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邹韬奋是民国时期一位非常著名和成功的报人,他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实践过程到底怎样?他所从事的新闻出版事业缘何成功?他对新闻出版事业有何见解?这些见解又源自何处?这些都是学界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也是本书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而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到底进行到了何种程度?是否还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这是绪论部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对邹韬奋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学界对邹韬奋的已有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及新闻出版等多个学术领域或学科,可以说,对邹韬奋的研究一直是国内的一个“热点”。
学界对邹韬奋的已有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对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就已经出版的著作来看,郝丹利的《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唐森树的《邹韬奋思想研究》两部著作对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当然,以上两部著作并非只研究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郝丹利也谈到了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唐森树也谈到了邹韬奋的职业教育、社会解放和新闻出版思想,但这两部著作都是以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为研究重点或中心的,郝丹利的著作从邹韬奋思想演变这个角度出发,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邹韬奋政治活动的梳理,探讨了邹韬奋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在邹韬奋的思想当中,他着重探讨了邹韬奋政治思想的演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他花了大量的笔墨证明邹韬奋最终并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唐森树的著作共分5章,每一章谈的是邹韬奋思想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在这5章中,有3章分析了邹韬奋的政治思想,因此,该著作的重点仍然是放在邹韬奋政治思想的梳理上。除了著作以外,一些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对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进行了专题性质的研究。沈谦芳的博士学位论文《邹韬奋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是一篇比较全面、系统、深入探讨邹韬奋社会政治思想的力作,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邹韬奋社会政治活动和思想进行探索的博士学位论文,与郝丹利的观点不同,他认为邹韬奋1935年4月写于伦敦的《萍踪寄语三集弁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透彻地分析了当时世界大势和中国的前途所在,其中承认了“中国勤劳大众的组织”(中国共产党),从而承认了无产阶级专政,标志着邹韬奋最后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龚鹏的博士学位论文《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侧重于对邹韬奋的启蒙思想进行研究,该文旨在“通过对邹韬奋启蒙思想的全面考察,重点说明邹韬奋启蒙思想的内涵和阶段性特征,同时揭示其与中国启蒙思潮的内在关联”[1]。龚鹏认为:“他(指邹韬奋)不仅提出了独特的、有价值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政治思想,而且他的思想具有很好的启蒙效果。以‘九一八’事变为界,邹韬奋的启蒙思想内涵有明显的不同,之前的启蒙思想注重‘立人’,希望社会中的‘健康分子’增多;之后的启蒙思想注重‘唤起民众’的救亡意识。他的启蒙思想不仅反映了其思想变化过程,而且真实地反映了‘五四’之后启蒙思潮演变状况,分析和研究邹韬奋的启蒙思想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有着重要意义。”[2]龚鹏的硕士学位论文《试析抗战时期邹韬奋的民主政治观》则专门探讨了抗战时期邹韬奋的民主政治观。
期刊学术论文对邹韬奋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的研究就更多了,代表性的如陈挥的《简论邹韬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兼与穆欣同志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 ],赵晓恩的《邹韬奋与抗日救国运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6期),陈益元、谭黎明的《论邹韬奋的民众救亡实践与思想》(《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李成家的《邹韬奋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接受过程探析》(《采写编》2009年第6期)等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从多个方面丰富了对邹韬奋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的研究。
邹韬奋早年做过家教和英文学校的教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过,自己写作和翻译了许多职业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比较丰富的。学界对他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尤其是职业教育活动及思想的研究也比较多。就著作方面来看,专门针对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著作没有,但是,一些著作中的附带性的研究却不少,如上文提到的郝丹利和唐森树的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两人在自己的著作中虽然都只用一章来谈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但在整个著作中所占篇幅是比较多的,二者对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博士学位论文当中没有专门研究邹韬奋教育活动和思想的文章,但是李霞的《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一文虽然没有专门研究邹韬奋,但是其中一些内容也还是涉及邹韬奋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对邹韬奋的教育活动和思想加以专门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有袁姣的《邹韬奋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9)、孟宪娟的《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大学,2007)。