、聂高众、杨天青、席楠、李晓杰:《地震应急联动信息服务技术平台设计探讨》,《震灾防御技术》2011年第2期。
[83] 曾庆田、鲁法明、刘聪、孟德存:《基于Petri网的跨组织应急联动处置系统建模与分析》,《计算机学报》2013年第11期。
[84] 袁莉、杨巧云:《重特大灾害应急决策的快速响应情报体系协同联动机制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85] 唐晨飞、袁纪武、赵永华、李磊:《基于位置服务的危化品车辆监控与应急联动技术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年第2期。
[86] 甘昭芳:《北流气象交通交警完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机制》,《中国气象报》2016年4月29日第2版。
[87] 谢朝军、袁俊、陈宗遒、李晓宁、陆剑云、丁海元、杨智聪:《融合互联网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联动平台的建立》,《热带医学杂志》2017年第9期。
[88] 王廷、曹俊茹、袁兴明:《基于GIS的城市防灾减灾决策系统设计》,《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9] 陈菁、吴端旺、陈鑫彬:《莆田市城市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构建》,《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第5期。
[90] 宗刚、朱永中:《基于GIS城市管网生命线的防灾减灾方法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第1期。
[91] 王一新、苑希民:《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16年第6期。
[92] 李云燕、赵万民:《基于空间途径的城市防灾减灾方法体系建构研究》,《城市规划》2017年第4期。
[93] 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4] 顾林生:《日本“3·11”大震的灾情特点及应急管理》,《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5期。
[95] 范维澄、翁文国、张志:《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4期。
[96] 刘鹏:《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0页。
[97] 闪淳昌:《提高城市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第1期。
[98] 薛澜、彭宗超、王郅强、范世炜:《关于完善城市地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的建议》,《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4期。
[99] 胡象明、王锋:《一个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风险感知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100] 王雪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101] 童星:《论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研究》,《学海》2016年第2期。
[102] 王莹:《城市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的模式构建与路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第1—171页。
[103] 潘加军、张晓丹:《转型期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缺陷与重构》,《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
[104] 陈强、徐波、尤建新、关贤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4期。
[105] 刘承水:《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6页。
[106] 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求是》2007年第22期。
[107] 刘影、施式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第6期。
[108] 容志:《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化及路径分析:从解释到运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09] 朱伟、刘梦婷:《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综合治理路径探析》,《社会治理》2017年第2期。
[110]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7页。
[111] 李丹阳:《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初探》,《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
[112] 高小平:《借助大数据科技力量寻求国家治理变革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
[113] 曾宇航:《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10期。
[114] 杨军、李聪:《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115] 张春艳:《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安全治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16] 吕孝礼:《Web2.0时代的政府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中国减灾》2010年第5期。
[117] 曾大军、曹志冬:《突发事件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11期。
[118] 李明:《大数据技术与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电子政务》2014年第6期。
[119] 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3期。
[120] 勇素华、杨传民、陈芳:《大数据灾害预测与警情流转机制》,《图书与情报》2015年第2期。
[121] 段华明、何阳:《大数据对于灾害评估的建构性提升》,《灾害学》2016年第1期。
[122] 康红霄、王爱冬:《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危机预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
[123] 丁晓蔚、高淑萍:《大数据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研判——基于对天津港爆炸事件相关舆情信息的分析》,《中国出版》2016年第22期。
[124] 丁翔、张海波:《大数据与公共安全概念、维度与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8期。
[125] 张海波:《应急管理研究向何处去?——简论大数据时代的应急管理研究》,《安全》2017年第10期。
[126] 何振:《用大数据为城市应急迟缓的“城市病”开良方》,中共中央办公厅《观点摘编》,2016年5月。
[127] 周利敏:《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城市风险治理——基于多案例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128] 李阳、李纲:《应急决策情报体系:历史演进、内涵定位与发展思考》,《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4期。
[129] 朱佳、张萍、高志国:《大数据挖掘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30] 曾范敬、张鹤飞:《大数据在预防踩踏事故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31] 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32] 张衡、成毅、王晓理、郭海涛:《云GIS下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地理信息世界》2016年第3期。
[133] 孙傲冰、季统凯、伍小强:《面向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17年第S1期。
[134] 王家耀:《时空大数据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卫星应用》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