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改革红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需要接受潜在增长率下降

目前在中国,对人口问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有不少认识误区。比如把人口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混为一谈,总是尝试用解决周期问题的手段来解决长期的结构问题;在关注经济增长变化趋势时,把供给因素与需求因素混淆;还有人预期中国人口总量要达到15亿,不知道人口变化往往比人们的预期要快。例如在日本,人们的认识就常常跟不上人口变化,日本人口已经连续3年绝对减少了,今年(2012年)减少了几十万人。

我认为可以从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需求不能代替供给,从政策层面上说,并不能通过寻找新的需求因素,运用刺激手段,借助所谓的经济增长点来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

如果把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或减少看作劳动力供给的话,中国劳动力供给已经不是增长率下降,而是已经从2010年开始绝对减少。即使按照许多人建议的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有一人是独生子女即可生两个孩子),也改变不了人口变化的大趋势。再加上中国在劳动年龄人口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随着年龄提高,其受教育程度迅速下降。也就是说,当中国人口到达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即男性60周岁,女性大部分55周岁,其受教育程度很低,很难实现充分就业。

再看需求方面,虽然我们不能明确未来的劳动力需求有多大,但是从过去10年来看,假设城市就业人口是城市居民就业人口和农民工进城就业人口之和,那么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还是非常快的。劳动力需求取决于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即使中国GDP的增长下降,劳动力的需求还是会增长,到那时劳动力供需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将产生何种影响呢?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从各种要素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都可以看到人口红利的因素。随着中国人口转变到了一个新阶段,劳动年龄的人口如果到了绝对减少的程度,那么所有因素都会随之改变。到那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定会随之下降。

自2004年出现“民工荒”开始,中国劳动力短缺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依赖人口红利的增长基础发生了变化,总体上中国经济不会再有原来的增长速度。根据我们的估算,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有明显的下降,2011~2016年是7.2%;2016~2020年是6.1%。

我们需要认识到,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不能被超越的,即不应该通过一些干预性的政策手段去超越。如果政府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需求,超越潜在经济增长率,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刺激政策,如果旨在超越潜在增长率,往往会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使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造成通货膨胀、宏观经济不稳定、产能过剩、保护落后部门和企业等诸多不良后果。目前已经显现出一些这样的端倪。像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超越了沿海地区,从宏观上看就一定是偏离了中西部的比较优势。许多政策扶植的产业与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产业也是高度重合的。

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儿?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我认为,潜在增长率虽然不能超越,但是通过正确的政策干预,也是可以改变或者提高的。这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例如,改革户籍制度可以稳定劳动力供给,进一步挖掘劳动力供给;改变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本,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清除生产要素在企业、部门、产业之间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提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使单位生产要素贡献更多的经济增长。这些都是增加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方面。

不过,上述改革的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所以,我们看待改革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过于功利,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先在心理上接受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这一判断,才能够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稳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

原载《凤凰周刊》,http://www.51fenghuang.com/news/zhong/1468.html