袁姣的硕士学位论文指出:“邹韬奋在职业教育事业上倾注了自己的大量心血,他在继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3]这篇论文“梳理了邹韬奋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重点论述了邹韬奋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独树一帜的职业指导教育及其推广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翻译介绍国内外书籍、介绍职业教育实施方法、进行职业修养教育、推广女子职业教育、进行职工职业教育及传统的学生教育等方面”[4]。孟宪娟的论文“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对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指导思想、女子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教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5]。
对邹韬奋的教育活动和思想加以研究的期刊论文也不在少数,如米靖的《论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职教通讯》2007年第2期)、冯丽的《论邹韬奋的女子教育思想》[《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1期]、蔡光明的《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杨宇清的《邹韬奋教育思想初探》(《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第3期)。这些文章对邹韬奋的教育活动和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阐述。
邹韬奋一生最主要的活动还是在于从事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出版思想。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重点,但可惜的是,全面、专门、系统深入地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专著、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却没有,已有的研究往往是附带或片面性的研究。
邹韬奋的女儿邹嘉骊一生都致力于韬奋的研究。邹嘉骊所编著的《韬奋年谱》(上、中、下三卷)在资料搜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在一些史实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韬奋年谱》搜集了很多《韬奋全集》所没有包含的珍贵史料,这对邹韬奋的研究来说是功不可没的。除《韬奋年谱》外,她还有其他的一些著作如《韬奋著译系年目录》,对研究者检索邹韬奋的著作和文章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她研究的方向和贡献主要在于对邹韬奋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也包括一些小的学术论文),这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资料上的方便,她对邹韬奋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收集之功是不容忽视的。
雷群明作为韬奋纪念馆的前馆长,他对邹韬奋的研究倾注了不少的心血,撰写了不少学术论文,也编写了一些著作。就雷群明所出版的专著来看,这些专著主要是文选性质的,当然这些文选性质的著作后面也附录了他所撰写的一些研究邹韬奋的学术论文。雷群明编著的《韬奋论新闻出版》一书是目前邹韬奋文选类著作中比较好的一部,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邹韬奋关于新闻出版的一些论述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归纳到了一起,这为其他研究者研究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提供了资料检索上的极大方便。除《韬奋论新闻出版》一书外,他担任责任编辑的《邹韬奋研究第一辑》、他担任主编的《邹韬奋研究第二辑》、他担任责任编辑的《邹韬奋研究第三辑》等著作或收集了许多研究邹韬奋的学术论文,或补充了一些珍贵的史料,或对《韬奋全集》进行补遗,因此,雷群明所主编或参与主编的一些著作,其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于资料的整理,这些工作对邹韬奋的研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编辑的《生活书店史稿》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搜集、整理及归纳生活书店史料的一部力作。而编辑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中有些就是原生活书店的职工,如许觉民、赵晓恩、薛迪畅及方学武等人就是原生活书店的重要骨干成员。《生活书店史稿》共分为五编,每编又分若干章节,详细地记录了生活书店从萌芽期(1925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生活书店发展、变迁的全过程。但是,该书的重点也主要是在于记录生活书店的发展、变迁史,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不是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做专门的梳理和记载。此外,该书的主要内容也还是史料性质的,它并没有系统总结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色,更谈不上对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的系统研究。当然,该书大量而翔实的史料,为后来研究邹韬奋的人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资料,它在邹韬奋研究历程上的资料性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就已经出版的专著来看,钱小柏、雷群明编著的《韬奋与出版》应该是比较早的一部对邹韬奋的出版实践和思想进行探究的著作。该书分5个大的部分,简要地叙述了邹韬奋一生的出版实践经历,也粗略地谈到了“韬奋关于出版的基本思想”(谈得比较少且非常零散)。但是该书重在史料的梳理,而且偏重于邹韬奋在生活书店从事出版活动事实的记述和分析,而对于邹韬奋办报办刊的实践,却只是简单地提及。再者,该书的结构显得比较零散,主要的是把邹韬奋的相关论述加以简单归类,再加以简单地评论,因此,该书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于文献的梳理和归纳,是一部文选类的著作,而不是研究性质的专著。
俞月亭的《韬奋论》和《韬奋论编辑工作》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展开了一些研究。其中《韬奋论》一书是他研究邹韬奋相关论文的一个合集。该书对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上海《大众生活》和《生活日报》这三个刊物以及《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这两本书进行了一些零散的研究,这些研究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主要还是片断性而非系统性的。此外,该书对邹韬奋的办报思想也有一些研究,但也不成系统。总体看来,该书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该书只是相关论文的一个合集,不可避免地存在零散、片断的缺陷,而且相关研究集中于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某几个方面,因此对于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研究还是很不全面的。俞月亭的《韬奋论编辑工作》一书也是一个论文合集,该书把自己对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的一些论文合在一起加以出版,其中一些论文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但是,这些论文主要集中阐述邹韬奋的编辑思想而不及其他,因此还是失之于零散和片面。
武志勇的《韬奋经营管理方略》从编辑出版学角度专门探讨了邹韬奋的经营管理方略。全书共分8章,比较详细地梳理了邹韬奋在经营管理生活书店时的一些实践活动和经验,其中一些章节对邹韬奋的经营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应该说,就当前出版的研究邹韬奋的专著来看,该书对邹韬奋的经营管理实践和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就全书的结构来看,除第一章谈到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部分经历外,其他7章都是论述邹韬奋经营管理生活书店的实践和经验,也就是说,他侧重于研究邹韬奋对图书出版的经营管理,而对报刊方面的实践和思想,则只是简单提及。
除上述著作外,大量的韬奋传记也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做了附带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如穆欣著的《韬奋》,陈挥著的《韬奋传》,马仲扬、苏克尘著的《邹韬奋传记》等传记著作都附带性地谈到了邹韬奋新闻出版的实践活动。梁小建写有《韬奋传记比较研究——兼论韬奋研究的议程设置》一文,专门谈到了韬奋研究中各种传记的继承与创新,提到了韬奋研究中各种传记在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6]总体来看,已经撰写的邹韬奋传记都谈到了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但是都没有深入研究,而且,这些传记作品都更多地侧重于谈论邹韬奋的政治活动和思想。
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和思想,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里也有不少附带性研究的文章。赵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复旦大学,2009)虽然没有专门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的全过程,他以《生活》周刊为基点,侧重于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市平民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但是,该博士论文的前两章(共6章)对《生活》周刊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当然,他对《生活》周刊的研究重心在前面几期,也就是重点梳理该刊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的内容,以《生活》周刊上所记载的内容来分析当时上海的平民文化,尽管如此,该博士学位论文对《生活》周刊的研究,也是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活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近年来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和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也不在少数,如孟芳的《邹韬奋期刊编辑思想研究》、梁小建的《〈生活〉周刊的改刊过程及意义研究》、梁德学的《生活书店经营管理研究》、张昳的《〈三联生活周刊〉对民国〈生活〉周刊的继承与创新研究》等硕士学位论文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及思想。孟芳的论文“通过邹韬奋期刊编辑中的民众意识、大众服务意识探讨邹韬奋期刊编辑中自觉的受众意识;通过邹韬奋期刊编辑中顺应历史进步的办刊理念阐明只有肩负时代重任、与时俱进的传媒载体才能真正赢得受众;通过其独具个性特色的刊物运作模式探讨今天的报刊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环境下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邹韬奋成功的期刊经营管理模式探讨他所倡导的诚信服务和人性化管理对于今天办刊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7]。梁小建的论文“以《生活》周刊为研究对象,论证《生活》周刊的期刊形态演变过程及其与民国时期大众期刊和时政期刊形态确立之间的关系,试图在中国期刊史的坐标系中找到《生活》周刊应有的地位”[8]。梁德学的论文指出生活书店“在现代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出版战线上曾经起了巨大作用,其影响并不低于新华、商务和中华。在中国现代史上,生活书店是一个经营管理科学化、运营效率极高的文化事业单位,采取了许多独创性的措施,获得了很多极有特色的经验”[9]。张昳的论文“试图通过在分别描述两刊创刊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传者、受者、文本内容和特色三个层面对两刊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三联生活周刊》对民国《生活》周刊的继承点和创新点”[10]。这些硕士学位论文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和思想的研究,有些还是有所贡献的,但是,限于篇幅,这些论文的研究都还存在片面和粗浅的缺陷,有些论文之间还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各种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的数目远远超出邹韬奋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研究论文的数量。如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穆欣的《韬奋和“生活日报”》(《新闻业务》1957年第5期),60年代杜闻远的《需要对写作下苦功夫——学习邹韬奋勤于写作的优良作风》(《新闻业务》1962年第1期),70年代舒諲的《从袁世凯看报说到韬奋办刊物》(《读书》1979年第5期)。改革开放前的期刊论文数量很少,而且大多数是回忆和感想式的内容。改革开放后,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和思想的期刊论文逐步地多了起来。比如20世纪80年代丁淦林、宁树藩、章玉梅、谭启泰四人的《从改良走向革命的道路——探讨邹韬奋主编〈生活〉的经验之一》(《新闻大学》1984年第1期),90年代胡文龙的《韬奋新闻评论的说理艺术》(《新闻与写作》1994年第12期),可以说,改革开放后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和思想研究的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远远多于和高于改革开放之前,其中虽有环境宽松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一些新闻学界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研究,从而提高了研究的质量。进入21世纪以后,学界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研究依然热度未减,数量不少,如许宇鹏、陈吉平的《论邹韬奋的编辑思想》[《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张晓兰的《生活书店的十大创举》(《编辑学刊》2003年第1期),章雪峰的《书生报国无他物 惟有手中笔如刀——记邹韬奋编辑出版〈抗战三日刊〉》(《出版发行研究》2005年第6期),唐婧的《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3期)。大量学术期刊论文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和思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逐步积累了许多新的资料或研究经验。
对邹韬奋的研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研究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从伦理学角度研究邹韬奋人格发展的,代表作是潘大明的《韬奋人格发展的轨迹》;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邹韬奋文化观的,如沈谦芳的《邹韬奋的文化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限于篇幅,本研究现状只举出上述这些,其他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界对邹韬奋的研究,已经投入大量的精力,也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邹韬奋的政治活动与思想,已经有沈谦芳的博士学位论文及郝丹利的《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对之进行专题性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诚然,邹韬奋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爱国救亡政治活动,他的一些政治思想也不容忽视,但是,邹韬奋首先是一个报人,他毕生的追求首先是当一名新闻记者。虽然对他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不少,甚至于一些论文就是以“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为题目,如邓涛的论文就专门以《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采写编》2008年第4期)为题目,但可惜的是,这类论文限于篇幅都是比较粗浅的描述,不可能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整体来看,目前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研究都是附带性质的,没有人做专门、系统的研究,这与邹韬奋报人的身份以及他在新闻出版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
目前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他经营管理生活书店方面的研究,即对他图书出版实践的研究较多,而对他新闻(报刊)实践的研究较少,即使有研究,也主要集中对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进行研究。问题在于,邹韬奋所办的报刊不仅仅只有《生活》周刊。此外,如《大众生活》(含上海《大众生活》与香港《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这五种报刊也是他所创办的,是他新闻出版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现有的研究来看,上海《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这三种刊物相对来说还要好一些,对它们已经有零星或者是比较专门的研究,而对《生活星期刊》《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这几种刊物,除了一些著作或文章中有所记载和提及以外,专门的研究却付之阙如。
目前对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多集中于研究他的报刊编辑业务和经营管理业务方面的思想,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事实上,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不止这两个方面。因此,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之处需要学界付出努力加以填补。
二是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的相关记载存在错漏现象。正因为现有研究只集中研究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部分,而且已有的研究往往疏于对原始文献的梳理,即对邹韬奋所办报刊本身没有研读,而只借助《韬奋全集》等二手资料加以研究,因此,就邹韬奋新闻(报刊)实践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邹韬奋所办的许多报刊谈不上深入研究甚至是缺失,以至于许多著作或文章中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记载存在错误或遗漏的现象。
三是同质化、重复性的研究比较多。不可讳言,许多著作和文章对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都有所研究,但是,其中不少研究存在同质化与重复的现象,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选性质的邹韬奋研究著作太多,学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编和出版邹韬奋的文章,而没有去研究一些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邹韬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与思想,大体思路或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邹韬奋为什么要投身新闻出版事业,其动因何在?他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方式是什么,结果如何?其新闻出版思想是什么,源自哪些方面?本书把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实践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大的部分是邹韬奋的新闻(报刊)实践,主要探讨他接办《生活》周刊,以及创办其他报刊的活动,其中他创办其他报刊的活动也是邹韬奋新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前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第二个大的部分是邹韬奋创办与经营管理生活书店的活动,即邹韬奋的图书出版实践,侧重于论述他对生活书店的经营管理。对于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本书从其构成与渊源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全书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指出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主体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 接办《生活》周刊;第二章 从上海《大众生活》到《生活星期刊》;第三章 从《抗战》三日刊到香港《大众生活》;第四章 抗战前对生活书店的创办与经营管理;第五章 抗战时期对生活书店的战时经营管理;第六章 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结语部分主要指出邹韬奋新闻出版实践所呈现的鲜明特点,分析其新闻出版思想存在的特色,以及对于中国现当代新闻传播的正面价值。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也还需要厘清两个关键概念:第一,何谓“新闻出版实践”。“实践”就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11],因此“新闻出版实践”就是“新闻出版活动”。1998年6月25日我国颁布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指出:“新闻出版活动(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复制、发行)”[12],这就又涉及何为“出版”,何为“出版物”的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对“出版”的定义是:“狭义的出版是指图书报刊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广义的出版不仅是指图书报刊,还指录音、录像以及其他文字语言和图像的媒介载体的编辑、印刷、制作和传播”[13],该书对“出版物”的界定是:“出版物(publication) 是出版工作的成果和产品,是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又是传播思想、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出版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出版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包括定期出版物和不定期出版物两大类。定期出版物又分为报纸和杂志(也称期刊)两类。……不定期出版物主要指图书,图书一般与书籍为同义语……传统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都是印刷品。……狭义的出版物只包括图书和杂志,不包括报纸,因为报纸属于新闻工作领域。”[14]但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又指出新闻事业最初的表现形式是报刊[15],同时该书对“新闻传播工具”的定义是:“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16]从上述说法来看,报刊明显又可归入新闻事业的范围,报刊的编辑出版活动又属于新闻实践(活动)的范畴,因此,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新闻出版活动实质上只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报刊出版活动,即报刊的编辑、印刷和发行,由于报刊新闻纸的属性,这又可称为新闻实践或报刊实践;二是图书出版活动,即图书的编辑、印刷和发行,也称为图书出版实践。
综合上述对“新闻出版活动”的界定,结合民国时期邹韬奋新闻出版活动的实际情况——他一生只办过报刊,出版过图书,此外没有从事过其他的新闻出版活动,同时再考虑到本书研究的需要,本书所提到的“新闻出版实践”即是指以创办报刊、出版图书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包括指导、创办、编辑报刊、图书,为报刊采访、撰稿,对报刊社及书店进行经营管理等。这里的“撰稿”不是投稿,也不是指因受邀偶尔为之的供稿,而是指较长时间的、连续的、相对固定的为报刊供稿,因此本书的“新闻出版实践”也是指传统意义上狭义的新闻出版活动,它只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新闻实践或报刊实践;二是图书出版实践。
第二,什么叫“报人”。目前关于报人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新闻工作者,主要指报社、杂志社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一般以新闻报道工作为职业,许多人还兼搞其他社会活动。此称谓在我国解放前多用”[17]。二是指“报业活动产生以来,以办报为生或者以报业为主要事业舞台,并对报业具有独立的创见与贡献的人物。至于那些在报业从事体力工作,未倾注主观努力的普通劳动者,如专职卖报的报贩,或者专司抄写及印刷的工人,则不属报人范畴。”[18]笔者认为,由于民国时期报刊新闻事业和图书出版事业没有像今天这么明确分开,许多报人一方面在创办报刊,一方面在开办书店,从事图书出版事业;有些以图书出版事业为主的出版家也曾办过报刊,典型的如本书要研究的邹韬奋,邹韬奋的好友胡愈之、开明书店的创办者章锡琛等,因此,本书为研究的需要,同时也从尊重民国时期的事实出发,笔者认为报人是指以办报刊为职业或者以办报刊作为事业发展的一种平台,同时从事图书出版等其他社会活动,并对报刊或图书出版事业具有一定创见与贡献的人物。它不包括在报刊新闻事业或图书出版事业中专门从事体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比如专职售卖书报的报贩或经销商,或者专司抄写、校对的人员以及包装、印刷报刊、图书的工人等。
[1] 龚鹏:《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1页。
[2] 龚鹏:《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前引论文,第1页。
[3] 袁姣:《邹韬奋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1页。
[4] 袁姣:《邹韬奋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1页。
[5] 孟宪娟:《邹韬奋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1页。
[6] 韬奋纪念馆编《邹韬奋研究第二辑》,学林出版社,2005,第310~325页。
[7] 孟芳:《邹韬奋期刊编辑思想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页。
[8] 梁小建:《〈生活〉周刊的改刊过程及意义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第1页。
[9] 梁德学:《生活书店经营管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1页。
[10] 张昳:《〈三联生活周刊〉对民国〈生活〉周刊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1页。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第1036页。
[12] 王怀安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1292页。
[1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第8页。
[1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前引书,2004,第63页。
[15]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前引书,第63页。
[1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前引书,第398页。
[17] 邱沛篁等主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52页。
[18]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